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琦珍教授联 [楹联]

杜华平     发布时间: 2023/2/3 17:07:53
阅读:1698次      分享到

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王琦珍教授联

博闻强识,名篇名段随口诵,课堂绘色摹声,良师忽痛失

勤奋专精,论著论文等身高,平昔食贫积善,逝水亦悲深

今天是正月十二,但离立春还有两天,真正意义的春天尚未来到。最凄冷的是:早起后得到讣告,敬爱的王琦珍老师今天凌晨3:40遽归道山。难怪天地阴翳,日丽风和天气,骤然变得阴沉沉的。


王老师是1944年6月出生的,过了年才刚八十。体弱的师母,还需要他继续照顾。孙子也还需要在他膝下承欢。他自己还有很多要做的研究,其中校点本《杨万里诗文集》修订稿交出版社后,他已向编辑表示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再反复进行打磨。当然,包括我在内的学生辈还需要向他请教。一生清贫食淡,历经各种磨难的他,却在此时遽然而去。

王老师的离去,我虽然已有些思想准备。王老师一家元旦前后感染奥密克戎,师母和其他家人成功度过劫难,他却病情不断加重。元旦我给他微信问候,没有得到他的回复,我当时也没太在意,估计老师应该没多大事。除夕我再发去拜年微信,直到初二早上都没有看到他的信息,我突然感到不祥,打电话过去。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是老师儿子景洪的声音,王老师已被送进ICU十多天。听到这个消息,我一怔,久久未能回过神来。接下来这些天,天天祈祷王老师平安回来。到初五六,没有听到王老师的消息传来,紧张的心情缓和了一些。昨晚与学生聊天谈到王老师时,我坚信:王老师这次应该闯过来了,劫后重生,应该能安享幸福了。但万万没想到,一觉醒来,与王老师却人天永隔。此后再看不到王老师亲切的笑容,得不到王老师倾吐心肝般的教诲了。

王老师是我的本科写作课老师。四十多年前,他在课堂上,大段整篇、一口不歇地背诵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然后亹亹讲解的情形,对刚从乡下来,没有读过课本之外的文学作品的我来说,既特别过瘾,又觉得太震撼了。年深月久,当时王老师在课堂上背过、讲过的内容只留下微漠的一点点印象,但是他课堂上陶醉、沉浸于其中的神情,他对文学作品细致入微解读的声音、语调,却长期烙印在心间。如今老师已逝,可他课堂上的神情、语调又一次次在眼前晃动。可是,再不能坐在讲台下听王老师的课了,也不能站在他身边听他亲切地传授学术成长的经验、学术交往的见闻了。

王老师转入古代文学教研室之前虽然在写作教研室任课,但在古代散文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很突出的成绩,曾巩研究的成果已处在学界最前沿。与此同时,他又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宋代江西诗派和杨万里研究中。应陈良运老师之邀,他在中国诗学研究方向给研究生开设了宋代诗学研究专题课。转入古代文学教研室后,王老师除在黄庭坚、杨万里研究方面精耕细作,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之外,在研究生培养上投入了很大心血,动了很多脑筋,对研究生研究能力、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可谓苦口婆心,成效很大,他指导的多位研究生后来随名师读博,都成绩斐然。我在2000年开始指导研究生的最初几年,王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在论文开题、答辩的环节,多次通过细致评点的方式,以夸奖、鼓励的形式巧妙地给我以指点。后来又多次利用一起出差参加学术会议之机,主动将他学术成长的历程、体会,参加学术会议的收获,与学界名家交往的种种细节,悉数相告。王老师平易、亲切、温婉、详备的传授,饱含深情,给我的滋养足够我毕生慢慢消化和学习。

如今老师走了。我甚至都不能及时赶回去送他最后一程,悲痛、惭愧交加,连写点像样的纪念文字都无法卒篇,只勉强草成挽联一副敬献于老师灵前。

2023年2月2日写,2月3日修改。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萧学菊
即便是孤雁行,我也特来认真欣赏、诚恳点赞您的佳作,忠诚问好您!
评论时间:2023/2/3 20:50:44      回复

1
  • 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