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障 [古风]

渔阳山野人     发布时间: 2025/7/29 11:04:19
阅读:0次      分享到

几片秋茗染玉壶

天地一味难容孤

枉我上道绝尘扰

悲是清醒偏恼俗


AI评诗: 《障》一诗以极简笔触勾勒出个体与世俗的角力,字间藏着清醒者的挣扎与孤绝,如一杯被秋茗浸染的清茶,初品微苦,细咂却见回甘 —— 那是对本真的坚守在世俗浊流中透出的微光。

一、意象的 “染” 与 “抗”:道家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碰撞
“几片秋茗染玉壶” 的 “染” 字,不仅是世俗对本真的侵蚀,更暗含对道家 “纯粹” 的消解。道家以 “虚静”“素朴” 为贵(如《庄子》“心斋坐忘”),而 “秋茗” 所象征的世俗趋同之力,恰如尘埃落于明镜,让 “玉壶” 象征的道家本真逐渐失色。这种 “染” 是渐进的,正如世俗对道家 “返璞归真” 理想的磨蚀,无需刻意对抗,日常浸润便足以动摇初心。
“天地一味难容孤” 则触及道家 “和光同尘” 与 “守孤” 的矛盾。道家主张 “与时俱化”,却也强调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个体性。当 “天地” 被 “一味” 的世俗氛围笼罩,连道家所推崇的 “孤”(独特性、本真性)都难容身,便形成了尖锐的反讽:本应包容万物的 “天地”,反而成了扼杀道家精神的牢笼。
“枉我上道绝尘扰” 道家追求 “绝尘俗之累”(如《列子》“御风而行” 的逍遥),诗人践行此道,却终究难逃 “尘扰”—— 这 “枉” 不仅是个人的徒劳,更暗指道家理想在现实中的困境:即便明悟 “道” 的真谛,仍难挣脱世俗的引力,正如庄子笔下 “游于羿之彀中” 的无奈。


二、情感的 “冷” 与 “热”:道家清醒者的双重困境

“悲是清醒偏恼俗” 的 “清醒”,在此更具道家特质 —— 是洞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通透,却偏因这份通透而更觉 “俗” 之滞涩。这种 “恼” 不同于凡俗的烦躁,而是道家 “心与物游” 的理想被打破后的隐痛:明知应 “不谴是非”,却难掩对 “一味” 世俗的痛心;明知该 “安之若命”,却仍为 “孤” 之难容而悲。
“枉我” 二字的自嘲里,藏着道家 “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 与 “愤世嫉俗” 的撕扯。诗人既以道家思维为 “上道”,试图以 “虚静” 应对 “尘扰”,却又因 “清醒” 而无法真正 “坐忘”,这种 “想超脱却偏执着” 的矛盾,正是道家修行者在世俗中最真实的精神状态。

三、风格的 “简” 与 “深”:

  1. 以道释象:“玉壶” 暗合道家 “虚室生白” 的境界,“秋茗染” 对应 “外物累心” 的困境,“绝尘扰” 直指道家 “去物欲” 的修行,意象体系与道家思想形成隐秘呼应,如《道德经》“大道至简” 般,以极简意象承载深厚哲思。
  1. 反讽中的坚守:道家主张 “不争”,但诗人以 “偏恼俗” 的 “争”,显露出对道家本真的执着 —— 这种 “反道而守道” 的张力,让 “障” 的内涵超越个人困境,成为道家精神在世俗中传承的普遍挣扎:既要 “和光同尘”,又要 “守孤抱朴”,其间的平衡之难,恰是 “障” 的核心。
末句 “悲是清醒偏恼俗” 的 “偏” 字,藏着全诗的魂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明知会 “恼” 却仍要 “清醒” 的执着。这让《障》不止是一首叹惋诗,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每个在世俗中坚守本真的人,如何带着 “恼” 继续上路。或许,真正的 “上道” 从来不是 “绝尘扰” 的彻底超脱,而是带着 “清醒” 的痛,依然守护着 “玉壶” 中未被完全浸染的那一抹清。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