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果子沟大桥 [诗:七绝]

锦洲     发布时间: 2025/7/9 22:02:54
阅读:89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果子沟大桥是新疆首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2011年通车,结束了伊犁河谷“出行难”历史。其“S型”曲线、209米高塔、大跨度钢桁梁结构,是新疆基建里程碑。大桥横跨果子沟峡谷,此处曾是古丝路北道“铁关”,今以“飞虹”之姿跨越天堑,既展现现代交通便捷,又象征“一带一路”开放姿态。
     果子沟大桥
     (平水韵)
        一一吴锦洲
丛山万仞云衢挂,
铁索飞虹连亚欧。
史记张骞西域险,
今观丝路坦途收。
注释: 这首诗以雄浑笔触描绘果子沟大桥的壮丽景象,以下进行详细赏析:
1. 意象构建:雄浑与灵动的交融。
“丛山万仞云衢挂”:以“丛山万仞”的夸张手法,凸显果子沟峡谷“山高谷深、地势险峻”的地理特征,而“云衢挂”将大桥比作悬挂于云端的道路,既写其高耸入云的磅礴气势,又暗合“天堑变通途”的现代交通属性。
“铁索飞虹连亚欧”:用“铁索”指代斜拉索,以“飞虹”的灵动意象,将冰冷的钢铁结构转化为视觉上的美感,既符合大桥“双塔双索面钢桁梁”的结构特征,又赋予其“连接亚欧大陆”的丝路象征意义。
2. 虚实相生: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
实写:前两句聚焦大桥的物理形态,“挂”字强化了桥体与山体的紧密贴合,“飞虹”以通感手法将视觉的“虹”与听觉的“飞”结合,营造出动态的震撼感。
虚写:后两句以“史记张骞西域险”回溯历史——果子沟曾是古丝路北道的“铁关”,“今观丝路坦途收”则聚焦当下大桥的畅通无阻,用“虚”写历史艰辛,以“实”写现代成就,形成“险峻→通达”的时空对比。
3. 修辞手法:炼字精工,意象叠加。
“史记”与“今观”:以史书典故(张骞凿空西域)对比当代工程,用“史”与“今”的时间差,强化“从险到通”的逻辑链条,增强诗歌的历史纵深感。
“铁索”与“飞虹”:两个意象一“刚”一“柔”,“铁索”的坚硬对应大桥的稳固,“飞虹”的轻盈呼应其造型美感,形成刚柔并济的艺术张力。
4. 主题升华:交通史诗与文明象征。
诗歌以“桥”为切入点,表面写果子沟大桥的工程壮举,实则以“丝路”为内核,串联起“古道驼铃”与“现代通途”的文明脉络。大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天堑变通途”,更象征着“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连接世界的开放姿态。
结尾“连亚欧”以地理空间的延伸,将大桥的意义从区域交通提升至国际交流层面,赋予诗歌宏大的时代主题。
5. 韵律与节奏:平水韵中的声韵之美。
全诗押“尤”韵(“挂”“虹”“收”),韵脚舒展悠长,与大桥的“绵延”“通透”特质形成呼应;
“丛山万仞”与“铁索飞虹”形成“四言+四言”的短句对仗,节奏紧凑,强化了“险峻”与“壮美”的对比;
末句“连亚欧”以开口音收束,声调上扬,似在吟咏大桥的雄浑气魄,余韵悠长。
总结
这首诗以“桥”为喻,将果子沟大桥的“工程之美”与“人文之思”熔铸于诗句中,既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刻画其“凌驾天山、横跨古今”的外在形态,又以“史记”与“今观”的对比,赋予诗歌“以路喻史、以桥证心”的深层内涵。全诗如一幅雄浑的边塞长卷,在“险”与“通”、“古”与“今”的交织中,奏响了新时代交通建设的壮丽史诗。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