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通知公告
诗坛讯息
更多
侯兴黉丨古典诗魂的当代回响——天许绝句中的精神传承与艺术新变
我与天许兄相识多年,从当年在滇池畔论诗,到如今隔屏传看新作,他笔尖那点温热始终未变。读天许兄绝句,像翻开故人的日记,每首都是他站在生活里的凝视,字字都带着体温。他写日常,是《午休》里“竹叶沙沙响屋檐”的闲静,榴花风、飞絮影,寻常午后被他轻轻一描,就成了能让人沉进去的安稳。写他乡,《度日》中“身心俱似野云孤”,客居的疏落、老来的淡然,不用浓墨,只一句“除却看书百事无”,把孤寂写得淡而有骨。更难得是他笔下的重量。《过长平古战场》里“五十万人无姓名”,春风催开桃李,却吹不散地下磷光,古今的苍凉撞在一起,读来心口发紧。《军功章》那句“街头无奈卖勋章”,把荣光与贫寒的撕扯,凝在老兵白头的背影里,一字一叹。他总说写诗要“见人”,表姑的椿芽、傻姑的花径、钓鱼人的乐与哀,在他诗里都活成了具体的模样。多年诗友,深知他为诗之诚。不逐时风,不炫技巧,只以赤子之心观照世事,笔下才有这般既能叩击历史又可触摸当下的力量。这般造诣,在当代诗坛实属难得。一、以白描入骨:写实传统下的生命温度天许兄的白描,是蘸着生活汁液的笔,寥寥数笔便勾连起物象与人心;其写实,则如历史的刻刀,于寻常人事中凿出时代的肌理。这种“以简驭繁”的笔法与“以诗证史”的自觉,让古典诗学的精髓在当代依然温热。《午休》全诗:“榴花风里梦安恬,竹叶沙沙响屋檐。睡足中庭闲踱步,蒙蒙飞絮扑门帘。”四句皆为白描,无一字雕琢。“榴花”“竹叶”“飞絮”是乡村午后最寻常的物象,“风里”“屋檐”“中庭”是最朴素的空间,而“响”“踱”“扑”三个动词,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呼吸。竹叶因风而响,人因睡足而踱,飞絮因动而扑,恰似刘勰《文心雕龙》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以物之动写心之静,让“梦安恬”的闲逸有了可触的质感。这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功夫,正是白描的至高境界:不用浓墨,却让读者如坐檐下,共沐榴花风。《夜归花笙客栈》更见白描的含蓄之力:“海潮听罢夜微微,石巷幽深未掩扉。黄犬娇儿都睡去,一庭花月待人归。”前两句铺展夜归背景——海潮渐歇、夜色初浓、石巷幽深,“未掩扉”暗透人未归的悬置;后两句以“黄犬娇儿睡去”的静,对“花月待人”的动,不写归人急切,却让“归”的期盼漫溢纸面。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诗正是如此:犬与儿的安睡是家的温暖,花与月的等候是归的慰藉,留白处恰是读者共情的空间。白描是笔法,写实则是骨血。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在天许兄诗中化作对边缘者的凝视。《卖椿芽的表姑》全诗:“年年入市卖椿芽,小小提篮溢赤霞。今岁未来因已死,坟头落满白桐花。”前两句“溢赤霞”的鲜活,是表姑生命的亮色;后两句“坟头白桐花”的凄寂,是生命的终点。“赤霞”与“白花”的色彩对冲,比任何议论都更痛切地揭示出底层生命的脆弱,一如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叙事张力——不直写悲,而悲自现。《军功章》则以白描直刺现实:“天恩浩荡赐荣光,难抵贫寒岁月长。乡野老兵头已白,街头无奈卖勋章。”“赐荣光”的崇高与“卖勋章”的卑微,在“白头老兵”身上剧烈碰撞。诗人不发一句评判,只呈现场景,却比呐喊更有力量。这勋章曾是生命的重量,如今却成了生计的筹码,恰如浦起龙评杜甫诗“于叙事中藏论断”,于平静中见惊雷。《老妪墙边百感哀》亦见深情:“老妪墙边百感哀,压枝果引野禽来。家梨本为儿孙种,城里儿孙早不回。”“压枝果”是老妪的期盼,“野禽来”是现实的落空,“本为”与“早不回”的对照,写尽乡村空巢的苍凉。这种对“被遗忘者”的注视,承继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道关怀,让诗歌成为民间记忆的容器。天许兄的白描,从不是冷漠的勾勒,而是带着体温的触摸;其写实,也非简单的记录,而是怀着悲悯的见证。从“飞絮扑门帘”的闲逸,到“坟头白桐花”的痛惜,从“花月待人归”的温情,到“街头卖勋章”的沉重,他证明:真正的白描能入骨,是因笔端有对生命的尊重;真正的写实有温度,是因诗心装着人间的冷暖。二、以俗为雅:日常经验中的哲理升华苏轼曾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天许兄恰以日常为镜,在柴米油盐的褶皱里翻检出诗意与哲思,完成“以俗为雅”的审美跃升。其诗中,菜市的椿芽、檐下的竹叶、塘边的鱼竿,皆非寻常物象,而是通向生命本质的津梁。《每日陪傻姑散步》全诗:“知卿不惯住他乡,总觉平居时日长。每到黄昏诸事了,相陪花径步斜阳。”写的是再寻常不过的异乡陪伴——傻姑不耐客居的漫长,诗人便每日黄昏相陪散步。“平居时日长”是俗常的寂寥,“花径步斜阳”却将这份寂寥晕染成暖色。无雕琢辞藻,只以“相陪”二字托出温情,恰合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真谛:真情自能让日常场景生长出诗意,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不在菊之雅,而在采菊时的本心。《小院看书》云:“门栅苔青竹径斜,野蔓交错侵篱笆。小园寂寂摊书坐,山鸟时来衔落花。”全诗四句皆写小院闲景:青苔覆栅、野蔓缠篱,是未加修饰的“俗”;诗人摊书静坐,山鸟衔花而至,又显“雅”的灵动。“寂寂”的静与“衔落花”的动相映,让看书这一日常事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禅意。此境与王维“人闲桂花落”相通,皆是在俗常静置中,听见自然与心灵的和鸣。《看人钓鱼》则于俗事中见锋芒:“强拽银鳞出水来,鱼唇张翕有谁哀。鱼之痛苦君之乐,可否君鱼换一回。”钓鱼本是街头常见闲趣,诗人却以“强拽”写其暴,以“张翕”绘其苦,终以“君鱼互换”的诘问刺破习常。这追问承续庄子“子非鱼”的哲思,却比庄生的辩难多了体温。庄子探认知边界,天许兄叩共情底线,让“钓鱼”这俗事突然有了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重量,恰如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所言,于微末处见世道。《看花》一诗尤见通透:“铅华梦醒已中年,丝竹屏除略解禅。沧海会空春会老,看花看到不相怜。”中年看花,本是俗常闲情,诗人却从“铅华梦醒”里滤去浮华,于“丝竹屏除”后贴近本真。“沧海会空春会老”道尽时空真相,“不相怜”则是勘破后的释然。非不爱花,是知花开花落皆自然,一如王维“行到水穷处”的禅境,于俗常观照中抵达超脱。天许兄的“以俗为雅”,从非刻意拔高,而是让日常自行显露出本有的诗意与哲思。陪人散步的暖、小院看书的静、塘边钓鱼的问、中年看花的悟,皆是从生活肌理中自然生长的智慧。正如黄庭坚“点铁成金”之说,他非将“俗”镀上“雅”的外衣,而是让“俗”本身的真与善,自发生成“雅”的光芒。这般书写,让我们懂得:真正的诗心,原是对日常的敬畏与深情。三、历史回响:废墟与记忆中的诗性重构历史在天许兄笔下从来不是泛黄的典籍,而是能触摸到温度的生命场域。他惯于站在废墟与记忆的交汇处,让沉睡的过往在诗句中苏醒,这种诗性重构既承续了中国咏史诗“以史鉴今”的传统,又注入了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凝视,如浦起龙评杜甫所言“于叙事中藏呜咽”,于无声处见惊雷。《过长平古战场》全诗:“春风岁岁到长平,催发桃梨梅杏樱。可怜地下磷磷骨,五十万人无姓名。”四句诗构成残酷的时空对话:“桃梨梅杏樱”的绚烂春景是自然的永恒轮回,“磷磷骨”“无姓名”是历史的血色注脚。春风不懂人间屠戮,依旧年复一年唤醒繁花,这种“以乐景写哀”的笔法,深得王夫之《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精髓。与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相比,天许兄更剥离了历史的宏大叙事。他不写战争胜负,只问“五十万人无姓名”,让那些被史书省略的个体,在诗中获得了永恒的呼吸。《过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故里赵化镇》云:“黯黯长街冷雨来,萧萧木落百花摧。可怜鹃血都啼尽,依旧春风唤未回。”全诗以“冷雨”“木落”渲染压抑氛围,“鹃血”化用望帝啼血典故,既呼应六君子的泣血抗争,又暗喻历史记忆的稀薄。“春风唤未回”的喟叹,将戊戌变法的悲壮延伸至当下。志士的热血未能换得理想实现,正如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怅惘,却在“唤未回”中多了层对历史惯性的反思。这里的“春风”不再是自然意象,而是隐喻着循环往复的时代气候,志士的牺牲与历史的停滞形成尖锐对照,恰如黄宗羲所言“史之情藏于事”,天许兄以事传情,让百年前的呐喊在冷雨中仍有回音。《当年〈血染的风采〉唱遍大江南北》则直击近世记忆:“颂歌今日已沉沉,往事依稀也不真。谁记万千村落里,白头犹有未亡人。”“颂歌沉沉”写集体记忆的褪色,“往事不真”道历史叙述的模糊,而“白头未亡人”如孤灯,在遗忘的暗夜中守着私人记忆。这种对“被遗忘者”的凝视,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实精神一脉相承。白居易写“田家少闲月”关注民生,天许兄则写“未亡人”打捞被宏大叙事淹没的个体创伤。当颂歌成为过眼云烟,唯有那些在村落里默默老去的幸存者,才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天许兄的历史书写,始终贯穿着“大历史”与“小生命”的对话。长平古战场的无名白骨、赵化镇的鹃血、村落里的白头未亡人,这些被正史忽略的细节,在诗中成为历史的锚点。他不像传统咏史诗那样发议论、下断语,而是让场景自行说话,如《文心雕龙?史传》所言“文非泛论,按实而书”,以诗性笔触让历史回到具体的生命现场。当春风再次吹绿长平的原野,当冷雨又打湿赵化镇的长街,天许兄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在教科书的铅字里,而在无姓名者的白骨上,在未亡人含泪的凝视中。这种重构,让历史有了体温,让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脐带。四、新变之维:古典形式的当代精神突围叶燮《原诗》论诗歌演进,谓“变则通,通则久”,天许兄以绝句、律诗等古典形式为舟,载当代生活经验与精神褶皱破浪而行。他不困于格律的桎梏,却以传统体裁为镜,照见现代人心的褶皱,让千年诗体在当下依然能呼吸、能呐喊。(一)古典格律中的现代意象天许兄对古典形式的坚守,从不是博物馆式的复刻,而是让格律成为收纳现代经验的容器。《进山途中》全诗:“路熟何须用导航,山风依旧送清凉。流光终在暗中变,已有青荷出野塘。”“导航”这一现代科技意象,与“路熟”的传统经验、“山风”的自然意象并置,竟毫无扞格。“何须用”三字带着对技术的淡然,却也暗认其存在。正如绝句的平仄规矩,既约束着字句,又为现代经验提供了表达的框架。末句“青荷出野塘”以自然隐喻作结,让“流光暗变”的现代时间感,在古典比兴中获得诗意安顿。《阴冷高楼雾气横》(《乡野行》其二)更见巧思:“阴冷高楼雾气横,乡村去去眼心明。采回一把野油菜,好引春风入小城。”全诗以“高楼”的现代都市意象起笔,雾锁高楼的压抑与乡村“眼心明”的清朗形成对照,而“野油菜”这一乡野之物,成了连接城乡的媒介。“引春风入小城”的祈愿,将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的眷恋,装进七绝的格律里——平仄之内,是“高楼”与“野油菜”的碰撞;字句之外,是现代人精神突围的渴望。这种“旧瓶新酒”的智慧,恰合沈德潜“格调之中,自有性情”之说:格律是骨,现代经验是血,二者相融方能让古典形式活在当下。(二)古典意境中的当代精神天许兄笔下的古典意境,从来不是对盛唐气象的简单摹仿,而是注入了现代人的精神体温。《夜半不寐赴海边听潮》全诗:“四顾无人星月沉,一松高耸出椰林。三更潮减声犹壮,是我中年未死心。”“星月沉”“松高耸”的古典意境,与“三更潮声”的苍茫,本是李白“长风破浪”式的豪情框架,却在末句“中年未死心”处转境。不是少年的意气风发,而是历经世事磨折后的坚韧;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外放,而是“潮减声犹壮”的内敛。这种将中年危机的现代体验,装进山水意境的笔法,让古典的豪情有了当代的重量。《病中回客舍》则写尽现代人的漂泊与安顿:“病来便觉路途遐,遥看长天羡晚鸦。挨到客居心略定,此间住久已成家。”“路途遐”“羡晚鸦”的孤寂,承继了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传统,而“客居心定”“住久成家”的感慨,却道出现代人的生存智慧——不是对“故乡”的执念,而是在流动中与境遇和解。这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当代诠释,让古典羁旅诗的意境,生长出适应现代流动性的新枝。(三)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辩证王国维《人间词话》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天许兄的创作正是如此。他入乎其内,体察《山园杂诗》中“老妪墙边百感哀,压枝果引野禽来。家梨本为儿孙种,城里儿孙早不回”的乡村空心化现实。“家梨”与“不回”的对照,是对城市化进程中亲情疏离的精准切片,字字皆有生活的肌理。他又能出乎其外,在《夜归花笙客栈》“海潮听罢夜微微,石巷幽深未掩扉。黄犬娇儿都睡去,一庭花月待人归”的静谧中,获得精神的超越。“花月待人”的意境,跳出了具体的奔波与疲惫,让现代人在古典的温柔里暂得栖居。这种“入”与“出”的平衡,让他的诗既有《小说人生》“有人名字绕心田,借酒酣时说李娟。众友无言秦旭哭,吾妻已死十三年”的刻骨真实,又有《庐山西海》“平波万顷乱山围,空翠湖光欲湿衣。天阔自疑云不动,船头但见白鸥飞”的空灵超脱。天许兄的实践证明,古典形式从不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能承载当代精神的舟楫。当“导航”遇见“山风”,当“高楼”对话“野油菜”,当“中年未死心”融入“潮声”,传统与现代不再是对立的两极。这种新变,不是对古典的背离,而是让千年诗体在当代人的呼吸中,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正如他诗中那株“已有青荷出野塘”的荷,深根扎于古典的塘泥,新叶却向着当代的天光舒展。五、结语古典诗歌的复兴并非形式上的拟古,而是精神血脉的赓续与艺术表达的创新。天许兄的绝句证明了传统诗体在表达现代经验、承载人文关怀方面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守护这份源自文化根脉的诗性智慧,对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文学、滋养民族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当“铅华梦醒已中年”的现代灵魂,在“看花看到不相怜”的彻悟中与古老诗心相遇,汉语诗歌便完成了其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这既是天许兄七绝的个体价值,亦是中华诗学传统生生不息的永恒明证。
社团简介
更多
云南翠微吟社成立于2015年9月20日。由侯兴黉(君岚)、蒋永桢(聆泉子)、杨宗远(墨涤生)、李光平(小陋轩主)、魏总(袖烟客)、兰金崇(琴韵)等人发起。以“号召聚拢云南省(或定居云南)的以80后、90后、00后为主的古诗词爱好者,共同致力于了解、学习、继承、发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为宗旨。吟社有微信公众平台。现任社长:陈海洋。顾问:南山一闲、金水、寒白、忆雪堂、云生海楼。现有社员:蒋永桢、侯兴黉、杨宗远、李光平、魏总、兰金崇、陈可嘉、张庆辉、陈申旭(已退社)、程皎、马昆华、黄佳娜、 高丽、和飞诺、邹婷兰(已退社)、李嫦莉、刘文远、白忠俊、朱立侠、严葵、蒋润、张若兰、张友福、白海涵、张晓晨、吕彦颖、丁正蛟、徐文伯、李二财、陈海洋、余鹏、杨敏、李雷、邓成跃、牛能、徐雪芹、章文成、谢心怡、任经纬、冷浪涛、余腾松、赵俊军、范展赫、刘狄、晏水珍、陈少聪、陈江、王凌浩、郭旭胜、李宜嵘、孙莉娟、芮晓峰、罗永强、赵嘉鸿、周海洋、杨晓航、邹国华、黄文正。 云南翠微吟社网站 负责人:陈海洋 管理员:牛能(主持网站日常管理工作) 编 审:侯兴黉、杨宗远、魏总 《翠微诗钞》编辑部 主 编:陈海洋 执行主编:侯兴黉 副 主 编:牛 能 李 雷 魏 总 编 辑:刘文远 赵俊军 蒋永桢 投稿邮箱:cuiweiys920@163.com
诗词速递
更多
[牛能]
沾益区德泽水库下游露营
2025-07-07
[牛能]
清平乐.公务赴双江县道中一瞬失神
2025-07-07
[牛能]
游马龙区香炉山
2025-07-07
[牛能]
游毕节市百里杜鹃
2025-05-04
[牛能]
喜迁莺.咏石林阿诗玛
2025-05-04
[刘文远]
贺新郎 洱海
2024-12-25
[刘文远]
齐天乐
2024-12-25
[余腾松]
2023年10月(四首)
2024-09-20
[余腾松]
为昭通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年作
2024-09-20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更多》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地址:昆明市翠湖南路

邮编:100007邮箱:58695065@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