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登临慈果庵,不由得想起当年的石阶路和上学的来回路上。现已重修且水泥路禾丰直通于都,车辆行人都很方便。
慈果崠寺(七律)[中华新韵]
作者:李宝石
枕山襟水径纡旋,
陟降犹觉行路难。
昔日苔阶通庙宇,
今朝驰道绕亭庵。
凝眸崠寺涵今古,
纵目山南纳宇寰。
乘轿骑龙皆弃置,
学童归去倚雕栏。
注释:题目出自清县令王颖路《题慈果崠寺壁》,慈果崠寺也就是慈果庵。
慈果庵位于禾丰慈果岭坳口,自古以来是于都到禾丰的重要交通线路,上山下山两面皆铺设石阶,是人们上山打柴,民夫打肩担挑脚的必走驿道,古称官道。现在水泥马路绕亭而过,禾丰至于都及沿途村落交通更加便利。
据载,该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后由禾丰人刘守梅,在邑南雄关古驿道上的慈果岭修建的慈果亭,扩建成慈果庵。清同治年间,县令王颖路曾登临慈果庵,还留诗一首《題慈果崠寺壁》,曰:“沖雲覓路轉千盤,逐步攀登逐漸難;百丈陰崖紛合遝,一龕古佛坐高寒。近天自覺星辰大,放眼方知世界寬;北望鄉關隔雲樹,欲歸未得且憑欄。”
曾有传说,官员行人骑马坐轿行至慈果庵,看到禾丰的壮丽景观和雄伟气势,都“骑马下鞍,坐轿落足”,甚至步行下山,以示对禾丰宝地的敬仰。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这里住一刘姓人家,为人友善,大家都到他家去饮水喝茶。记得禾丰学子,多要爬山越岭走三四十里山路,到于都中学求学,当年我们经常结伴回家,有时汇集有二三十人在此亭子里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