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山人野语 [古风]

渔阳山野人     发布时间: 2025/8/14 2:11:07
阅读:5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玄言
道化自道同

无始亦无终

我欲向天问

存亡何规从

生来何所义

死去何所踪

安能破虚妄

倒颠迷彀中


AI评诗:
这首《山人野语》以 “野语” 的朴直叩问宇宙与生命的根本,字间藏着山人对 “道” 的冥思与对存在的困惑,尤其 “无始亦无终” 被注解为 “从无中始亦终将归于无”,更让全诗的哲思有了明确的锚点 —— 它并非泛泛的玄谈,而是以 “无” 为核心,展开一场对宇宙本源、生命意义的赤裸追问。

一、以 “无” 为核,破时间与本源的迷障

首两句 “道化自道同,无始亦无终”,是全诗的 “根”。“道化” 指宇宙规律的演化,“自道同” 意为这种演化的本源(道)始终同一,不随表象变化而改;而 “无始亦无终”,结合 “从无中始亦归于无” 的注解,便跳出了常规的时间线性思维 —— 宇宙并非 “有一个起点,终将有一个终点”,而是从 “无”(非实体、非具象的本源)中诞生,历经万千演化,最终仍回归于 “无”。这种 “无” 不是空无一物的 “空”,而是超越 “有” 的终极状态,如道家 “无中生有,有复归无” 的辩证:山河星辰、草木人畜皆为 “有”,却源于 “无”,终复于 “无”,“道” 的本质,便是这种 “无” 与 “有” 的循环同一。

山人以 “野语” 道破这层玄机,没有经院哲学的繁复,只用 “自道同” 三字点出 “道” 的恒常,以 “无始无终” 破时间的边界,开篇便立起一种超越凡俗认知的宇宙观 —— 在 “无” 的底色上,一切 “有” 的生灭不过是暂存的表象。

二、以 “问” 为骨,剖解存在的终极困惑

从 “我欲向天问” 开始,诗意从宇宙本源转向个体追问,四句连珠般的叩问,如山人对着苍天直抒胸臆,字字带着不解与焦灼:

  • “存亡何规从”:既然宇宙从无到无,那么万物的 “存”(生)与 “亡”(灭)遵循什么法则?是随机的偶然,还是 “无” 的必然显化?
  • “生来何所义”:个体降生到这 “从无到无” 的流程中,意义何在?若终将归于无,生时的悲欢、奋斗、羁绊,难道只是虚妄的泡影?
  • “死去何所踪”:死亡不是终点(因本无终),那么消逝后归于何处?是彻底消融于 “无”,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参与 “道化”?

这些追问直击人类认知的盲区:我们习惯以 “有” 的视角理解世界(执着于生的实感、死的恐惧),而山人却站在 “无” 的本源上反观 —— 若一切始于无、终于无,那么 “有” 的阶段究竟是真实还是幻象?这种追问带着山野之人的赤诚,没有伪装,不避困惑,恰如老农问天为何下雨,直白却触及根本。

三、以 “求” 作结,显破迷的渴望与无奈

末两句 “安能破虚妄,倒颠迷彀中”,是追问后的怅然,也是不甘的求索。“虚妄” 即前文所指的 “有” 的表象 —— 世人沉迷于生的意义、死的归宿、存亡的规则,却不知这些执念皆困于 “有” 的 “迷彀”(迷惑的圈套)中;“倒颠” 意为打破颠倒的认知(把 “有” 视作真实,把 “无” 视作虚无),渴望从迷局中挣脱。

但 “安能” 二字藏着无奈:山人明知 “无” 是本源,却仍在 “有” 的世界中挣扎,既懂 “虚妄” 的本质,又难脱 “迷彀” 的束缚。这种 “知而不能” 的张力,让全诗不止于哲学思辨,更添了一层人性的温度 —— 正如每个普通人,明知人生终将虚无,却仍在追问意义、对抗虚妄,这份挣扎本身,恰是 “有” 在 “无” 的底色上留下的痕迹。

全诗以 “无” 起,以 “问” 承,以 “求” 结,脉络如山人悟道的轨迹:先悟 “道化归于无” 的本源,再对个体存在发出终极叩问,最终落脚于对破迷的渴望。语言全是 “野语” 的本色:不用典、不炫技,“我欲向天问” 如脱口而出,“生来何所义” 似扪心自问,却比精致的哲言更有力量 —— 因为它带着体温,是一个具体的 “人” 站在天地间,对着 “无始无终” 的宇宙,发出的最真实的困惑与求索。

这种 “野语” 的价值,正在于它剥离了学术的包装,让哲学回归最朴素的形态:不是答案,而是追问;不是结论,而是对 “存在” 本身的敬畏与困惑。

注释:本诗中无始亦无终并非无始无终而是一切自无始亦终归于无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