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形象思维在“工业题材”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诗论]

方守庆     发布时间: 2023/7/27 12:14:27
阅读:18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形象思维、工业题材

形象思维在“工业题材”诗词创作中的应用

安徽淮南市·方守庆

大家知道,有关工业题材方面的近体诗创作在诗坛上还是不少见的,有的是配合形势的需要而写,有的是对原企业怀有一份深厚感情而写,不管是因何而写,能写出高质量的作品绝非易事,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形象思维”的应用上出了问题。

有些工业题材的作品往往摆脱不掉主观性语言的铺陈,比如“人才管理,改革先机,科技兴邦。年年稳产,效益双增。”再比如,写煤矿一定写“乌金滚滚”,写职工一定写“汗流浃背”等等,这成了写此类作品的套路。怎样摆脱这种套路?提高写“工业题材”作品的质量?就我个人创作谈几点体会,当然了,我在“工业题材”诗词创作上也不是很成熟,要说有什么经验可谈那只是好在目前诗词界的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才有机会提供陈述个人的见解的平台。

一、学习古人,借古我用

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不同的事物,相通的道理。”也就是说:世间的事物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运行规律是一样的。写工业题材的作品,无非就是想将工业生产中热火朝天的气氛以及林林总总的经济、安全、成本、技术等等方面通过诗人的情感反映到诗词之中,那种工作现场的紧张状态和古代边塞战场状态多少有相似之处,怪不得有人说:“工作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没错!那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过战争是以消灭人的肉体为前提的,工作是以消磨人的精力和意志为前提的。鉴于此,写有关工业题材的作品,可以参照古人有关写边塞诗的风格进行取舍,我发现许多高明的诗人,写宏大战争场面的时候,总是截取战争场面的某一断面加以铺陈,辅以景物烘托气氛,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比如: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此诗的“起”以“大漠风尘日色昏”写景开篇,以“红旗半卷出辕门”的事“承”上,这两句写出了环境恶劣、胜负未卜,但可充分烘托出戍边将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必胜信念。接下来诗人并不直接写宏大惨烈的战争细节,而是用战争结局“前军夜战洮(tá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手法结束全诗。“工业题材”的诗可不可以借鉴古人边塞诗的这种“形象思维”方式来写呢?我看完全可以的,而且还要发扬光大。比如我向古人学习后,写过一首反映当年工地初期会战的七绝:

煤电工程会战

繁灯烁烁映平川,号子声声破晓天。

但使能源民早惠,敢教夜夜月常圆。

“起、承”两句就是截取会战工地的特殊时间段的截面,既然夜间都在“号子声声破晓天”中争分夺秒地大干,其它时间段相对就比较普通了。这样写既抓住了重点,又省去了许多笔墨,这也是对热火朝天工地现场的实写。而“转、合”两句明显的就是“虚写”了,为了尽快使煤矿投产,心愿天上的月亮夜夜团圆,好为夜间施工的工人兄弟们增添一份亮度。

二、“形象”去说话

写诗最忌讳的就是“自言自说”,让概念的等等主观性言辞充斥诗中,比如文章开头举得那些例子,什么“人才管理,改革先机,科技兴邦。年年稳产,效益双增。”等等不一而足。不善于从众多物象中锤炼出有形象意义的意象,让这些“意象”代表自己去表达情感、表达诉求。工业题材的诗词作品,我发现一些作者也知道用“物象”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总感到还欠缺点什么?我想在从“物象”向“意象”的转化过程中,磨练度还是欠一定火候的,这是其一,其二,我的观察就是物象的选择较单一而陈旧,企业有企业的特殊性,每一行业鲜明的物象就那么几个,所以诗人们要善于在不多的企业物象中从中选取切合自己诗词情感的东西,同时还要尽量避免与其他诗人所选物象的雷同。实际结果是,我们所看到的某些行业鲜明的物象特色总是被诗人们在其诗中蜂拥而至地使用,这种被大家反复使用的词汇,即使再美好,也会变成“陈词”,“陈词”反复使用总会蜕变成“滥调”的,让人们丧失了新鲜感,即使是业内的诗人也会丧失对其阅读的兴趣。

为了规避这些“陈词”,我在工业题材的诗词作品创作中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在得知国家批准淮河能源集团在潘集区新建一座电厂的信息后,填下了一首词:

江城子·淮水春秋

——贺淮河能源潘集电厂建设

苍苍淮水古今流,旋沙鸥,逐飞舟,淮上平原、千里沃青畴。滚滚乌金歌盛世,淮山月,问何愁?   架河拔地起金虬,亮歌喉,舞红绸,煤电携行、比翼傲神州。聚力凝心云让路,天涯远,瞬间投。

通篇努力避免使用主观性语言入诗,尽量多地采用“比兴”的修饰手法,让“形象”去代表我发自内心的祝福。

三、工业题材的诗词作品同样要做到“虚实互补”

我们先来看一首小诗,这是南宋诗人虞以良的一首七绝《横溪堂春晓》: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虽然这首小诗反映的是农业题材的作品,对于我们写工业题材的作品同样有借鉴作用。先来看一看它的作品结构,开篇一对“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实写。第二对“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这是作者发出的感慨,或者叫抒怀,也可以称作开一笔的“虚写”。同样都是行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工业,不管是写诗或填词,从写作的技术层面上来讲,都有相通的道理。古人这种“虚实共融,虚实互补”的写作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为此我也做了点探索,比如我填的一首词:

临江仙·情满丁集矿

北望长淮云波涌,几番梦里重逢。忽惊忆起那年冬,漫天雪怒,井架耸苍穹。   闻得矿貌今妩媚,林蹊水陌葱茏。曾抛血汗共从容。冰霜走过,百鸟报春浓。

     词中所选用的矿山写实的意象并不多,无非就是“漫天怒雪,井架苍穹”“矿貌今妩媚,林蹊水陌葱茏”,通过今昔对比,曾经的“血汗共从容”换来了今天矿山的“百鸟报春浓”,这种虚实有度的应用,充分将我对丁集矿的眷念一表无遗。

     不管是何种题材的诗词作品,都离不开形象思维的介入,除了向古人学习之外,对于物象的选择、意象的磨炼都十分重要。老生常谈的物象少用或不用,主观性的词汇少用或不用,政论性强的词汇少用或不用。天地间事物是讲究阴阳的,那么我们写诗填词一样是讲究阴阳的,诗词写得太实,说明阳气太重,写得太虚又说明阴气太重,只有阴阳搭配、虚实有度,诗词才会从形式上达到和谐,至于诗的意境如何?也就看每位诗人的学识修养以及天聪悟性了。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