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秦娥.故乡夏夜
蛙声亮,
荷塘月色从天降。
从天降,
欢鱼戏水,
涟漪微漾。
流萤忽闪飞蛾撞,
蚊虫结伙轮番上。
轮番上,
妈摇蒲扇,
儿梦轻唱。
儿时的故乡,夏天炎热,没有电,更没有电风扇,晚上屋内闷热,难以入睡,于是家家户户在屋外乘凉,可是蚊虫成群叮咬又成了睡眠的最大威胁。母亲们总是轻轻地摇着蒲扇,为熟睡的孩子们驱蚊送凉,留给我在家乡20年这首诗意的深刻记忆。(2013年7月18日)

纪念母亲辞世两周年
五十多年冷暖心,
萦怀点点母恩深。
为何不在床前孝,
今古难全痛苦吟。
2007年3月9日,我在海南昌江县调研。午饭后刚躺下,突然想起今天是老母亲逝世2周年。想起母亲,我就止不住心酸。两年前的此刻,我正在三亚,得知母亲病故的噩耗,真如五雷轰顶。赶紧直奔机场,到达苏北宝应老家时,母亲已经冰凉。我揭开母亲盖脸的纸,脸紧紧贴着母亲的脸,放声痛哭。想到此,我翻身下床,拿起纸笔,写下这首诗。

送母亲
亲爱的妈妈:
您的高寿,虽然使我们对您的离去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您真的走时,我们无不悲痛万分。我们从此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
从记事时起,我们心头都留下了这样一个深深的烙印:您是生活的强者。您作为爸爸的忠实伴侣和得力助手,在长期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辛勤劳作,节衣缩食,帮助爸爸苦撑起这个家。特别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蝗蝻庙扎根安家以来,爸爸常年在外,您既当女,又当男;既当妈,又当爸,苦活、脏活、累活,家里家外,全由您独挡。蝗蝻庙的每一块土地,都洒满了您劳动的汗水。您插秧,您割麦,您割草,您掼把,您挖墒,您养猪,您挑粪,……许多女劳力没有干过的农活,您都干过;许多只有男子汉干的农活,您也干过。我们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您除猪脚粪的情景,是那么地艰难,又是那么地顽强。您是农村妇女中最辛苦的一个。
随着子女一个个长大,您完全可以把我们留在身边,帮您操持家务干农活,但您眼界高远,爱子心切,把我们一个个适时送进学校读书。无论多么苦,多么累,您从来不肯耽误我们的学业;无论家里经济多么困难,您从来不曾拖欠过我们一分钱学杂费、书本费。我们之所以都能识文断字,通情达理,是您含辛茹苦、精心培养的结果。我们就是倾其终身所有,也难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
您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就是您对人的善良与慈悲。谁家有困难,只要开口,您都会给予帮助,一升米,一块钱,一件旧衣服……您不知给济了多少乡亲。谁家有难事,有矛盾,您总是跑前忙后,总是苦口婆心,帮助解决难题,帮助化解矛盾。您会做菜,于是邻里办事请您下厨掌勺。您夫妇双全,儿孙满堂,被看作是“全福”之人,于是谁家取亲,都请您做“宝奶奶”,布置新房。您搬入县城生活,每天念念不忘朝夕相处的庄邻,他们的冷暖安危、生老病死,您天天挂在心上。您用您的善良和慈悲,换取了邻里对您的尊敬和关爱。您遇大事小事,他们都来热情相助。今天,您鹤贺仙归,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来给您送行,这么多的乡亲从四面八方来看您最后一眼,这么多的邻里为您的后事辛劳忙碌。所有这些都是对您善良慈悲一生的回报。
俗话说,故土难离,这用来说您再贴切不过了。您晚年生活在县城,但您总是念念不忘要回家,这家就是蝗蝻庙,就是林东村。您说,要插秧,要点黄豆,要栽菜……尽管近些年您已过了九十大寿,许多事情已经记不得牵挂,但这些农活您仍然天天念叨,仿佛劳动就是您的一生,您的一生就是劳动。您不仅勤劳一生,也勤俭一生。爸爸给您的钱,我们给您的钱,您总是舍不得用,总说挣钱不容易,总说儿女们各有各的门户,以致于您手头的钱似乎总是花不完,以致于我们好多年没有机会再给您什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未能尽孝的难过。
亲爱的妈妈,您培养了子女,也给自己培育了思念,儿女们远走高飞,只有小女儿跟您相依为命。您天天盼这个来信,盼那个电话,不放心儿女,不放心孙辈,总有担不完的心,扯不断的情,正应了那句老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比起您对我们,我们真是羞愧难当。您想我们太多,我们想您太少。
您不仅为我们这一代劳碌一生,也为第三代倾注了大量心血。孙子、外孙、外孙女,好多您都亲手带过。如今,孙辈们有的大学毕业了,有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