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咏杭州运河十景 [诗:七绝]

林瑞民     发布时间: 2022/5/23 15:07:57
阅读:8774次      分享到


   


    杭州因大运河而兴。长约100公里的大运河杭州段,汩汩地流淌着,从杭州市最繁华、最丰饶的区段中穿越。沿途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流布,至今都一一化成了诗情画意,融入杭州人的最美好的记忆和最美丽的生活。杭州人长期枕运河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享受着运河、品味着运河,点缀着运河,保护着运河,终于使大运河杭州段,成为贯穿中国中东部,沟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中最有活力、最有魅力的风景线。她对大运河品格、品质、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在今天大运河的申遗过程中,将具有异常重大、关键和突出的影响。这条大运河,是一条由物质与非物质共同构成的、流动着的文化河流。

    为了更好地梳理大运河历史遗存,打响运河旅游品牌,鼓励市民的积极参与,杭州市大运河申遗办、杭州市运河综保委、杭州日报三家于2013年6月5日联合推出运河美景海选征集活动,让市民来推荐心目中运河杭州段最美的景点,并为它们取名。从20个景点中选出10个最佳运河美景。由专家评审,最后运河十景水落石出。这十个景点分别是:拱宸邀月、桥西人家、广济通衢、香积梵音、富义留馀、龙山塔影、凤山烟雨、武林问渡、三堡会澜、西陵怀古。可以涵盖千古运河(杭州段)的大美了。

    本人酷爱诗词,故借网络平台对杭州运河十景以近体诗七绝的表现形式,歌咏运河之美,挖掘历史的文化遗存,呈现大运河杭州段的十大美景以飨读者。望诗词爱好者珍提贵见,共同进步。





拱宸邀月

俯瞰拱宸鸥逐潮,昔年风采尽堪骄。

临波对月欢邀饮,把酒当歌醉此宵。

     【】省级文保单位拱宸桥,东西向横跨于杭州北部的大运河杭州塘上,乃三孔驼峰薄拱薄墩联孔石拱桥,是杭州城的重要门户,建于明崇祯四年(1611)。据现代技术测量,桥长92.10米,高16米。历史上曾数度坍圮,今桥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杭人丁丙主持重修。桥名取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元。”喻四裔归附,天下太平之意。有趣的是,清康熙乾隆数下江南,均是穿越此桥进杭。每当夜幕降临,三三两两的挚友情侣,偎立桥头,俯看碧波流逝,船笛鸣唱,仰望夜空万里,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大概就是李白诗句所描绘的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桥西人家

黑瓦白墙长弄堂,运河印迹证沧桑。

桥西风物家安在,又见炊烟袅酒航。

    街区里安详自在生活着的人们,才是历史街区最动人的风景。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是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运河杭州段,包括城内运河的中东河,由于杭州市政府、杭州人民的重视和努力,其周边有不少历史街区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依托拱宸桥作为水陆交通要道的地域优势形成的桥西居民聚集区,是个充分展现运河文化风貌的历史街区,相比于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它更有代表性。它的形成度过了极漫长的历史岁月,最早可追溯到明朝。而清末民初,则是桥西历史街区的文化鼎盛时期。当时城市建设的风貌特点、历史遗存如今都有很好的保存和延续。近现代传统商业、工业、民居、厂房、仓库、商店、船埠、码头、宿舍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都还能清晰地得到展现。而最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街区中不少建筑得到整理,但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饮食、礼仪、民俗及市井文化仍在这个历史街区中留下浓厚的烙印。当人们在现代化城市的喧嚣中抽身,到桥西历史街区走一走,一定会发现红尘远去的轻松,禁锢的灵魂得到一次放松。你会慢慢地沉静下来,在炊烟饭香飘来时,突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置身于平凡而幸福的生活里了。桥西历史街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你可能都是珍贵的,但最使你不能忘怀的应该是这里人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街区里安详自在地生活着的人们,才是历史街区最动人的风景。所以我们给这个景点取了个最朴素的名字:桥西人家。 




广济通衢

桥栏斑驳映河清,古朴苍凉卧水横。

雄跨运河年六百,冲风沐雨渡津程。

    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亦称长桥,是流经塘栖的运河上一座古桥。据说它始建于唐,但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的记载,分明于史有据,而拱券上亦刻有“弘治二年”纪年,所以毫无疑义,它是大运河杭州段上最古老的桥。它雄跨塘栖运河南北,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拱桥,亦是大运河上保存最好的薄墩联拱石桥。它斑驳的桥栏杆和石板台阶倒映在河水中,俯仰间,既古朴苍凉又隽秀婉约。它在水乡古镇塘栖的怀抱中,至少已舒坦地生活了六百年。而它连接的两岸、依傍的水乡古镇塘栖,在近年也被综合保护,重现“江南佳丽地”的美好底色。水北老街、乾隆御碑、三条半弄等一处处体现江南风情和悠久历史的景点正在让这个千年古镇在古文献中醒来。



香积梵音

青灯昼夜耀宫堂,烟缕满炉时炷香。

古寺幽深千籁寂,梵音袅袅渡慈航。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是一个极重要的内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运河,其沿途渗透着各种宗教文化的韵味。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的香积寺,在杭州佛教界颇有盛名,历史悠久,被誉为“运河进杭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香积寺内建了两座宝塔。1963年双塔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东塔被毁,留下西塔。至于寺庙本身,历史上曾毁于战火,曾被挪用为工厂、民居。如今金碧辉煌的寺庙是2010年初落成的,是我市佛教协会属下的正式开放的寺庙。它的建成,不但充实了运河杭州段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亦使运河东岸的旅游景观大为改善。

    如今,无论徜徉在运河的小汽船上,还是踯躅于大兜路历史街区的里弄中,你会不时看到寺庙中香火的氤氲,听到钟磬的低吟,正如寺庙前一个大牌坊上的楹联所描写的那样:香灯昼夜,钟鼓晨昏,还运河畔好光景;慧眼烛幽,慈航济溺,乃人世间真性情。




富义留馀

以仁致富建粮廒,排屋青阶门斗高。

富义仓储今尚在,沧桑迁变证南漕。

    富义仓,建于清光绪年间,虽然当时漕运早已停止,但作为运河沿岸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城市公共仓储建筑群,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为便于粮食的收储和转运,所以它建在运河主航道和支流胜利河的交叉口。一百多年前,它就见证了曾经的米市、仓储和码头装卸等经济业态的历史兴衰,作为运河上的景点,推出它是有意义的。如今景点内还可以看到当年遗迹,只是展示的手法似乎还有待提高。既然曾经是粮仓,所以取名富义留馀,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按《说文解字》“留,止”也,有保持的意思。“馀,丰饶”也,所以留馀,即保持延续丰饶之意。其实留馀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是中庸文化的核心之一。古人道:“留有馀,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馀,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馀,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馀,不尽之福以还子孙”。所以留馀持盈,不但是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中应有的理念,亦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政治哲学信念。富义仓景点取名富义留馀,不但道出了富义仓作为仓廪应有的本意,亦是传达了一种大多数中国人都认同的生活哲理。




龙山塔影

白塔余阴映水深,龙山闸汇运河南。

史随吴越流年逝,唯留沧桑诉古今。

    随着“龙山塔影”景名的推出,今后当人们在白塔公园流连时,亦可能会追忆起当年通过龙山闸进入钱塘江的片片帆影吧?

    自隋代整治了江南大运河后,位于龙山脚下的龙山闸,就是她的终端。江南运河从京口(今镇江)曲折南下至杭州,经过上塘河段后流入城内运河即盐桥大河、菜市桥大河后,于龙山闸注入钱塘江,完成了江河的相拥。至吴越国时,南北航运已异常发达,为了指引船舶安全航行,在龙山之东的白塔岭上,兴建了“古运河第一塔”,通体玉白色,人称白塔。塔是仿木楼阁式,用白石雕制而成,呈八角形,九层,通高约10米。塔通体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极秀丽挺拔。基座和塔身都雕有纹饰人物,刻画生动。它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明以后,龙山闸逐渐湮废,白塔原始功能不复存在,仅仅作为珍贵的文物孤立在钱塘江边。



凤山烟雨

开门筑坞凤凰山,扼守江南非等闲。

城石沧桑湖柳老,旧时烟雨复难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墙得到了修复,虽然已非旧貌,但历史的沧桑感、古典韵,还是依稀可以领略到。凤山门和凤山水城门,都是元末张士诚割据杭州时所建。但凤山门,已在辛亥革命光复杭州后开始的延续近半个多世纪的拆城墙运动中毁于一旦,但凤山水城门却奇迹般地留了下来,成为至今杭州唯一保存的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门。在当时,它是扼守运河杭州段通往钱塘江水道的一个调节阀。它横跨中河之上,由两座不同跨径的石砌拱墙并联而成。原来城墙上还建有一楼,据说可以屯兵百人,可惜岁月流逝,城楼早已坍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墙得到了修复,虽然已非旧貌,但历史的沧桑感、古典韵,还是可以领略到。其旁辟有公园,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银河双落”石碑一座置放于园中。

    凤山水城门作为运河杭州段城内运河上唯一的一个城门古迹,被列入运河十景有响当当的理由。只是它在早几年的中东河十景评选中已蟾宫折桂,此次是否列入颇有争议。但考虑到它在运河历史中所起作用的特殊性和唯一性,以及风貌的原真性、延续性、完整性,大家一致同意列入,并沿用了中东河十景的名称:凤山烟雨。好在这名称作为运河景名,亦颇确切雅致。烟雨者,水城门周边之实景也。而在一些文人雅士心目中,烟雨总会和沧桑连在一起。对此景此名,可发思古之幽情。





武林问渡

交错时空萦梦影,舣舟水步迹堪寻。

武林不夜繁华渡,无觉从前还是今?


    武林门,在南宋时称天宗门,亦称北关门,是南宋十三座城门中北边的一座。当时它地处运河流经城内运河的转接点,所以附近还有一座天宗水门。到了元末明初,杭州城垣有较大的变易,但武林门作为杭城北门的地位依旧牢固。封建社会皇帝面南而坐,对于百姓来说,“皇朝恩泽自北来”,所以历史上武林门称为“恩泽之门”。亦难怪,清代康熙、乾隆都是通过运河由此入城的,似乎“皇恩浩荡”亦由此而始。可能亦基于此原因吧,这一带很早以来就是“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近半个世纪来,这一带更成为杭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当上世纪后半叶,将运河航运码头从卖鱼桥边迁移到此处后,这里更是繁杂了。其东西两个均称为武林的大小广场周围,更是“车水马龙唱春风”,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不夜城。而随着运河上游船的开通,来此处问津探路的人络绎不绝。当你站在时空交错的拱墅、下城接榫处的武林门,你想起的是过往还是今朝?





三堡会澜

江河水会迭波澜,三堡迎潮逐浪宽。

港海通航促经济,辉煌杭运最南端。

    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之一的钱塘江的通道。三堡船闸的建成,结束了江河相望、咫尺不通的历史,不但使南北通航畅达无阻,同时也调剂了运河的水量,提高了运河水的质量,成为运河航道不断得到疏浚治理的重要措施。古代,钱塘江和运河通过筑闸连接,效益显著。然而至明以后,易闸为坝,江河渐次被阻断,亦使运河航运功能和河水质量不断下降。所以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就非常重视江河的沟通工程建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为此进行多次规划。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三堡的江河沟通工程终于在1983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到1996年12月底,建成了一线和二线两个五级船闸,先后投入使用。从此大运河再次实现了与钱塘江的直接通航,完成了江河海运的衔接,对灌溉、抗旱、排涝、节约能源、降低运输成本、发展旅游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赵朴初大师还为此题字“双流奇汇”,刻碑树立于江河交汇处。三堡船闸,不仅开启了运河南端出口,让运河通向了更大更远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为古老的运河创造了新的生机与辉煌。三堡会澜,不仅仅指的是水面上翻涌着的大波大浪,更是一种“心潮逐浪高”的气魄。




西陵怀古

黛瓦雕墙遗驿楼,西兴渡口过塘留。

商坊栉比业繁盛,古镇老街诗韵悠。

    西兴作为古老的渡口,是浙东运河的起点。古时,通过运河和几大水系的沟通,使杭州成为南北运河中最重要的港口。在国内的水网交通中,杭州以极有利的地域和区域优势,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至唐时,已称东南名郡。而由于以西兴为起点的浙东运河的畅通,则给杭州带来了海运的巨大利益(北宋前,因钱塘江多礁石,所以海上运输往往经过浙东运河,在西兴转驳)。因而在北宋时,杭州就设立市舶司,成为和广州、泉州、明州(宁波)并列的四大海港之一。所以西兴镇的繁荣昌盛,对杭州的发展,对运河航运的利益最大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将西兴作为运河杭州段十大景点推出,实有必要。而且西兴镇今日许多运河古迹保存完好,古风古貌仍散落各处。特别是近期对西兴镇运河古迹诸如过塘行、码头的水工设施的整治,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人们来到这里,怀古的情感油然而生。考虑到西兴的名称只是吴越国钱鏐时所改,至今不过千余年。而早在春秋时,越人范蠡就在此筑城,名曰固陵。至一千五百年前六朝时,即以西陵名之。唐杜甫有诗曰:“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可见西陵的称呼更古雅,所以此景名称之谓“西陵怀古”,盖更为确切耳!


本文图片、注解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当请私信删除。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2条评论
提交评论
李德军
评论时间:2023/3/9 8:51:50      回复
天水
好诗点赞
瑞安市诗词楹联学会 回复了 :
回复时间:2022/6/3 0:17:57 
不良信息举报
谢谢鼓励
评论时间:2022/6/2 17:33:12      回复

1
  • 2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