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布衣1-22B [其它]

梦鱼人     发布时间: 2016/7/8 10:58:27
阅读:985次      分享到

六、一言九鼎

 

(3)

时光如电,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几年很快又过去了。杨家二小姐长大成人,像一朵刚刚盛开的玫瑰花,标致不俗,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自古以来,婚姻是人生大事,传统的杨家当然也不能马虎。新中国成立初期,晚清和民国的婚嫁习俗在这个偏僻的乡村里依然保存得相对完好,一系列的步骤是不能省略的。

 

第一步是说媒,也叫提亲。男女双方互相不认识——即使认识也要正式提亲——就是要有一个人对年青人的背景介绍,同时也是对双方,主要是父母的意向的确认。从前有专门提亲的人,绝大多数是妇女,故称“媒婆”,一般是男女双方其中之一的父母认识的亲友。媒婆到对方的父母或长辈面前,介绍并了解双方的家世背景和年龄、相貌、为人等,希望他们能够结亲。不管什么形式,得通过媒婆来提出,不能是双方父母直接交流。

 

如果双方父母或长辈接受提亲,接下的一步是合婚。在当今社会,这个程序基本上被作为封建迷信而被抛弃了,纵然有些人还相信这些,也不再作为现代婚姻的形式。当年的合婚就是要合一合双方的属相、生辰八字是否相配。双方交换八字,然后找专门合八字的先生去确认两个年青人如果结婚了会不会幸福美满、多子多福。

 

合婚以后才是相亲,就是看看对方的相貌,但不是男女双方直接见面。几千年来,郎才女貌是美满婚姻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是男方派人到女方家去看,很少有女方光明正大地去男方家里。在邳北,没出嫁的女孩儿叫“没出门子”或者“没过门儿”的闺女,而没出门子的闺女一般不能随意出门让人看。

 

事实上,大多数父母也关心自己未来的女婿的相貌、人品、学问等等,加上媒婆的话多有虚夸,所以女方也会派亲戚等到男方的左邻右社去侧面了解一些信息,这叫“打听”——这一步在鲁南乡村非常普遍。双方通过相亲和打听,也顺便看看对方的经济状况等实力。

 

时代变了,曾经人人厌恶的一穷二白堂而皇之地成了“光荣正确”的标准。当时好多地主成分的家庭把女儿嫁给贫农,以求自保,不被批斗、迫害。比如,贺庄当干部的贫农韩会长娶的就是大地主(那个董家三小姐)的女儿;后来,董家三小姐又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韩的儿子韩陆军,而董家四小姐也把他的孙女嫁给了贺庄的贫农张开阔。

 

另一方面,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地主家庭,地主成分的青年男子无人敢来提亲,很多人因此而终生未娶。比如,三老爷的三子(谭福宜)等等七八个同辈一生未婚。

 

这世界上总有人与众不同!比如董家二小姐,她根本不顾时代的变化,还是信守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坚持把她的小女儿嫁给曾经的“大户人家”,如今的“地主”,而且最好是那些有名的大地主。她用那双“三寸金莲”,走南闯北,每个地方的大小地主还是尽在她的掌握之中的。她首先看中了山头村的戚家。戚家那可真是大地主,就如同当年的谭可谓,曾经是良田万亩,房屋无数。比那个当年看不起她的三妹妹的婆家,那是大得多了!

 

于是,老杨托自己的一个侄女做媒人,去山头提亲。不幸的是,戚家就像贺庄的孙家一样,在淮海战役结束前夕,所有的男人都随着国军撤退了,如今,整个村子连一个戚姓男人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侄女媒人怯怯地过来回话道:“姑娘啊,我刚去了山头儿,那老戚家人都跑光了,他家什么都没有了……”(姑娘:娘音宁、轻声;方言姑姑。)

 

这面话音未落,董家二小姐老杨已经开始破口大骂她的侄女无能:“胡扯!老戚家那么多人,有枪有炮的,能给人打跑了?!这点事你都办不成,除了整天胀饭,有什么用!”

 

这受气的媒婆无可奈何地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你怎么这么迷地哈?人都跑了,你让我去哪找?”

 

老杨坚持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地主,继续根据她的记忆,四处提亲。不幸的是,她那记忆中的豪绅人家有的逃之夭夭,有的家破人亡。眼看着杨家二小姐的年龄一年年地大了起来,而老杨信守誓言,只去地主家提亲,根本看不上贫下中农。直到1954 年,杨家二小姐已经21岁(虚22岁)。

 

姻缘本是天作之合,上天自有它的安排。一天,董家二小姐老杨听自己的妹妹说,贺家寨的老谭家一个人都没跑掉。谭大老爷去世以后,留下来的两个太太就一直带着两个公子在贺家寨庄生活。现在谭家二公子已经22岁(虚岁23)了,因为成分问题,一直没有说到媳妇,同样发愁。此时,地主家的闺女都没有人敢要,更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闺女送进地主的家门。

 

石庄在贺庄西北方向三里路,董家二姐当然听说过贺庄的谭家,董家二小姐老杨只好退而求其次:“看来人家大地主也看不上俺这小户人家啊!贺家寨老谭家虽说是谭家圩子一支出来的,可比谭家圩子的门面要小老了去了!不过话说回来呢,他们虽不能算什么大地主,人家一直作大官,也行吧!”

 

不知她是真不知道,还是故意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事实:现在的贺庄谭家不但没有一个当官的,反而是任何一个能喘口气的活人都可以管制他们。

 

董家二小姐老杨是铁了心要跟这个时代过不去,她托自己的亲戚、贺庄贫农张开阔的爹张三来谭家提亲。谭家求之不得,当然是满口答应,然后张三就来杨家回话。

 

杨自财很是担心地问道:“我听说他老谭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老谭家的地、屋全都被处理过三次了,一家五六口子是住在别人家的牛棚过道里。娘儿俩也才只有一亩半的沙土洼地,除了长蒿草,什么庄稼也不长。俺妹妹要是嫁过去,过门儿以后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张三根本不搭理他,而是向着董家二小姐说:“老杨啊,那可不是洼地,那是个‘聚宝盆’啊!过两年,这世道一变,那谭家就又起来了!看看人家那祖林,风水好得很来,你就放心吧!说起这老谭家的祖林,那可是贺家寨的一块风水宝地!

 

“当年那谭万钟四十多了还没有个后,找来看地先生看看他的祖林有没有问题,你猜那风水先生怎么说?他说道:‘哎呀!鼎臣啊,你这祖林是块风水宝地啊!将来必定是人财两旺!’这时候,旁边站着看二行的谭万钟的师傅老刘家一听这话,开口问:‘鼎臣啊,你看你家林地这么大一块,能不能在南边让给我一席的地,我也沾一沾光?’(看二行:行音形;看热闹。)

 

“谭万钟对师傅的要求当然不能轻易拒绝,就问看地的(风水先生)要是损了一块会啥样。看地的说:‘要是少了这一席之地,将来就会损财,但是人还会旺的。’谭万钟说道:‘为人处世,要财何用?有人就有财!是我师傅开口,我怎能不让?’”

 

“好!这亲事就定了!”没等张三说完这些陈年旧事,董家二小姐老杨毫不犹豫地决定同意这门亲事,因为她的标准就只有一个:地主。

 

这张三虽是男人,却果真是个天才媒人,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就了一段姻缘。

 

两三里之外的贺庄对石庄人来说没有什么秘密,杨家二小姐知道底细,因为那个能捉鬼不会种地的二老爷经常去石庄要饭,就算是说媒期间,他也到未来的亲家门口要饭。石庄村里的人看到后就调侃道:“快看呐,老谭的叔公又来要饭了。”

 

在贺庄,我的奶奶简直不敢相信这一事实:“难道是他爷在天之灵保佑?”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信心的她心里总是不踏实,又没有底气去对方村里打听。奶奶越想越觉得哪里有问题,她无论如何要为自己的儿子摸清对方的底细,于是,她转身对我小姑说:“二丫头,你过来。你去问问你二叔,他整天搁石庄要饭,肯定知道她家在哪儿。明天你跟着他,就装着去石庄要饭,到她家门口看看你这个没过门的嫂子到底长啥样。”

 

小姑在我二老爷的指引下,带着任务来到杨家门前,但是她不知道怎么要饭,于是她躲在大门外的草垛子后面,慢慢地探出头来,望里面张望,希望能看看未来的嫂子啥样。就在此时,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看见好像是自己未来的“嫂子”走出堂屋,小姑赶紧缩头,把整个身子躲到垛子后面。过了半晌,小姑慢慢地伸出头来再看,院子里已经空空荡荡,只能听到些许的争论。结果,她什么也没有看清楚就回家了。

 

杨家二小姐可没有她的嫂子,也是表姐那么容易就接受“父母安排”的婚姻,她死活不愿意,整天哭闹。老杨天天大骂:“你就得嫁给老谭记!明天就得去,不去我就打死你!”说着就把鞋子脱下,追着要打。

 

杨家二小姐边跑边喊着问道:“他们老谭记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还天天挨批斗,我过去以后日子可咋过哈?”

 

“咋过?我养你!话又说回来了,俗话说‘事在人为’,你只要吃得了苦,没有过不好的日子!”老杨非常自信地说。

 

那时的中农的经济地位相对很高,他们不像地主富农那样被掠夺一空,也不像毫无积累的贫农那样只是暂时分得部分土地和财产。中农成分家庭的土地和常年积累的财物没有被充公再分配,至少石庄的杨家是这样的。

 

面对这么口

注释: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