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走进眉山 [散文]

王琼     发布时间: 2021/9/19 20:06:46
阅读:520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眉山

走近眉山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最近,我在读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翻开《引言》的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两句诗。这是苏轼用来吟唱他家乡那条净莹如玻璃般美丽江水的诗句。接下来,再读到他的“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时,眉州,那片神奇的山水,便在我的脑海中,产生了无数次神奇的遐想,更是让我向往,让我神驰。

戊戌暮夏,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黄州文峰读书班的第一次游学活动。这次游学终极目标便是:到眉州访寻三苏的故里。说实话,我生于黄州,长于黄州。黄州,正是苏东坡谪居近五年之地,也是东坡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所在。在这里,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滋润着无数文学后辈。当然,更滋润着无数黄州的文学后人。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我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格律诗词。所以,从黄冈市首届东坡文化研讨会之初,便开始研习东坡诗词,拜读了由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三位先生编注的《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闲暇之时,更喜欢诵读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作品,故而自认为也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苏粉”吧。但是,对于黄州以外的苏轼,却是知之甚少。所以,这次难得的眉州游学,使我大开眼界,了解了苏家父子一脉相传的文风,从而,逐渐认识了来黄州以前的苏轼。所以,我认为走出去,访寻东坡的足迹,这对于我更深层地了解苏东坡、研究东坡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读书班总策划谈老师和班主任崇谛师的精心安排和带领下,我们一行十四人,所到之处,无不收获良多。

眉山三苏纪念馆,放眼看去,一座仿古建筑楼,楼高三层,古香古色,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一走进大厅,我们便受到三苏文化研究院主任、副研究员刘清泉先生的热情接待。他为我们讲解了三苏与眉山的历史渊源。随后,带领我们认真地观看了纪念馆中的每一块牌匾。由此,让我认识到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果真是名不虚传。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世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三苏父子立身操守,光明磊落,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无怪乎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我不禁感到,此行于我,真个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暗自感叹,遂口占一绝:

坊间纱縠忆三苏,千里行来胜读书。

只道东坡遗爱甚,一门父子尽如如。

    三苏祠与三苏纪念馆,仅隔数步之遥。这是一座古典式的园林建筑,富有四川特色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曲径亭榭。远远望去,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行走其间,宛如是在层层绿色屏障中穿行。一路上,我们吟诵着苏东坡的诗句,访寻东坡留下的足迹。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这是苏东坡《寄蔡子华》诗中的诗句。刘清泉老师听我吟出,便指着回廊转角处的一棵巨型树根,告诉我们说:“这便是东坡亲手种下的那棵荔枝树。据说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枯死的。现在,他们已将这棵树根,完整地保护起来,作为镇馆之宝了。”三苏祠中的一步一景,所到之处,似乎都能在三苏诗文中找到出处,因而让人倍感亲切。祠中有一座东坡闲坐的石像,其姿态极其传神。听刘主任讲:“这大概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坐着的东坡像吧!”正因如此,每有游人一到,无不争相合影。我们也不例外,大家分别拿出手机,一一坐在东坡像前的石头上,拍照留念,最后集体留影。在此,雏成一律,聊以为记:

一夜飙轮千里外,门前恍见翠屏开。

水如珠露波心聚,人自文峰塔畔来。

移步犹寻坡上客,吟风漫扫劫边灰。

今生我亦真苏粉,休问追思第几回。

在眉山,我们还拜谒了三苏墓,游览了蟆颐观。据史料记载,眉山三苏墓,均是三苏的衣冠冢,为了表示对先贤追缅之情,崇谛师虔诚地点燃了一把檀香,至墓前分发到每人手中,让我们在墓碑前插上,以示祭奠。

之后,我们便参观蟆颐观。据载,蟆颐观又名重瞳观,门外左侧,立有三块石碑。中间一块石碑最高,上刻有《重瞳观新修殿宇碑记》,记中大意说:吾蜀之眉州,有山曰蟆颐,去州七里许。山腹有龙湫(大瀑布),净深澄碧,白蟹紫芝产于内,有老翁隐现不常,又谓之老人泉。观内有一棵神灯树。据说,此树植于北宋年间,是苏洵向张仙求子灵应,生下苏轼、苏辙之后亲手所植。后来,张献忠作乱四川,道观内道人,便在树上悬挂一盏灯,用以祭天,祈求保佑眉州一方百姓平安。蟆颐山自唐代起,即是眉山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因为当时岷江上无桥,仅有一江。这就是环卫山脚的玻璃江。玻璃江是蟆颐山下岷江的一段,这里水流平稳,江水透明而深蓝,是以得名玻璃江。我想,拙文开篇所引“江水绿如蓝”,苏轼所吟的,应该就是这段明澈如镜的玻璃江吧。

蟆颐观中,东坡少年时读书的学堂望江楼,虽已荡然无存,然而,却有一栋静心书院,如今仍在静静地坐落在江滨上。一阵江风吹过,苏轼幼年读书之声,仿佛又从耳边隐隐传来,得先生之灵气,我顿觉灵感萌动,遂又得一律:

古观幽深未见仙,相邀来谒老翁泉。

铁栏锁处疑龙穴,灯树迷时幻紫烟。

来此当知人已去,寻踪莫道岁犹迁。

玻璃江畔蟆颐老,独守清波不问天。

离开眉山后,我们在雨中拜谒凌云寺乐山大佛,转道成都参观文殊院,探访杜甫草堂,看水都江堰,寻幽青城山,自是欢乐嫌时短。一周的游学时间,转瞬即逝。回想游学途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艳阳高照,一路上,大家团结互助,谈笑高歌,直至满载而归。         

回眸几天的眉山之行,无论是于三苏父子的寻访学习,还是于历世人生的理解透析;无论是对山川名胜的感受,还是对世俗人情的体悟,均使我感触弥深,收获颇多。“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我细细咀嚼着东坡超然的诗句,反复品味,渐渐更加感受到苏翁那深切的人生体悟,那旷达的人生境界。可以说,此次眉山之行,与其说我走进了眉山,不如说,我走近了眉山;与其说,我走进了三苏祠,不如说我走近了苏轼;与其说过去,我自以为曾经了解苏东坡,不如说,这次眉山之行,才使我真正走近了我心目中伟大的文化巨人苏东坡。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