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捉蝉记 [散文]

黎坤旺     发布时间: 2023/9/9 22:23:25
阅读:207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捉蝉记

                                   捉     蝉    记

 

癸卯年入伏以来,天气炎热,晚上无事,看书、看手机、看电视,颈椎痛,于是想到了捉蝉。

金蝉者,知了也。为同翅目蝉科蝉属昆虫,乡村俗称爬叉,蜕皮后又称麻吉妞。有雄蝉雌蝉之分,俗称“叫蝉哑蝉”之别,形体上有大蝉小蝉之异。

      金蝉一般呈通体褐色,有金属般之光泽;其中间背部为宽大板状,中央有黄褐色似“X”形隆起;前后翅膀薄而透明,颜色呈黄黑色交替,并带有黄褐色斑点。 蝉乃世界上寿命最长之昆虫,每一只自然之蝉至少需要十五年甚至更久的幼虫时间,才会从土壤中爬出地面羽化成蝉。现人工养蝉时间大大缩短。

      据资料记载,金蝉分布较为广泛,多分布于热带,栖于森林、草原和沙漠等地;在中国南北各地也均有分布。 依吸取树之汁液为生,卵产于树上,秋季孵化出幼虫,幼虫落至地上并钻入地下, 在地下蜕过五次皮,地面上蜕皮乃为最后一次,如此蝉才真正脱离了若虫阶段。在繁殖季节,雄蝉利用腹部中的发音器,能发声唱歌也能发出警示或呼朋引伴;而雌蝉之乐器构造部分不完全,形体上少了“两个镜子”被称为“哑巴蝉”。雄蝉以叫声吸引雌蝉进行交配后,不久就会死去。

   “金蝉脱壳”原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指蝉的幼虫变成成虫时脱去身上之外壳,后作为成语比喻用计脱身,不让对方察觉。 不仅如此,“蝉”在中国诗词中也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文人墨客也站在不同角度咏之。

      虞世南由隋入唐后,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人虞世南认为蝉栖于高树,餐风饮露,所以把它看作高洁的象征。这首咏物诗在歌颂蝉的同时,也以蝉自喻,以蝉自励。诗人抓住蝉的声音特点巧妙加以刻画,表达了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的处世道理。

晋明帝《蝉赋》曰:“寻长枝以凌高,静无为以自宁。”蝉栖息在高枝上,远离尘器,被赋为“高尚、廉洁、淡薄”的喻义。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昔齐后念而亡,化身为蝉,登庭树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这一传说使得蝉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特色、挥之不去的悲情色彩,也成为文人墨客歌咏不断的感伤意象。

金蝉若未蜕皮,可食,为高蛋白之物,皮亦可入药。

行至魏武大道及辅路树林,百米之内未见一蝉,但捉蝉者有十余起之多,或夫妻结伴,或大人独行,或大人与孩子一起,蝉未有捉蝉者多也,蝉出来也是险象多生,蜕变时蚂蚁侵扰,被大鸟发现餐食。听到小孩捉到一只,欢呼雀跃“这里有一个”。

      真乃是:

      深藏数载梦鸣空,艰难爬行林杪中。

          未到蜕皮休展翅,老饕逮住炸煎烹。

     捉蝉者三三两两,或拿袋子,或拎瓶子,或端水桶,不一而足。但手电都是通亮,有的用小棍铁铲往地下刨,有的往树上照,捉到多少不一。只有我,借助手机之灯或路灯之光,捉不到蝉也就不足为怪了。但颈椎病好像轻了些许。

     因为几个书友相约一起捉蝉,义兄在怒江游而忘返、乐不思蜀,故只能一人在路边小捉,待他回来成一盘小菜。无奈人太多,蝉太少,蜕变后的蝉往往不宜再食。虽行动数夜,收获甚微。读了《文昌帝君阴鸷文》,越觉捉蝉自己好像犯了错误一般,见到蜕变之蝉便要放生。

但想到蝉吸树之树汁,产卵于枝,都是祸害树木,虽自然之法则也,又觉食之可也。白天树上吵杂,噪音可恶,我自言道,求《中庸之道》耶,边又去树丛中寻,蚊子趴身叮咬,蛾虫扑身,脚下毒虫乱爬,冷汗热汗相窘也。试想,真捉蝉不易矣。

于是乎,我联想到:

攀到高枝心奔涌,不分昼夜树梢鸣。

原为何事都知了,异性钩调炫醒功。

      吾之捉蝉,不在捉蝉之多,在于捉蝉之趣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