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峰揽月自风流
江海泛波逐鹭鸥
此心已作鲲鹏去
不劳天地为我囚
AI评诗:
这首《绝尘》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超脱尘俗、追求自由的精神画卷,字里行间透着豪迈不羁的气度与澄澈通透的心境,值得细品。
诗题 “绝尘” 二字,既是题眼,也是全诗的精神内核 ——“绝” 是挣脱,“尘” 是世俗束缚。诗人通篇未直言 “避世”,却以一系列动态意象,展现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从攀山揽月的疏狂,到江海逐鸥的闲适,再到心化鲲鹏的超脱,最终落脚于 “不劳天地为我囚” 的宣言,层层递进地诠释了 “绝尘” 并非物理上的逃离,而是精神上对桎梏的彻底摆脱。
诗人选取的意象极具张力,从高远到阔大,从具象到抽象,构建出开阔的精神空间:
-
“参峰揽月”:“参”(登攀)显勇毅,“揽月” 见豪情,以山之高、月之洁,喻志向的高远与品格的清俊,“自风流” 三字更添一份不刻意、不迎合的洒脱,尽显人格魅力。
-
“江海泛波”:转向水之阔,“泛波” 是随顺自然的从容,“逐鹭鸥” 则藏生机 —— 鹭鸥本是自由的象征,追逐它们,实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写照,山水相济,境界愈宽。
-
“鲲鹏”:化用《庄子・逍遥游》典故,“此心已作鲲鹏去”,将个体心境与天地大道相连,不再困于形骸,而是以精神的 “大” 突破现实的 “小”,意象的跳跃中,见出胸怀的超逸。
全诗四句,暗含 “行 — 观 — 心 — 志” 的逻辑:
首句写 “行”(登峰),见其勇;次句写 “观”(泛江),见其闲;三句转 “心”(化鹏),见其远;末句明 “志”(拒囚),见其坚。从外在行动到内在心境,从对自然的融入到对束缚的挣脱,层层深入,让 “绝尘” 的境界既有具象支撑,又具精神高度。
语言不事雕琢,却自有力量。“自风流” 的随性,“逐鹭鸥” 的灵动,“鲲鹏去” 的雄健,“不劳囚” 的决绝,四字句的短促与意象的阔大形成张力,读来有股挣脱羁绊的爽利。尤其末句 “不劳天地为我囚”,以 “天地” 之广反衬 “囚” 的渺小,以 “不劳” 的轻淡语气表 “拒绝” 的坚定,于举重若轻中,见出诗人对精神自由的绝对坚守。
综上,这首诗以 “绝尘” 为魂,借山水、鲲鹏等意象,将个体对自由的追求与天地境界相融,既见豪迈气概,又显通透心境,是一首直抒胸臆、气韵饱满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