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心曲醉书囊,霜鬓续吹歌 ——王玉民先生散曲品读 [诗论]

周镭     发布时间: 2022/8/11 9:55:22
阅读:529次      分享到

诗人王玉民成名于70年代,第一本诗集《公社的花朵》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197810月出版,印刷发行了7000册,一时成为美谈。王玉民退休后潜心散曲创作和研究,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报刊,并被收入《当代散曲百家选》等多部散曲集。其散曲作品,儒雅、亲和、风趣、俊爽,仿佛天赉玉珠,被诗人信手拈来又巧手安排,连缀成璎珞珠琏。诗人遨游书山饱历沧桑而积淀的学养、见识、才情和境界,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与风格。

王玉民戏称:“教过书、卖过书、编过书、出过书”,却未说到读书。其实,诗人读书即如吃饭饮水,一日也未曾离得,并不需要刻意强调。应该说,品读王玉民散曲作品,其深厚的学养是鲜明可感的。正因如此,他成熟运用多样的写作技巧,令作品篇章周严、主题鲜明、用语精到,提炼准确深刻。如〔黄钟·贺圣朝〕《九月柿子红》:“秋柿红,点灯笼,杪上萌。醉了流云甜透风。色香勾人逗老翁。踮起脚、手抓空。不服输、拐棍子通。”这一篇,是生活瞬间的真实抓取,写景、抒情、言志,不但呈现出一幅恬静、闲适、和美的山村秋景图,还传达出热爱生活的心声。他撷取的画面既真实、形象,又场景典型、特点突出。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对于写景乃至写场景、写人,王玉民总是以严苛的态度,力争不论何如景象都要字字求真,做到“逼真”“逼肖”“鲜活”,让所写景色、景物、人物与实际相符,经得起实证。

在用典方面,王玉民更显技艺纯熟,无论事典、语典信手拈来,化典无痕,通畅明白,才学化倾向更为明显。如〔黄钟·人月圆〕《登千秋台》:“千秋台上千秋梦,梦傍老黄榆。蝉鸣螳伺,鹊巢鸠子,都付白驹。[幺]中兴刘秀,篡权王莽,皆入茶余。诏牌新竖,漆红一抹,辉映华胥。”传说,刘秀当年在高邑登基做皇帝时垒起土台,人们称它“千秋台”。诗人化用了“人老黄榆”“螳螂捕蝉”“鸠占鹊巢”“白驹过隙”等一系列典故,接下来的[幺篇]又连续用典却未见繁杂,反而显得错落有致,使这篇登临怀古之作神韵悠扬,意象丰满,避免了瘦劲生硬的感觉,给人以既有运用无垠又无斧凿之迹的高妙之趣。在他的散曲作品中,娴熟精当地用典并不仅仅局限于前人用过的旧典熟典,作者还善于巧用新典而不生僻,做到了通俗易懂及谐趣。如〔中吕·普天乐〕《怼霾》:“借不来助周风,落一场瞒曹雾;打压了晴天丽日,搅动得颗粒悬浮。明明是晨晓初,偏偏像斜阳暮,颠倒阴阳迷津渡。看行人罩口防毒,问心结怎生解除?祈明日春云化雨,驱散它十面霾伏。”中的“周风”“曹雾”,既新颖又生动还明白易懂。

王玉民长期从事诗歌、散文和儿歌的创作,19849月,在河北省儿歌征集评奖活动中荣获“儿歌大王”的称号。深深植根于邢襄大地,常年浸淫于河北民歌环境中,使其散曲创作获得了充足的养分、素材和灵性,如〔正宫·双鸳鸯〕《庚子春社区解封后作》:“一帘栊,两龙钟,三寸炎凉过耳风。四季颠连偕老看,五方春闹杏花红。”里面就有很明显的民歌影子,从一到五的数字巧妙自然地嵌入句中,给人简洁、明快和朗朗上口的感觉。在〔中吕·喜春来〕《杏花天》:“芳菲十里千头杏,花雨袭人一脉馨,柳风和畅送流莺。近清明,春闹客踏青。”中依然能感觉到民歌元素的存在。〔正宫·双鸳鸯〕《庚子春菜市场拾趣》:“问安康,道思量,口罩难遮话短长。买卖都如亲友会,不谈斤价侃宅房。”则是从现实生活中截取的片段,洗练、生动而又传神,作者学养水平与观察能力可见一斑。

品读王玉民的散曲作品,不禁使人想到:散曲家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养,还应具有与自身三观相对应的见识,一个曲家的见识必然会投射到其散曲创作中。见识人人都有,却有高下之分,同样的事物摆在面前,有的人能观察入微,刻画入神,玩味其中神韵,提练出个中精髓,并用精准的速描以鲜活的语言将其毕形毕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的人却只能刻板地罗列一些此事物的外观、属性、参数等等,描摹冷冰冰,有如獭祭鱼,失去了生活的情趣与活力;有的照猫画虎,虽得其形难得其神,少了活灵活现的神韵……王玉民无疑当属前者,是一个极有见识的散曲作者!如〔中吕·山坡羊〕《看川剧变脸儿》:“绸衫儿晃,花庞儿亮,绝技幻化人皮相。展姜黄,示白霜,诸般嘴脸轮番上,锣鼓点催魑魅魉。哐,佛面庄;咣,魔相彰。”仅用寥寥数笔,就将川剧变脸最重要的特征呈现在读者面前,鲜活的笔触腾起一团生气,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演出场景。而结尾处的“哐,佛面庄;咣,魔相彰”—— 一“哐”一“咣”之间,使人立刻惊醒:世事无常“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由此凸显出深刻立意,如石破惊天,令人回味悠长。

应该说,散曲家的“见识”既是读书得来的,也是社会赋予的。往往以学养为根基,以经历为基础,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如〔越调·天净沙〕《村居》:“司晨铁嘴芦花,长随跟屁京巴,闲摘窗前吊瓜,人来白话,半篮红枣陪茶。”虽句句写实,句句白话,却鲜活生动,充满趣味。又如〔双调·清江引〕《风闻》:“西街路北闲淡老,庐近邯郸道。黄粱煮未熟,又听高邻噪:知州嗜贪因墨倒!”作者先以“闲淡老”“邯郸道”“黄粱”做铺垫,接下来忽然以“高邻噪”转接“知州嗜贪因墨倒”收笔,行文一波三折,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融汇巧妙,表情达意的工力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富有人文情怀的散曲家,王玉民创作了大量“警世”“叹世”“阅世”“遣怀”及“乡情野趣”类散曲作品,表达“恬淡”“闲适”“幽居”“归兴”等思想情趣及美学品格。如〔中吕·齐天乐带过红衫儿〕《日子》:“读书散步吟哦,分享升平乐。回睃,呵!岁月如歌。喜今吾减了负荷,悠着,一路蹒跚,一路婆娑。思一片白云,想一羽银鹤。叹叶肥,吁花落,感慨良多。[过]世事实难略,铁幕谁看破?胜南柯,败南柯,梦醒他寂寞。近污浊,陷污浊,失意人应羡我!”作者结合个人的切身体验,尝试对生命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精神际遇的种种困扰,做着深刻的思考与关照,探寻着可能的出路和答案。该曲直抒胸臆,潇洒畅达,极富感染力。

有学养,有见识更要有才情才能写出好的作品。由于每个人对自然界及社会环境发生的现象、事件和演变得到的认知不同,使人们在诗境、诗趣的感觉上就有了差异。曲家写曲也需要敏感,看到一事一物或一些现象,就能触动他的心弦,就能感发诗情、诗思和诗趣,从而能马上选定角度,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刻画出来,或有美学价值,或有较强的思想性。而有的人可能就视而不见,也就不能感发诗情、诗思和诗趣。如〔黄钟·出队子〕《白蛋》:“鸡生白蛋,信雌黄称下璠。哥哥大大恁来看,看这红尘人世间,圈内群中都这般。”作者就是看到网上朋友群和朋友圈一些人道听途说、乱发链接甚至信口雌黄有感而发,用形象的比喻对这些丑陋现象进行了讽刺鞭笞。

王玉民善于将古代意象进行现代翻新与化用,这些新颖的意象呈现出独有的诗趣,这种诗趣令散曲作品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审美旨趣。如〔黄钟·出队子〕《怀友》:“蟾光晴月,算三生圆几何。纵然砍去桂婆娑,终究盈微亏欠多,望断冰轮心念渴。”作者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诗句表达对挚友的怀念之情,以月相的盈亏来演绎对朋友深深的关爱,并侧面展示出作者宅心仁厚的襟怀及对友情的珍视。化用前人诗句或意向,往往可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散曲的趣味性在王玉民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其作品非常善用俗语入曲,散句行笔,借鉴民歌儿歌风格,适当添加衬字以使得其作品具有俗的特色;同时作者又善于巧用各种各样的对仗、叠字等,如对句包括“鼎足对”“扇面对”“重叠对”“燕逐飞花对”等等,使其散曲的创作又不乏雅化的倾向,形成亦俗亦雅,雅俗相得益彰的妙趣。如〔仙吕·寄生草〕《登妙峰山道中戏题》:“昨辞那东篱院,今上这碧落轩。跑车儿绕个陀螺转,陀螺转好似斜飞燕,斜飞燕猛把司机炼。司机炼炼晕曲痴儿,曲痴儿呆看云中殿。”作者熟练地运用对仗、顶真技巧和民歌儿歌句式,将乘车登山过程的险、惊、奇、妙依次呈现在读者面前。

王玉民的散曲在继承传统散曲精神风貌的同时,融入新生活、新思想,大胆创新,其语言以俗白、爽直、诙谐见长,因而使句子显得活泼生动。作者还经常尝试散句入曲,让作品更近口语化,往往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中吕·齐天乐带过红衫儿〕《读曲友立马草原照》:“谁家窈窕淑女,立马云生处?拘余,读:绿野朱襦,似丹霞一抹初甦。余书:草路花途,名媛的卢,游戏文坛,得意江湖。色空寂寞心,影悦昏花目,大白也三浮。[过]蘸尽三千慕,写就十分赋,话虽俗,字无辜,将这诸宫度。似狂疏,未唐突,戏赠红衫儿一曲。”曲中有叙有议,确是有趣,其中“拘余,读:绿野朱襦,似丹霞一抹初甦。余书:草路花途,名媛的卢,游戏文坛,得意江湖。”一段文字更是醒目,耐人品味。

当代散曲(旧体诗词也如是)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新的发展推动力,这不仅是散曲自我延续的客观需要,更是散曲在新环境下寻求生存突破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一时期,世间日趋繁华,诱惑不断增多,若要在散曲之海遨游并取得成就,既要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又要先于他人之感而感,这就需要静下心来排除外界的干扰,让内心承受住无尽的寂寞。请看〔双调·拨不断〕《道 情》:“友三千,不皈圈。拈花笑捧心香瓣,率性憨直结有缘,昏眸拭看炎凉面。修真养善。”作者退休后潜心散曲创作,与其早期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少了些许峻拔,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些许锋芒,多了一些平淡平和,但是千变万化也改不掉其作品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淳朴的乡土之风。

近些年来,王玉民的散曲创作又多了一些 “自发性情”的特点,比较注重个人主观特性、精神情感和意志的抒发。如〔中吕·醉高歌带过喜春来〕《老马行》:“躬身揖别长鞭,吹角连营梦远。念中犹见踏飞燕,泪影廉颇暮年。[过]敛眉目隐光如电,醉里踏歌情似癫,醒时击节唱稼轩。书漫卷,白发舞三千。”全曲沉博绝丽,具士衡风范,从中可见作者写情赋景,秉承人性而持之的哲思,击节高歌的豪迈,温文儒雅的理性。又如〔大石调·青杏子〕《答客问》:“把盏漫嗟呀,买龙钟售尽芳华。古稀赚得休长假,游山访水,吟风弄月,填曲涂鸦。〔归塞北〕年少日,刀笔又桑麻。挈妇将雏一头重,工棚禾垅两厢爬。不敢梦腾达。〔初问口〕才子名声,书童身价,泥斑墨点襟前挂。貌痴呆,形憨傻,出场常惹人惊诧。〔怨离别〕怜妻甘舍荐席花,锁心猿,收意马;惜子分文无抛撒,囊紧扎,薪水些些权养家。〔擂鼓体〕咬文嚼字老生涯,清平淡雅,风流潇洒,校稿复笺培嫩芽,去雁来鸿高兴杀。〔赚煞〕顶凌播完春,挥汗锄完夏,看如今老气横秋,夕阳落霞。参透了卢梦庄蝶都做耍,不羡他姜钓邵瓜。藏嚣市就粗茶翻捡书匣,倦了和衣倒卧榻,抻腰歇乏,伴妻闲话,堪比那茫茫烟水隐浮槎。”细读该作,从中可品味出作者散曲所具备的现代性内涵,于点滴细节和一连串的平凡背后可以隐现出作者的坚守、淡泊、不凡及对生活的挚爱;同时也显示出对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的不断追求;对作品境界与曲味兼备,词句洁雅俗白共存,婉曲直露相宜,节奏明快精致,造语奇峭出新有更高的要求。

要创作出好的散曲作品,熟读古人的名篇佳作,揣摩其言外之意必不可少,但是那些蹈袭模仿前人语意、重描前人意境,不能自出胸臆的作品只能是一种“新古董”,这种纯粹的模仿,显然会导致泥古不化。王玉民散曲显然与这种“新古董”、“假古董”有着不同的标格并形成反差,从而做到情真,意真,人真。他不仅取法古人总结的散曲写作规律,更写当下事,身边人,眼前景,用当今语境,写时代精神,讲自身感悟,抒真实之情。

以上,是笔者品读王玉民散曲得出的一些粗浅印象。其深厚的诗歌功底为其散曲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植根于冀南大地的生活体验又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王玉民的散曲创作,坚持尊重审美直觉感受、真实呈现其自家心性,不使才气,写真感情,写身边事,以我手写我口,不断尝试以民歌儿歌、白话俗语、方言乡谈入曲。使得其作品“不使才气”反流露才气,语近俚俗愈彰显雅致,遣词平实更透出苍秀奥峭,语涉新奇实乃肆诡精思。其近些年的散曲创作渐少了“重”和“大”的题材,而更多涉及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用旧技巧写出新意境,一洗曲坛严守所谓“曲味”靡弱不振的病态,却又不失浓郁的传统文学色彩。其在散曲的原野上,用自己的辛勤和不断的探索踏出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为当今散曲的未来不断开拓、前行。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萧学菊
点赞!
评论时间:2022/12/12 20:10:08      回复

1
  • 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