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母亲的格局 [文章]

水云斋者     发布时间: 2021/9/10 17:04:06
阅读:678次      分享到

母亲出生于1944年,瘦小的身板,平凡的面相,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

在她童年的那个年代,家境贫困是常态,外爷(方言,外公)家也是如此,作为女孩子能读几本书、识些许字,已是莫大的幸事,母亲无疑是幸运的,幸运源于她的父母、准确地说是她的母亲识大体,教她读书识字。正是她的这些孩提时代的境遇和记忆,才决定了我们姊妹们有了同样幸运的可能。

20世纪70-80年代,我们姊妹5人相继入学,那时的学费虽低,约1-5元不等,但整个家庭的年收入也就在三位数以内,上学所需费用近乎占到家庭开支的1/4,窘况可见一斑。在上学问题上,母亲有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令我终生不忘:“只要你们愿学,砸锅卖铁也让你们上!”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对她而言是一种态度,对我们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无形的训诫与激励。在那个年代,那种贫苦的环境下,作为一名未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却能有这般认识和境界,自然是我们姊妹的福份。即便如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兄妹仍有3人在中小学阶段缀学,其中免不了有自己贪玩的因素,但眼见家徒四壁无力负担,怎堪父辈艰辛困苦,却还是主因。至今每每谈及此,母亲仍掩饰不住对于缀学儿女深深的遗憾,尽管孩子中有2/5上大学的比例在那个年代已是凤毛麟角了。

读到初中时,邻居可能出于体谅的目的,经常闲言碎语对母亲说,你那三儿还让他上啥学呀,看你整天累的,回来帮你“打坷垃”(方言,务农)不好么。母亲没多说,还是那句“俺娃儿只要愿学,砸锅卖铁也让他上”。每每回味这句话,我都会被无边的幸福感包围,感动于有这样虽平凡但有格局的母亲。母亲于家人如此,于乡里亦是如此,“是咱的东西就是咱的,不是咱的给咱也不能要”,这句我再耳熟能详的话,母亲说的最多,因为她认为这是她思想认知的做人原则,再苦再难也是决不能突破的,以致于时至今日还藉此告诫她的儿孙。

那个学习无用论占据人们思想主导的时代,在数千年来一直以体力劳动为主业的乡村,能因以孩子教育为大得到乡邻认可的人不多,母亲是这样的人。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左同明(高屋基人)
水云斋者 回复了 :
回复时间:2021/9/13 10:58:36 
不良信息举报
谢谢鼓励
评论时间:2021/9/12 11:09:30      回复

1
  • 1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