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侮霜欺香益烈,威光燄燄照河山
——赵朴初咏周恩来诗作的蒐辑与赏析
摘要:本文蒐辑赵朴初咏周恩来的诗词曲俳句等各体韵文43题44首,分为“勾勒周恩来人生历程”、“生前感遇与身后哀思”与“咏邓颖超兼怀周恩来”三类逐一浅析,在此基础上,概述这些作品的总体艺术特色与多侧面反映的周恩来精神。
关键字:诗词曲 赵朴初 周恩来
赵朴初说过:“写个人的诗词,关于周总理的诗词我是写得最多的一个,无论是总理生前,还是身后,我都写得不少。那是因为我同全国人民一样,敬重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敬佩他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功德和他本人的高尚品格!”其实,在写过周恩来的所有旧体诗人中,赵朴初也是写得最多的。这些作品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3月所作《印度纪行杂诗二十四首》中的《德里》,最晚则是作于1994年7月的《题香港寄来简报》,前后逾38年,共有43题44首。
本文将散落在赵朴初2000多首浩瀚诗海中的咏周之作予以蒐辑,分为“勾勒周恩来人生历程”、“生前感遇与身后哀思”与“咏邓颖超兼怀周恩来”三类,在逐一浅析的基础上,概述其总体艺术特色与所反映的周恩来多侧面的精神。
一、勾勒周恩来人生历程
在求学、革命战争与国家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周恩来足迹遍及国内外;赵朴初作为我国佛教界领袖与著名社会活动家,一样长年奔走各地。两人行踪多有重叠。每当来到周恩来的旧游之地,赵朴初或专题吟咏,或散句及之;在周恩来晚年国务活动的若干时刻,赵朴初置身现场,更留下珍贵的即席之作。这些作品始于1956年,终于1994年,贯穿赵朴初咏周创作的全程,勾勒出周恩来从1919年日本求学到1974年最后一次出席国庆招待会长达55年的革命历程。
1919年4月,周恩来从东京归国途中,在京都停留时作《雨中岚山》等三首诗,诗中写到:“潇潇雨,雾朦胧,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表达出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真理,恰如模糊中见到光明的喜悦之情。1979年4月,赵朴初随邓颖超副委员长访日,至岚山参加周恩来诗碑揭幕典礼,抒发了“景物未随人世改,诗心长共海潮生”的豪情。次日意有未尽,再作《岚山行》十七韵170字。这是赵朴初咏周诗中最长的一篇,其中“溪流清见底,松黛映眉宇。恍见当时人,行吟瀑布履。深思寻哲理,穿云得妙悟”等句,描摹出青年周恩来的风采。三年后的1982年5月,赵朴初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纪念作汉俳十首,其八仍以《岚山诗碑》为题。再三致意,岚山成为赵朴初落笔最多的一处周恩来遗迹。
1925年到1931年,周恩来四赴潮汕。他在这里两度参与领导讨伐军阀陈炯明,领导南昌起义军南征潮汕,最后从上海经地下交通线由香港乘船来此,转赴江西中央苏区。1986年。赵朴初来到汕头。“静听主人温往事”,感受“周朱昔日到潮州,气使三江水倒流”的革命气概。
1960年与1963年,赵朴初先后来到延安、红岩与梅园新村。他在红岩了解到,通往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办事处的山路,“分歧为二:一通坡上之办事处,一通坡下旧国民参政会会所,内驻国民党特务人员。来寻办事处者多以岔路口之黄桷树为标志,树之阳通办事处,人称为阳关大道,树之背通参政会,人称为阴间路,因名斯树为阴阳树云。革命纪念馆中陈列周总理当年向办事处墙报投稿诗一首,戏称邓颖超同志为‘大乐天’”,即以“识途竞说阴阳树,临敌谁如大乐天?”这两个细节起头,作《升平乐•重庆访红岩村》曲。他为梅园新村作七律一首,颔联“共道人间春色满,岂忘雪里寸心丹?”充满对周恩来等革命者的敬仰之情。他礼赞延安:“山上延园遥指点,山下延河微笑。洞吐虹霓,树喧猿鸟,想见风云闹。”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祖庭,也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与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1948年3月底,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机关离开杨家岭,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晋绥解放区。4月9日晚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宿塔院寺方丈院,次日参观五台山寺庙后入河北。赵朴初1959年、1977年两度来此,各作《忆江南》一首咏塔院寺,第二次恰逢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五十周年纪念日(即建军节),遂有“五十年前擎义帜,千寻塔影护行辕”之句。
1954年,周恩来访问德里,中印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年后,赵朴初访印,有《德里》诗记其事:“前年此地成嘉会,槃恰西拉举世闻。不负释迦之种姓,和平志业见精诚。”“槃恰西拉”是佛教术语,古人译作五戒,印人用指五项原则。1957年2月,周恩来访问锡兰(今斯里兰卡)期间,登临锡吉里亚石山之巅,参观平顶上五世纪时古代帝王建造的宫殿遗址与悬崖上十二世纪壁画。四年后的1961年,赵朴初也来到这里,作《寿阳春·登西格利亚山(即“锡吉里亚山”)》曲,以纪其盛。
1960年,周恩来视察海南岛,为儋县西联农场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1961年,参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朴初在30年后的1990年、1994年也陆续来到云南与海南,留下缅怀周恩来的诗篇。看到研究所中仿橡胶树芽形状的纪念碑,他感叹“特把灵苗树形象,不忘化雨洒炎边”,可谓信手拈来,情景交融。
据传,1964年,周恩来针对攀枝花钢铁基地拟选厂址的山坡地形,指示“弄一弄就平了”,后即改坪,因名“弄弄坪”。1975年,赵朴初来此,留下“倾听东风吹玉笛,不须三弄坎坷平”之句。1991年元旦,赵朴初重游昆明,来到华亭寺,吟成“像设完存文革后,护持功德念周公”,感念周恩来文革中令军队保护之功。
天津是周恩来青年时代求学之地。他十分关心天津港建设,1949年秋建国伊始即来此视察,1952年为新港重开赠送亲笔题词的锦旗,1973年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改变港口面貌”。1983年,赵朴初参观天津新港。在车中假寐,梦见周公,因作《河满子》一词,赞叹“新港喜开新局,十年梦见周公”。诗句显然出自孔子“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而流露出的则是喜悦之情。
1960年,缅甸总理奈温访华,春节达成边界协议。当时,赵朴初正随我国文化友好代表团访缅,参加使馆联欢晚会,“闻竹报”而作《喜春来》词。1972年9月,周恩来为访华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举行晚宴,赵朴初恭逢其盛,即席作《相见欢》词,赞美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所建立的“廿年填海深功”。1987年,赵朴初访日,主人出示其父参与送还中国在日殉难烈士遗骨活动时与周恩来、赵朴初的合影,赵赋五排一首,咏叹“难忘掘井人”。
1974年国庆前夕,周总理出席国宴,时总理久病,中外悬念,致词时声音宏亮,满座宾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不时打断致词。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喜泪盈眶,对赵朴初说:“总理恢复健康了。”又说:“象这样伟大的总理,世界历史上是少有的”,并嘱赵即景赋诗。是夕适值中秋,赵朴初因拈《人月圆》为赠:“掌声如海如潮涌,翘首听雷音。灯辉国庆,月圆人寿,万象欣欣。倾杯吐臆,良朋喜泪,感我衷情。愿君长健,观山观海,不厌高深。”这是周恩来最后一次举行国庆招待会,赵朴初以生花妙笔记录下永恒的历史瞬间。
二、生前感遇与身后哀思
除了游览周恩来故地或参加国务活动所作外,赵朴初文革期间,有感于周恩来的艰难处境,写过多首情辞并茂之作;在周恩来去世后,每逢生卒纪念日,或读到遗著,或观赏到有关画作戏曲,都会激起他的怀念之情,而挥动诗笔。正如赵朴初所说:“父母之丧三年,而周总理的病逝留在我心里的忆念是永久的,周总理身上值得后人怀念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