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通知公告
暂无公告
诗坛讯息
更多
荷意诗情
王永强霜欺雨落满池秋,就简媚删焉有愁?戏罢平身垂顶戴,闲居一处也风流。卜算子·残荷曹艳曾有裙翩翩,乐在邀云舞。明媚韶光满载诗,写下昆仑赋。转眼月波凉,霜重寒塘处。留得残衣听雨声,那是咱风度。残荷杨素清秋雨欺残叶,方塘碎影摇。干蓬擎冷露,枯盖宿寒蜩。香尽余清气,魂归孕藕苗。莫言颜色改,风骨不曾消。残荷任俊环泥染残荷也不哀,但凭流水作琴台。风摇雨摆蕊花碎,自有蟾光照影来。残荷张秀丽红衰翠减水中摇,似有余香不忍消。怕失倾城倾国色,美人迟暮满心焦。残荷韩兰翔莫道天凉好个秋,严霜过后叹无休。池塘雅韵今何在,绿褪红消水亦愁。残荷韩兰翔风欺岸柳草含霜,雨打秋莲叶渐黄。子落蓬枯凄惨处,不由触景忆芬芳。残荷韩兰翔亭亭玉立美娇娘,出水芙蓉压众芳。一夜冽风寒露浸,此情无处话凄凉。鹧鸪天·残荷谪仙独立寒塘云水间,香销翠减气犹旋。风磨瘦骨生禅韵,雨叩枯襟作玉弦。浸素月,卧苍烟,铅华浣尽见清坚。纵教茎老蓬房颤,独抱冰心待碧天。佳人醉·残荷姝懿 ——柳永体张秀兰碎玉依依曲渡。寒水风摧霜素。月缺残星注。波光摇曳,恰似迷路。潋滟风光跌宕,洗铅华情诉。苍天护。万花争妒。风骨韵随,簇锦残荷争媚,恬静深秋悟。岁时顾。春邀秋赴,喜鹊桃源艳遇。残荷鞠新祥枯蓬败叶鹭鸶停,瘦影残妆立晚汀。莫道芳华成旧梦,莲心暗孕藕花馨。【双调·水仙子】残荷吟郭继堂残痕枯影映寒塘,断梗摇风泣夜霜。红衣褪尽诗花荡,一池秋水恍。月如钩照柔肠,清魂驻,望月朗,依旧风光。浣溪沙·咏残荷刘巧英褪尽红颜翠盖残,风中萧瑟影孤单。瘦枝力举骨犹坚。 曾是芳华多绚烂,今迎霜雨守清欢。气神闲处月光漫。忆秦娥·残荷张巧娥 秋声咽,寒塘残荷凝霜月。凝霜月,枯蓬承露,梗摇风烈。泥中玉藕藏根骨,痴心未改迎霜节。迎霜节,春回水暖,碧圆重叠。残荷路成心孤枝衔落日,秋雨正敲窗。荷尽无擎盖,枯茎尚有香。残荷石培红一任西风掠碧塘,凋零静客卸罗裳。枯蓬乱影池中映,莲藕枝头茎叶殇。残荷淡若幽兰 枯梗擎霜映浅塘,残红褪尽骨犹香。纵然叶破无余绿,不向寒风折寸肠。留得残荷听雨声……文/张秀丽北方的雨在这个初秋的夜里总是频频而来还有梦,还有梦里的亲人们她们还是那么温暖还是那么担心我一觉醒来再无睡意我一个人听窗外潺潺雨声在雨声里再次等亲人的消息那慈悲的天公给尘缘中的我们留下最后的怜悯早就知道我们对俗世的眷恋对亲人的不舍所以许下那么好的诺言他让悲情的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见他让逝去的亲人七月十五梦里重逢在潺潺的雨声里和着泪再续尘缘细雨敲打我的窗棂滑落了梦的温存谁忍听潺潺雨声唯残荷与共那出尘不染的红莲那不甘老去的红莲似乎读懂了雨的心事似乎懂得这人世的苍凉在寂寞的夜里听潺潺雨声……
学会简介
更多
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1.时代文化需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日益提升,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复兴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传统诗词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能为社会大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满足人们在文化审美层面的多元需求,包头诗词学会的领导,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思想敏锐性,搭准了时代的脉搏,找准了工作的要点,抓住了文化复兴的绝好机会,开始谋划实施一项能够适合形势发展需要,适合提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适合广大诗词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包头诗词学会。2.诗词爱好者的推动一群热爱诗词、具有深厚诗词素养的文人雅士,出于对诗词文化的赤诚热爱与强烈责任感,积极奔走联络,期望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将广大诗词爱好者汇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诗词创作、研究与传播,为诗词文化的发展搭建平台。这些文人雅士没有过多的考虑,也没有一丝半毫的贪图,只是以一片赤诚和满腔热血,为诗词爱好者创办一个能够倾诉感情、交流心得、发挥余热,属于自己追求梦想的一方净土。二、学会的筹备与创立1.筹备初期的活动与努力筹备小组通过书信往来、小型聚会等形式,广泛联络各地诗词爱好者,了解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积极开展诗词创作交流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凝聚力量。筹备者们还深入研究其他文化社团的组织模式与运营经验,为诗词学会的筹备工作提供参考。2.正式成立大会在经过充分的筹备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大会在具体时间、地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商讨。于2000年,由伊德尔夫先生挑梁,来自各地的诗词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大会通过了学会第一部《章程》,明确了学会的宗旨为“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推动诗词创作与研究,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选举产生了首届理事会成员及领导班子,标志着诗词学会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登上历史舞台。三、组织架构与发展变迁1.初期组织架构学会成立初期,组织架构相对简洁,设立了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学会的发展方向与重大决策。理事会下设有秘书处,承担学会日常事务的处理,包括会员管理、活动组织协调等工作。同时,设立了创作部与研究部,分别专注于诗词创作的指导与推动以及诗词学术研究工作。2.组织架构的发展完善随着学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会员数量持续增加,业务范围也日益拓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学会逐步完善组织架构。增设了外联部,负责与其他文化机构、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成立了教育培训部,致力于诗词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开展诗词讲座、培训等活动;还设立了网络信息部,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诗词文化。3.分支机构的设立为了更广泛地覆盖诗词文化领域,学会在不同地区和专业领域设立了分支机构。例如,根据地域划分,设立了[具体地区]分会,以推动当地诗词文化的发展;针对特定诗词体裁,成立了如律诗研究分会、词学研究分会等专业分支机构,深入开展专项研究与创作活动。 四、会员发展与管理 1.会员招募与发展学会成立之初,通过在相关文化刊物、活动场所发布招募启事,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诗词爱好者加入。随着学会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影响力的提升,会员招募渠道逐渐多元化,包括网络报名、会员推荐等。学会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欢迎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诗词爱好者加入,为学会注入了丰富的活力与创造力。2.会员管理与服务为了加强对会员的管理与服务,学会建立了完善的会员档案管理制度,详细记录会员的基本信息、创作成果等。定期为会员提供诗词创作指导、学术讲座等培训机会,提升会员的诗词水平。同时,通过会员内部刊物、网络平台等渠道,展示会员的优秀作品,为会员提供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此外,学会还积极组织会员参与各类诗词文化活动,增强会员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五、诗词创作成就 1.创作风格与流派的形成在学会发展过程中,会员们在继承传统诗词创作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个人创作特色,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与流派。既有秉持传统格律、追求典雅意境的创作群体,也有尝试将现代生活元素、新思想观念融入诗词创作,探索创新风格的创作者。不同风格与流派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推动了诗词创作的繁荣发展。2.优秀作品的涌现学会会员在各类诗词创作大赛、刊物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等多个方面。许多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较高水准,展现了会员们深厚的诗词功底与独特的创作视角,如[列举部分代表作品及作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诗词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好评。3.创作成果的结集出版为了集中展示学会会员的创作成果,学会定期组织会员作品结集出版。这些诗集、词集不仅记录了学会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风貌,也为诗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学会积极与出版社合作,争取更广泛的发行渠道,让更多读者能够欣赏到会员们的优秀作品,扩大诗词文化的影响力。 六、学术研究进展1. 学术研究方向与重点学会高度重视诗词学术研究工作,确定了多个研究方向与重点。一方面,深入开展诗词史研究,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重要诗人词人及其作品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挖掘诗词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关注诗词理论研究,探讨诗词创作的技巧、格律、审美等方面的问题,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学会还积极开展诗词与其他文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诗词与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关系,拓展诗词研究的视野与领域。2.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为了推动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会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诗词学者、专家前来交流讲学,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同时,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学术研究,组织会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会还设立了学术研究会,对优秀的学术研究项目给予资助与支持。3.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影响学会会员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对诗词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部分会员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诗词研究领域的学术进步。学会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学术研究专著,如[列举部分学术专著名称及作者],这些专著对特定的诗词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为诗词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七、文化传播与推广活动1.传统媒体宣传学会积极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合作,开展诗词文化宣传活动。在报纸、杂志上开设诗词专栏,刊登会员优秀作品、诗词赏析文章等,向广大读者普及诗词知识。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合作制作诗词文化专题节目,邀请学会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介绍诗词文化的魅力与历史渊源,通过传统媒体的广泛传播,扩大了诗词学会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诗词文化。2. 新媒体平台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学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诗词文化传播与推广工作。建立了学会官方网站,设置了诗词作品展示、学术研究、活动资讯等多个板块,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同时,学会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诗词创作技巧、诗词赏析、学会活动动态等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3. 线下文化活动学会积极组织各类线下诗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大赛、诗词文化讲座等,丰富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公众对诗词文化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诗词朗诵会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将诗词的韵味与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诗词大赛则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人们学习诗词、创作诗词的热情。诗词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诗词知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八、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会积极与其他诗词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互派代表参加对方组织的活动、举办联合诗词创作与研究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国内诗词界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与[列举国内部分诗词组织名称]等组织开展的合作活动,不仅增进了不同地区诗词爱好者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也推动了全国诗词文化的共同发展。九、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面临的挑战在发展过程中,诗词学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诗词文化在社会大众中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诗词爱好者群体的年龄结构相对老化,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关注与参与诗词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学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学会活动的开展、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此外,诗词创作与研究在现代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创新发展,如何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也是学会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重要课题。2.应对策略针对以上挑战,学会采取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在吸引年轻一代方面,学会积极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与学校合作开设诗词兴趣班、举办诗词比赛等,培养青少年对诗词的兴趣。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适合年轻人的诗词文化产品,如短视频、动漫等,以新颖的形式传播诗词文化。在解决资金问题上,学会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政府文化部门的项目支持,寻求企业的赞助合作,同时加强学会自身的品牌建设,通过开展文化产业相关活动,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在诗词创新发展方面,学会鼓励会员深入生活,关注当代社会热点,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诗词创作,同时加强对诗词理论创新的研究,探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诗词创作与研究模式。十、未来展望1.发展目标展望未来,诗词学会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宗旨,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词文化组织。学会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在诗词创作方面,鼓励会员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推动诗词创作的繁荣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深化研究成果,为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文化传播与推广方面,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方法,让诗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发展规划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学会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几年内,学会将持续推进诗词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扩大诗词文化的社会覆盖面。加强与国内外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举办更多高水平的诗词文化活动,提升学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大对诗词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人才培养梯队,为诗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同时,学会还将积极探索诗词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诗词学会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传承与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的使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诗词学会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开拓创新,为推动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更多》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地址:包头市老干部活动服务中心

邮编:100007邮箱:btscbjb@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