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再提废除“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诗论]

江建平     发布时间: 2024/3/25 19:20:30
阅读:2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再提废除“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再提废除“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近来将已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和推演并得出结论。至于结论对否,欢迎方家批评。

 


 (这图是从1948年出版的喻守真编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摘取的)

  这张图片提供的信息是:五言格律古诗有四种体式,分别为古拗体式、古正体式、古近体式和第四种未命名的体式。
  第四种格式下方的这段话:“凡句首第一字,无分正拗,平仄俱可不论。古律同”。四种声律格式中,前两种点明为一正一拗,此处的“古律同”的古律当指后两种。第三种已点明为古近体式,那么第四种则相应地姑且称之为古远体式。
  我们可以由四种格式的名称推定:先有正体式,后有拗体式。无正则无所谓拗;古律也当是先有远体式,后有近体式,无远则无所谓近。
  我们再来重点剖析四种平仄格式中的古近体式,并与另三种作比较。
  该式两联整齐对称,(拗体只有一联整齐对称,正体两联都是乱的),而且两联句中的平仄三二比例较为匀称(古远体式首联一句是四平一仄,一句是四仄一平,显得太不匀称),且各联两句的平仄相对,适合作对仗。两联间相粘的关系又避免了平仄句式的雷同。一联是2.2.1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联是3.2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在此插一句,我们可以依据这两种句式,用我提炼成的“一式得两句,两句合一联,两联合一绝,两绝合一律”的口诀,推导出整首律诗的平仄格式。
  也正因为近体式有优于其他体式的这些特点,所以倍受诗人们的青睐,以至于后人将两绝合一,独尊为律诗格式。而其他三式被视作等同于不讲平仄声律的古风形式。也可以说是另三种声律格式被废除了。
  由名字便知近体式晚于远体式,在设计近体式时一定会避开与远体式相同的句式,也就是要避开孤平和孤仄,以及句尾的三连平和三连仄。这也就是要忌孤平和忌句尾三连平(也称三平调)的由来。也许是古人只注重平声,而忽略了孤仄和句尾的三连仄。没有将这两种情况也定为禁忌。
  随着远体式的声律被废除,为避开混同远体式的禁忌自然地也就失去了意义。到了明代,就有一位叫真空的和尚,在他的著作《贯珠集》中提到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从理论上明确地废除了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王力先生却仍将其保留在书中,这就违反了古人在规范了律诗格式后,实行有条件放宽的原则,给学习和推广格律诗,增加了障碍,加重了对诗词创作的束缚。
  更为荒唐的是,王力先生在书中提出这两种禁忌时竟然没说出为什么要禁忌的理由,也不清楚孤平指的是什么(估计他没有见到过这张可以一目了然的图) ,仅凭自己有限的阅读量来推论并臆断,这种学风是很不严谨的。请看王力《诗词格律》中的摘录: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 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他说唐人绝对没有的他定义的孤平句式,几年前,一位好事者从唐诗中检索出几十句,从而成了笑柄。
  他所定义的孤平,在与他基本同龄的学者中也不被认可。小他12岁的启功先生就提出另一种孤平的定义:两仄夹一平。
  长他3岁的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所插的上图中,有这么一段小注:“凡句首第一字,无分正拗,平仄俱可不论。古律同。”也与他的说法相背。
  可见,王力先生的定义是站不住脚的。
  三平调的定义没有出乱,自明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广泛传播,已经明确不再作为禁忌了。毛主席在我们熟悉的诗中就有三平调的句子:乱云飞渡仍从容。
  王力先生“一三五不论,不得不论”的说法,行为上是倒行逆施,理论上也是不成立的。(至于他“二四六分明,未必分明”的说法,指的是拗救。其实二四六的平仄若错了,本句节奏点的平仄交替律就乱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也就失去了。所谓的救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尽管我不赞成,但也不反对,因为拗救符合有条件放宽的原则,是又一种放宽的做法)。

  所以我再次呼吁相关权威机构,发文废除有害无益的孤平和三平调的禁忌。



                           2024.1.9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