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元宵节,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深圳市委原书记厉有为步入89岁,他特写了一首七律诗《八十九龄记怀》:
八九春秋寤梦收,
越沟过坎欲何求?
雁翔僻唳征南北,
蹄踏荒陬奋马牛。
一寸丹心图报国,
几行韵律解忧愁。
航帆远去难挥手,
极目波涛不转头。
诗中彰显了一位老领导的家国情怀,尤其是结句,回味无穷,细细读来,让人感动。
长青诗社社长高源收到此诗后,兴奋不已,倍感亲切,立即提笔写出了步韵厉书记《八十九龄记怀》,随后引发了一百多位诗人的热情唱和 ,成为当代诗词界的一段佳话,彰显了当代诗词的魅力,也为我们深入思考当代诗词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为何有那么多诗友热情参与《八十九龄记怀》唱和活动呢?
缘由一:敬仰老领导的人格魄力
厉有为,辽宁新民人,1938年1月出生,196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深圳市委第5任书记、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厉有为老领导一生是勤奋好学、务实创新,具有高尚的人格魄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坚定的改革精神。 厉有为被誉为深圳的“孺子牛”,在深圳面临重要抉择时,他带领深圳人进行二次创业,推动了深圳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他经历了改革开放中的“大论战”,始终坚定信念,九死未悔地推动改革。二是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以“牛”的品格自喻,认为“官是百姓的牛”,强调为官者应为百姓服务,无私奉献。这种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在后来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他都致力于社会公正和民生改善。三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他在深圳任职期间,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证券市场。这些改革实践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是努力追求社会公正。他退休后,依然关注社会公正问题,特别是外来劳务工的权益。他提出了将外来劳务工改称为“新型合同制工人”,使其依法享受产业工人的应有待遇,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五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他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展现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他总是“一条道走到黑,十头老牛拉不回”,这种精神力量激励了身边的人。
缘由二:敬仰厉老真挚的诗意人生
厉老喜爱诗词创作,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依然坚持诗词创作,共出版了五本诗集《悟牛斋诗词选》(卷一至卷五),收录了上千首诗词作品。这体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诗词呈现四大特色:一是真挚情感的表达。他的诗词充满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节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国情怀、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例如,他的《江城子·母亲节感怀》和《更漏子·打工者思乡夜》等作品,细腻地描绘了母子情深和打工者的思乡之情。二是以“牛”为意象的创作。他的诗词中多次以“牛”为意象,表达了他对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例如,《鹧鸪天·拓荒牛》和《八声甘州·深圳拓荒牛雕塑》等作品,展现了他对深圳特区建设者艰苦奋斗精神的颂扬。三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的诗词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未来的展望。例如,《八十九龄记怀》展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四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他在诗词创作中注重文化传承,强调诗词的社会责任和教化作用。他认为,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的诗词彰显着诗词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传承活力。
缘由三:唱和之作彰显诗人的家国情怀
厉有为老书记的《八十九龄记怀》,字里行间彰显了一位历经岁月沧桑的老领导深厚的家国情怀。“八九春秋寤梦收,越沟过坎欲何求?”开篇便以质朴而深沉的笔触,回顾人生的漫长旅程,对人生追求发出叩问。“一寸丹心图报国,几行韵律解忧愁。”展现出无论历经多少艰难险阻,依然心怀国家、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首诗,为唱和之作奠定了厚重的情感基调。
在众多唱和诗中,诗人们纷纷以各自的视角和笔触,回应着这份家国情怀。“兴邦每念苍生苦,为政常消黎庶忧。”体现了对国家发展、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鹏城筑梦开新境,诗社传薪效老牛。”不仅歌颂了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还表达了文化传承的担当。这些诗句与原诗相互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充满家国情怀的精神画卷。
缘由四:唱和之作展现人生感悟
唱和诗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人生感悟。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如“流光岁月一眸收,征北战南真谛求”;到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像“德范昭昭同日月,光辉熠熠不回头”所体现的对高尚品德与人生成就的追求;再到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如“万里山河皆入画,几杯茶酒便消愁”,诗人们在唱和中分享着各自的人生体验,使我们看到丰富人生生活在诗词中的生动呈现。
缘由五:唱和是传承和创新中华诗词的最好践行方式
这次唱和活动,是对传统诗词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诗人们遵循格律规范,运用丰富的意象、典故,展现了对古典诗词形式和技法的熟练掌握。从押韵、对仗到用典,处处彰显着中华诗词的传统韵味,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传承并非一味复古,创新同样是当代诗词发展的关键。诗人们在唱和中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与精神内涵。无论是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描绘,还是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都使诗词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例如,“鹏城创业胜黄牛”“粤海潮头生浩气”等诗句,展现了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蓬勃活力,赋予古老诗词以时代气息,让诗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缘由六:唱和彰显了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交功能
此次唱和活动充分体现了诗词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社交功能。一首诗引发了众多诗人的共鸣与回应,成为连接诗人们心灵的桥梁。诗人们跨越地域、年龄等界限,以诗会友,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情谊,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凝聚力的文化社群。这种基于诗词的社交,不仅丰富了个人的精神生活,也为诗词文化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缘由七:唱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从更广泛的层面看,这次唱和活动展现出了诗词文化的无限魅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对诗词文化的关注,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缘由八:唱和是促进中华诗词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唱和作为一种传统的诗词交流形式,既保留了中华诗词的经典韵味,又通过现代人的创作和演绎,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结合使得传统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诗友的关注和参与。《八十九龄记怀》唱和活动,是当代诗词繁荣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当代诗词在承载家国情怀、传承创新文化以及凝聚人心等方面所蕴含的巨大生命力与价值。相信在未来,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将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更多的滋养与启迪 ,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通过这次诗词唱和反映了新时代的新风貌和时代精神及诗人的精神境界!
赵汝周(《成都党校报》原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