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通知公告
诗坛讯息
更多
刘道平:在《蜀诗年卷2022》发行会上发言
编者按: 4月15日,四川省诗词协会主办的“蜀诗年卷2022首发式暨第三届培训班学员结业典礼”在成都市大邑县举办,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创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刘道平先生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在《蜀诗年卷2022》发行会上发言 刘道平 各位诗友、同志们: 文明源远,美丽富饶,历史厚重的巴蜀,永远是我们热爱的家乡。虽然我们来自蜀中不同的地方,许多同志也许是第一次相见,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因为诗词永远把我们联结在了一起,诗词成了我们“道相同与之谋”“心有灵犀”的诗友。纵是“天涯如纳米”,却恨“咫尺似光年”。我们能够“享宴天府之国,亲历崭新时代”,“共饮长江水,长吟巴蜀春”,实乃幸福的有缘之人! 众所周知,自古巴蜀出诗人,从来蜀诗名天下。秦汉至今,诗才辈出,并非夸张。仅就今天摆在案桌上的《蜀诗年卷》,收录了2022年蜀地772位作者3700首诗,便是有力的见证之一,也充分证明诗词在巴蜀大地具有雄厚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条件。对此,我们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平方米的笑意”。 孙中山先生曾说“不做大官,要做大事”。作为社团组织之一的省诗词协会,非官即民。团结、凝聚万千诗词爱好者,搭建平台、服务会员,组织创作,持正创新,广开诗教,传存诗词,确保诗词文化青春永著、文明长存。其作为虽然并未直接创造GDP,但它却产出了物质生产部门无以替代的精神产品,从而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显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大事。作为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为时、为事、为情、为意而创作,应当理直气状地面对自己的高尚与价值,决不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决不以“自娱自乐”而自慰,当以诗词交流,捧颂江山,歌咏生活,鞭挞丑恶,传播真善美和正能量为已任。而《蜀诗年卷》正起到了这种作用。我们在热烈祝贺之余,尤其要给那些为她出版面世,而付出辛勤劳动的默默奉献的所有同志道一声“感谢”! 虽然,《蜀诗年卷》面世,但它并非蜀诗创作的终点。它的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所有同仁“上下而求索”。尤其是诗词创作个体,更应该明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决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创作成就,决不能带上固存观念的枷锁而止步不前。特别要立志于蜀诗享誉全国。天府之国应出天府之诗,为中华诗词宝库争光添彩。因此,要有“会当临绝顶”的精神,敢于挑战“高峰”,力求翻过“佛祖手心”。到那时让世人发自内心的羡慕蜀诗“很牛”,而非自吹其“牛”。我们也衷心期待:巴蜀再度涌现像周啸天老师一样的、若干位传统诗词的“鲁奖获得者”!我们也相信,巴蜀人的这个期待一定会实现!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有创作诗词的爱好兴趣、冲动与激情,是百无一害的大喜事。但近几年,全国日产诗词已远超一部《全唐诗》,故“创作质量”迫切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因此,为携手提升创作质量,则应记取“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警训,广结师友,共同学习、探索和把握诗词文学的创作规律。清代诗论家叶燮说“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天道有变,诗道焉有不变之理”?所以,要坚持诗词创作守正与创新,尤其是尊古而不泥古,要有“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宽广胸怀。以“新”去延续和传承“正”的诗词文化基因。我们面对“旧瓶装新酒”的批评,最好办法是“酿出新酒”,不酿“假酒”,严防“毒酒”。努力提高酿酒的技术含量,使酒的“色、香、味、形”高人一筹,以满足大众迫切需求。作诗亦如酿酒,必须在“创新”上做文章。而创新又必须与时代相适应,必须贴近当代人的生活。我们遵循、继承和运用格律创作,不是去写唐宋之人的生活感受,而是深切体验今人的时代生活,以三寸之笔抒发当代人的真情实感。学唐诗,既要重其形,更应重其神,而不是要回到唐代。如果一定要学唐人,那就学习他们为人乐观豁达和为诗之格局,学习他们“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情怀”以及“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的爱国热忱。学习初唐四杰敢于突破六朝“绮靡浮艳”诗风的勇气;学习陈子昂革新诗歌的创举;学习杜甫为创新者张目的精神(诗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学习元(稹)白(居易)在盛唐高峰之后提倡“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平易通俗畅达之诗风。然而,我敢断言:我们的时代远胜唐宋。科技发达、思想、文化、艺术多元并相互碰撞、交融和借鉴,一定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刺激我们的想像。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除他具有极高的创作天赋之外,且能深悟创新之道,并终生践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国维曾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只要我们立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诗词的“新题、新话、新意”以及“新意象和新技艺”,一定会层出不穷,也一定会“叠出好诗,泉涌诗才、辈出名家”,从而充分反应我们所处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示诗风词貌,使诗词成为时代的靓丽的“文学宠儿”。 然而,由于百家争鸣,派别林立,诗词长期缺乏统一评价的度量衡。面对此状,大众“接受、认同和传播”已被名家们定为标准之一。因此,我们的创作应当围绕着“意蕴幽长、能记能传”的标准努力努力再努力。冯梦龙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践行“通俗“与“关风”,也许能大有所为。同时,因为我们曾长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深悟“读书受用”之理,做到“写诗不止,读书不停”。我的诗写得不咋样,但敬重好诗和诗人。实践中我已体会到“多读别人诗词,细悟名家诗论”“边读边写”,“拜师学艺”“交流互动”必有收获。最近拜读现今时代的几位名家著作一一《诗心与佛心》《戴建业高能唐诗课》和《诗树之秋一一诗论与诗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认知。若有兴趣者不妨去信步一游。 蜀诗要创新发展,除作者们努力之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各级诗词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创作好诗为目标,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争取社会认同和支持,尤其是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如此内因与外因形成合力,使诗词创作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乐在其中,与生足矣!
协会简介
更多
四川省诗词协会即原四川省诗词学会。最早成立于1988年,而组建学会前两年即1986年便开始组织编辑四川诗词刊物《岷峨诗稿》,一直正式公开岀版发行至今,已达35年。另有学会会刊《四川诗词》也已刊行30多年。 四川省诗词学会首先是由1986年刚从省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老战士、老领导、老诗人何郝炬、马识途、李维嘉等发起创建,很快联系了四川大学等的老一辈学者教授组成。 三十多年来,四川诗词创作活动蓬勃发展,已公认形成四川百年诗词的一个高潮时期,产生了“蜀诗三老"期颐百年的佳话,初步建构了蜀诗、岷峨风骨、诗词大省的当代使命三个维度支持的当代蜀诗史、蜀诗理论的基本构架。 四川省诗词学会创会会长何郝炬(原省人大主任)、第二任杨析综(原河南省委书记),第三任李维嘉(原省政协副主席),再后来是诗人滕伟明(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会长孙和平,四川省委党校退休中文教授。 协会一直由省文联主管,省民政厅注册。覆盖全省各市县,目前按一定条件吸收的会员有1500余人。 协会的工作经费主要是通过诗词选题的申报而获得。这些年岀版多种诗集、诗选集,如《当代中华诗词集成四川巻》、《岷峨诗侶》等十余种。这些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直接指导下,四川省诗词在发展方向、工作活动开展等多方面,显得较为活跃,充满活力和生气。主题创作、采风、交流、中华诗教等多方面开展了工作。但在诗词史的研究、评论方面明显不足,而且一时还不大可能改变现状。 在组织工作方面,新一届协会力求创新发展,通过有计划建设基地、建设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教基地等途径和方式,促进当代蜀诗的本土化创作发展。 新一届会长孙和平,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退休教授,过去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退休后恢复中学时代对诗词的爱好。
诗词速递
更多
[彭传鼎]
沱江晨练
2023-10-17
[毛必成]
凉山泸州书画联展有记
2023-10-17
[刁维炳]
孤山风光
2023-10-12
[刁维炳]
抚仙湖观景
2023-10-12
[况继林]
贺四川散曲学会成立
2023-10-12
[王绍法]
自驾新疆行
2023-10-12
[无为]
观李白诗意画展
2023-10-12
[陈力]
游方洞屈氏庄园兼怀屈原
2023-10-12
[陈力]
读杨胜明《难忘的回忆录》有感
2023-10-12
赛事纵横
更多
更多
更多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检索工具
  • 中华通韵
  • 中华新韵
  • 平水韵
  • 词林正韵
      格律检测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 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 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 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 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 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 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 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 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 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 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 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 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 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更多》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协会地址:

邮编:100007邮箱:472951987@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