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杨渡传 [散文]

许世鹏     发布时间: 2022/4/12 14:04:18
阅读:166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杨渡传

杨渡传

许世鹏

杨渡,原名度,字礼亭,后改名渡,字用舟。193010月生于凤庆县,20211月去世,享年91岁。顺宁省立高中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主编《凤庆一中志》、《凤庆一中校友名录》;任凤庆诗联书画协会第一任会长、临沧诗社副社长;曾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著有《碌碌华年》、《学海用舟》、《用舟书法选》、《盛世抒怀》等五部著作。

他的高、曾祖辈从大理迁至顺宁县城,世代以制革为业。193010月,杨渡生于顺宁县南城旧宅,他才四个月母亲赵氏就撒手人寰,由父亲抚养成人。七岁入白塔小学读书,12岁在顺宁县立中学读书;15岁考入云南省立顺宁中学高中部学习,1948年毕业。1948年受业师戍保疆之聘回母校白塔完小任教,并在顺宁县参议会兼职到1949年末。直到19502月顺宁实验小学、白塔镇完小、庆甸镇完小、县立女子小学、合并为顺宁第一完全小学,在学校任教,深得戍保疆校长器重。1951年初发起顺宁县人民政府临时宣传队,到匪患严重的雪山、郭大寨一带宣传演出,达到良好的效果。19513月后到营盘镇营盘完小负责。当年7月,受文教科长朱式彬委派为顺宁县新华书店负责人,并主持发行了第一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发行仪式。1957年被错划为其他反革命,在双江勐库劳改农场劳教。因其文字功底过硬,刑满释放后一直聘用在华侨农场负责后勤等业务。平反后,于19853月调回凤庆一中教书直到1990年退休。

杨渡自幼天资聪敏,读小学期间,每天晨读听同学读书,老师要求的背诵内容就能倒背如流。他的父亲也非常重视他的文科教育,在此期间,将其每晚送至县内名宿杨自生处学习《古文观止》,打下扎实的古文功底。在语文教学中他有幸遇到了戍保疆、杨春膏、梅伯仁、周蕴之、杨美声等在当时学问人品都是第一流的老师,他在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潜移默化。他在初中时期两获丙等龙公奖学金,据他回忆是因为他在语文和书法上的优异成绩,获得甲等和乙等的都是数理和文科成绩优秀的。这些人又都参与了当时的重大文教事件。如1943年滇红县长郑崇贤离任时与杨香池、梅伯仁等本地文人唱和,在张问德主持修《顺宁县志初稿》时,杨香池、周蕴之、梅伯仁等又在一起唱和,对杨渡他们这一代人影响很大。尤其是杨渡因为书法初中,周蕴之老师所有的县志稿件都是他誊写的,在誊写的过程中,既学习了志书的写作,又加深了他对周蕴之先生书法的了解。

1990退休后,杨渡进入了文艺创作的鼎盛时期。1993年,受凤庆一中礼聘,由他任主编,杨绍显、杨椿萱任副主编,开始编纂《凤庆一中校志》,通过3人三年不懈努力,1996年《凤庆一中志》初稿完成,2005年出版,这是凤庆县教育史中一件盛世,1916年来凤庆的中学史有了底部完整的记录。主编、与副主编都是学识渊博、又亲身经历了凤庆教育的风雨辉煌。考证相当严密。如当时就有滇军五十八军长鲁道源是顺宁旧制中学第一班的说法,但是第一班的学生名册没有鲁道源的名字,但鲁道源是时任校长段映光的学生也是事实,他们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求证于当时一班还健在的排名第二的薛友兰先生,薛老经过认真回忆,他没有和鲁道源同过班,杨渡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没有将鲁道源载入,他要写的是信史。因为他在修《凤庆一中志》中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凤庆一中九十大庆前夕,他又主编了《凤庆一中校友名录》,为大庆献上了一份大礼。他在退休后还为《凤庆文史资料》撰写大量的回忆文章,如抗日第二军在顺宁办校经过的《抗日时期的军民联合办学的形成》、共革盟在顺宁的暴行、解放初期的顺宁县第一完小形成、顺宁县临时宣传队的功绩、新华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盛况、凤庆对联的史话钩沉。给我们呈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实况。

他的青少年时期,接触了凤庆文艺界的那些前辈,为他的以后文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拓宽了眼界。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凤庆城的主要文体活动现场,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一颜鲁公笔意写的口号标语,他的字形成了凤庆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有求必应。戍保疆先生题赠他一联说:“字化颜钱奔纸面,诗追李杜动人心”。这副对联说清楚了他的书法由谭祖安上溯钱南园、颜鲁公,对人们喜爱他的书法诗联情况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他2005年被凤庆县人民政府评为县级书法非遗传承人;2006被临沧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书法非遗传承人。

他在醉心创作的同时,也为凤庆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诗联书画的发展。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在世博会全球征联活动中以“人间祸福依生态,大地荣枯视自然”一举夺魁,由省书法界协会会长李群杰书写永久悬挂在世博园。2004年,凤庆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由杨渡主持成立凤庆县诗联书画协会,并任会长。在文联成立大会上当选文联委员。在他任会长的五年中,在发展会员、举办展览、对外交流上,他兢兢业业,把协会经营成会员之家,从来没有把他当做个人追名逐利的名利场。可以说五年中他没有滥用一分钱、滥写一张纸。使协会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会员稳定发展、收入稳定、对外交流频繁,为文艺凤军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