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通知公告
诗坛讯息
更多
王渔洋绝句第七法课件
主讲人: 陈宝莹王渔洋绝句第七法课件先看看这首诗《再过筋露祠》清.王士祯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第一部分这首诗的时代和人物背景我们知道,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任皇帝是顺治帝。时间是 1644年(顺治元年)。该年阴历五月初二,清军在睿亲王多尔衮率领下进入北京,大明文武百官出城五里跪迎。关于 王士祯:出生日期:王士祯出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因此他出生于明朝。清顺治帝在北京当皇上王士祯刚刚10岁。在顺治八年(1651年)的时候,18岁的王士祯通过童子试,考取秀才。又过了4年,1655年,顺治十二年,22岁的王士祯通过乡试考取举人。又过了3年,到了1658年,顺治十五年,那一年王士祯25岁,通过会试考取进士。取二甲第36名。王士祯考取进士后,先进入翰林院。一年后,外放扬州推官。这首诗创作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春,当时王士禛27岁,任扬州府推官第二年。需要说明的是,王士祯写这首《再过筋露祠》之前,曾经写过一首《过筋露祠》。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有人问:“推官”是什么官?相当于几品,具体做什么?我们从这个“推”字应该知道,“推”就是推理,推导的意思。具体“推官”是清朝时期负责刑狱,稽查方面的事情。这么说吧,扬州推官就相当于现在的扬州市检察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合于一身。由于扬州知府是五品,扬州推官相当于六品。当时王士祯才27岁,27岁能当个这样的官,也不小了。王士祯在扬州推官任上干了6年。后来进京,当京官。开始在礼部,后来到户部。上次我们讲王渔洋第六法,那个时候王渔洋任户部侍郎,户部侍郎就是标准的三品官。后来又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后来又任刑部尚书。官居二品。写这首诗的时间,是王士祯任扬州推官第二年,时年王士祯27岁。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谈谈今天学习的诗的《再过筋露祠》。首先,“筋露祠”其实叫“露筋祠”,其旧址位于今天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露筋村,地处高邮市与扬州市之间,距高邮市大概15公里。京杭大运河的西岸。这个地方,历史上,它也曾被记载属于高邮。这座祠庙因一个传说而建。相传古代有一位女子(一说姓萧名荷花),与嫂嫂夜行至此。夏天水村蚊虫多,嫂嫂建议借宿于附近的农家,但这位女子坚守“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认为宁死不失节,最终不幸被蚊虫叮咬致死,等掩埋的时候,乃至“血竭露筋”。后人感其贞烈,在此立祠祭祀,她也被尊称为“露筋娘娘”。历史上,“露筋祠”应该是大运河沿岸一个景点。屡经重建。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题词赋诗。康熙曾为“露筋祠”题写"节媛芳躅"匾额,表明他对这位贞节女子的认可。遗憾的是,原祠因1963年京杭大运河拓宽工程而被拆除,今已不存。我们知道,高邮市在扬州市北边,离扬州市区大约70公里。现在属于扬州市,以前属于扬州府管辖。所以,王士祯在任扬州推官期间,去“露筋祠”,是完全有可能的。“露筋祠”的“祠”,大家谁知道“祠”是什么意思?有些人说,“祠”就是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是,“祠”也不光是供奉先人,也可以供奉英烈,也可以供奉有德行的人,比如“忠烈祠”,就是供奉的为国捐躯的人。总的概括,“祠”供奉的是人。我们家的祠堂,就是供奉我们自己的先人。那么“祠”和“庙”的区别就是,庙里供奉的是神。比如城隍庙,土地庙,中岳庙等等。为什么啰嗦说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王士祯写的《再过筋露祠》,祠里供奉的是一位有德行的人。知道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人物,历史,再理解这首诗,就容易多了。第二部分诗句解析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再过筋露祠》清.王士祯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逐字逐句精析第一句:翠羽明珰尚俨然“翠羽”直译就是翠鸟的羽毛 。在本诗可以理解为是金簪,玉钗那样的装饰女性头部饰品。“明珰”,“珰”用珍珠串起来的耳坠。“明“这里起修饰作用,就是发光的耳坠。“尚”,崇尚,尊贵的意思。“俨然”齐整,庄严。这里,王士祯没有对露筋娘娘进行直接实写,而是用虚笔。用最能代表女性的头饰和耳坠,塑造所写的是一位女性,而且是尊贵的人。是典型的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写法。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借鉴。这句诗的直译就是头戴七彩簪钗和明晃晃耳坠的露筋娘娘看起来依然是那么美丽尊贵。句意综析:此句诗人从眼前所见落笔,写筋露祠的筋露娘娘神像装饰华美,仪态庄重如昔。为全诗披上了一层朦胧而神圣的光晕。总的看,这句诗是以部分代替整体,以最有女性特征的“翠羽明珰”代替筋露娘娘。写的是眼前之景,是虚写,是近景。第二句:湖云祠树碧于烟“湖云、祠树”:将镜头拉远,从祠内神像切换到祠外环境。“湖云”,湖,这里指的是高邮湖,露筋祠就在高邮湖东边,京杭大运河西岸。湖云,高邮湖上空的云,取其高远空灵,“祠树”写的是露筋祠附近的树。“湖云祠树”,写其清幽静谧,共同构筑了一个与筋露祠气质相配的超凡环境。碧于烟:诗眼所在。“碧”是浓烈的色彩,写的是湖边的树。“烟”是朦胧的形态,写的是湖上的云。一个“于”字(意为“比”),构成了奇妙的通感。它不是简单的“碧如烟”,而是“碧色比烟霞更甚”,是说祠庙周围的树木在湖云映衬下,那种青翠欲滴的色彩,比烟霞还要浓郁、飘渺。这是王渔洋“神韵说”的典型笔法,虚虚实实,一片空濛幽远的氛围笼罩下来。句意综析:此句实写眼前之景,但以虚灵之笔出之。与首句的“俨然”形成对比,首句以部分代替整体,是虚。第二句写祠堂周围景色,是实。一虚一实,一近一远,共同营造出露筋祠神秘、清绝的意境。第三句:行人系缆月初堕字面意思:作为行旅之人的我,系好船缆靠岸时,月亮刚刚西沉落下。行人:诗人自指。此词悄然将抒情主体引入画面,完成了从纯写景到加入人事的转折,这是第七法有别于其它法的特点。“系缆”,缆是缆绳,系船的专用绳子。系缆 就是把船用缆绳系起来。这是一个具体的动作(停船靠岸),交待了具体的地点。月初堕,“堕”,这里就是落的意思,写的是时间,具体应该是早晨。它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船行至此)、地点的确认(就在祠外),使诗歌有了叙事的基础,将前两句的静态画面激活。“月初堕”:点明时间——黎明时分(月将落未落之时)。这个意象极妙,天地间一片朦胧、清冷、寂静,为末句的登场铺垫了最完美的氛围。此时的月色,为万物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句意综析:此句是全诗的“转”折点。通过“行人”的举动和“月初堕”的时间设定,将前文的静穆景致拉入一个特定的时空片段中,为结句的神来之笔搭好了舞台。综合的说,前两句写祠内和祠周遭的景色,转句主角登场,出现人物,开始写人,写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都交待了。我经常说,一篇好的诗,其实就是一篇浓缩的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有什么感受?只不过是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第四句:门外野风开白莲祠庙门外,野风吹拂,一朵白莲正在悄然绽放。这是全诗的诗眼,也是“神韵”的极致体现。“门外”,将视角再次拉回祠庙,与首句呼应,但焦点已从神像转向门外之景。“野风”,一字千金。“野”字,尽显自然、不受拘束之力,仿佛这风是天地间最原始、最纯净的气息。“开”,是诗眼,也是灵魂。它不是静态的“有”,而是动态的“绽放”。是谁在“开”?是“野风”吹开了“白莲”?还是“白莲”带动了“野风”?风与花在此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了一个神性的动作。“白莲”:此意象是王渔洋这首诗的神来之笔。它表现在:① 色彩:白色,象征高洁、素雅、哀悼,与祠主贞烈的传说气质相吻合。② 意象:莲花在佛教中是超凡脱俗的象征,在此,诗人将祠中女子露筋娘娘物化为、诗化为一朵迎风绽放的白莲花。她不需言说,她的精魂神魄就蕴藏在这自然景物之中。句意综析:此句是第七法“以景结情”的典范。诗人不对祠主做任何直接评价,不说露筋娘娘“贞烈”,也不说她“可敬”,只将目光投向门外:在破晓的野风中,一朵白莲静悄悄绽放。一切赞美、怜惜、遥想、诗意,都在这幅画面中无言地流淌。 情与景化合无间,余韵悠长。什么是神韵?王士祯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著一字,“著”写的意思。不著,不是不写,是不夸,不赞美,不说它好。但是,你能从诗人对自然意像的描述中,体会到,领悟到它的极致的美。这就是王渔洋神韵说的最高境界!第三部分适合王渔洋绝句第七法的创作题材以下题材最能发挥此法的优势,实现神韵之美:1. 山水行旅与登临怀古这是第七法最经典、最契合的题材。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或登临古迹,眼前的实景最易引发历史的遐思与人生的感慨。《游洛阳应天门咏武则天》陈宝莹天枢遥指暮云端,无字碑横星斗寒。一自金轮朝冕后,九霄风坠绽牡丹。2. 访友寄怀与赠别之作拜访友人而不遇,或与友人分别时,情感不宜直白宣泄。用第七法,能将深深的思念、淡淡的惆怅寄托于景物,更显情谊绵长。创作示例(灵感来自其《寄陈伯玑金陵》诗):《访友不遇》陈宝莹荆扉半掩绿苔侵,古木萧疏庭院深。载酒来寻旧时约,空山不见暮樵吟。分析:前两句写友人居所的幽静(景)。第三句点明“访”之事由。结尾不写自己多么失望,而写“空山不见暮樵吟”,以空山樵客的凄凉景象,将访而不遇的寂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3. 即景咏物与四季感兴对某一景物或季节变化心生感触,欲咏物抒怀。第七法能避免直白的咏叹,使物我交融,意境合一。《秋柳》陈宝莹残秋临水柳丝黄,瑟瑟西风送晚凉。莫向长亭折此树,一群寒雁入苍茫。分析:前两句描绘秋日萧瑟之景(事与景)。第三句由柳联想到离别“折柳”的旧俗,并加以否定“莫折”。结尾不写离愁,而写“一群寒雁入苍茫”,将离别的怅惘、前路的未知、时光的流逝都融入雁阵南飞的广阔画面中,意境顿开。4. 闲适生活与田园小景描写隐居、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之情,用第七法能避免流于浅白,更添一份悠然神远的气韵。《溪上》陈宝莹小舟轻系荻花边,钓饵初收日已偏。醉卧不知秋水涨,一篷星月载归眠。分析:前两句叙述闲钓一日的生活场景(事)。第三句“醉卧不知”点出闲适之态。结尾以“一篷星月”的静谧美景作结,不言“乐”而乐在其中,不言“闲”而闲趣自现,韵味悠长。总结王渔洋绝句第七法的灵魂,在于结尾那个看似平常却意蕴丰赡的景语。 它要求诗人具备一双善于发现“有意味的形式”的眼睛,能从眼前的景物中,捕捉到与内心情感最能产生共鸣的一瞬。因此,当您想要创作表达以下情愫的诗歌时,第七法是最佳选择:深沉的历史感怀含蓄的离愁别绪淡远的隐逸之趣物是人非的惆怅对高洁人格的向往掌握此法,便能如王渔洋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让您的绝句在有限的字数内,拥有无限回味的空间。王渔洋绝句第七期作业请参照王渔洋绝句第七法,或寄幽怀古,或写相思离愁,或抒发淡远隐逸的情怀,或写物是人非的惆怅。用一首绝句,袒露你的心声。时间截止到11月11号下午6点。各分会统一收稿报编辑群,然后编辑制作公众号。期待你的佳作!本期收稿:孙守才老师。2025年11月8日
社团简介
更多
郸城诗词研究会简介 中原形胜,颍水之滨,有城曰郸。伏羲于此定姓氏,老子曾炼丹证道;千年古邑,文脉绵长,诗词之风,代有传响。郸城诗词研究会自2006年8月成立以来,以“传承诗心、深耕乡土、赋能文化”为使命,聚一方雅士,汇万缕诗情,渐成豫东文化沃土上一颗璀璨的诗词明珠。一、基本概况:扎根乡土的文化家园 郸城诗词研究会是在郸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下、经民政部门备案成立的非营利性文化社团。自2006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以“联络诗词同好、弘扬传统文化、服务郸城发展”为核心,现有会员314人,涵盖教师、学者、公务员、企业职工、退休老人与青年学生等多元群体,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活力梯队。研究会办公地点设于县文化馆三楼,毗邻郸城书法院,雅室盈香,墨韵绕梁,既是会员雅集的场所,亦是诗教普及的窗口。二、文化渊源与办会宗旨: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诗脉传承 郸城,因“郸”字载于《左传》“郸,郑地也”,自古为中原文化交汇之地。境内有段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宁平公主墓(东汉)等历史遗存,伏羲画卦台、老子炼丹炉的传说更添神秘;近代以来,郸城文人辈出,清末举人王祖同工于律诗,当代学者李廷舫著有《郸城风物志》,皆为本地诗词传统写下生动注脚。 研究会深植此方文化厚土,立“三心”为旨:一曰守正心,传承中华诗词格律之美,守护文化根脉;二曰乡土情,深挖郸城历史、民俗、风物,让诗词成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三曰创新力,推动诗词与时代共振,以诗赋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助力建设“书香郸城”“文化强县”。三、组织架构与团队:专业引领,众行致远 研究会下设顾问团、理事会与五大职能部门,形成“指导—决策—执行”的高效运转体系: 顾问团队:特聘河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朱俊杰、本县著名书法家邱朝玉等6人为顾问,定期开展学术指导与创作点评; 核心团队:会长张国学(县作协副主席,深耕诗词创作三十载),常务副会长董景城(政法系统诗词骨干),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宝莹(文旅局副局长,擅长文旅诗词策划); 内设部门:创作部(组织主题创作、打磨精品)、学术部(整理地方诗词文献)、编辑部(负责会刊与诗集编校)、外联部(对接省内外诗社、文旅单位)、社会部(推进“诗词进校园”)。四、主要活动与品牌项目:诗润郸城,百花齐放 研究会以“常态化活动强基础、特色化项目树品牌”为思路,年均开展活动10余场,覆盖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超万人次:(一)常规活动:诗意浸润日常 月度雅集:固定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举办“郸城诗会”,或围坐品茗咏怀,或围绕“春满洺河”“中秋望月”等主题即兴创作,至今已举办36期,留存诗稿数万首; 诗词讲堂:每季度邀请省市名家开讲,内容涵盖格律入门、诗词鉴赏、地方文化与创作融合等,累计培训会员及爱好者5000余人次; 作品研讨:每半年组织“会员作品互评会”,邀请顾问团“把脉问诊”,推动创作水平稳步提升。(二)特色项目:诗与乡土共生长 “郸城风物”主题创作:组织会员深入洺河生态公园、虎头岗烈士陵园、汲冢遗址等地采风,推出《郸城诗画地图》(配诗词+摄影)、《洺水谣》(节气诗集)等成果,其中《虎头岗祭英烈》组诗被县党史馆收录; “诗进万家”公益行动:联合教育局开展“小诗人培育计划”,在郸城第二高中、郸城第二实验初中,郸城县第三实验小学等中小学开设诗词社团,指导学生开展校园诗词创作,并创作《童眼看郸城》儿歌集;走进社区举办“邻里诗会”,以诗会友促进和谐; 文旅融合实践:为郸城“诗画小镇”创作导览诗册,在“郸城荷花节”“红薯文化节”设置诗词打卡点,助力文旅升温。(三)对外交流:扩大郸城诗名 与项城诗词学会、沈丘诗词研究会等结为友好单位,每年参与“三川诗会”、“沙颍诗潮”等大型活动;2022年在郸城举办“全市诗人游洺河诗词创作大赛活动”,创作诗词500余首,引发广泛关注。五、学术与创作成果: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研究会坚持“创作与研究并重”,成果丰硕: 出版物:会刊《郸城诗苑》已出刊36期(季刊),刊登会员原创诗词、评论文章及地方文化专题;出版会员作品集《郸城诗词集》四卷(收录诗词20000余首)、地域文化专著《郸城历代诗词辑注》(整理明清至近现代本土诗人作品300多篇); 发表与获奖:会员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子曰》《河南诗人》等刊物发表200余首,李培玉、陈宝莹等诗友在全国、全省诗词大赛中获大奖。六、社会影响与荣誉:诗心聚处,文脉生光 如今,郸城诗词研究会已成为本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电视台开设“郸城诗声”专栏,定期报道活动动态;市民茶余饭后以诗会友渐成时尚,“能背几首郸城诗”成为新的社交话题;研究会先后获评“周口市优秀文化社团”“郸城县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多位会员被评为“郸城文化达人”。七、未来展望:守正创新,再谱新章 站在新的起点,郸城诗词研究会将继续深耕: 深挖文献:启动“郸城古代诗词全集”编纂工程,抢救性整理散佚的地方诗作; 创新传播:运营“郸城诗词”短视频账号,以“诗词+书法+情景演绎”形式推广经典; 强化梯队:实施“青年诗人成长计划”,通过导师制、创作比赛等方式培育新生力量。 “诗承千年韵,郸城入墨来。”郸城诗词研究会将以诗为媒,续写中原文脉的郸城篇章,让每一缕诗心,都成为照亮家乡的文化灯火! 联系人:孙守才,联系电话:15515651361 地址:郸城县老干部局二楼 邮箱:1043658948@qq.com
诗词速递
更多
赛事纵横
更多
诗教在线
更多
    基础常识
  • 何为古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近体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古绝,何为律绝
    2021年07月13日
  • 五言和七言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律诗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词
    2021年07月13日
  • 何为四声 平仄
    2021年07月15日
      格律检测
  • 自动检测
经典博览
更多
    主题
  • 离别
  • 送别
  • 田园
  • 山水
  • 伤怀
  • 赞美
  • 重阳
  • 中秋
  • 七夕
  • 端午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 西湖
  • 饮酒
  • 友情
  • 老师
  • 悼亡
  • 哲理
  • 励志
  • 爱情
    朝代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魏晋
  • 南北朝
  • 先秦
  • 金朝
  • 汉朝
  • 两汉
  • 五代
  • 近代
  • 现代
  • 当代
    推荐诗人
  • 屈原
  • 杜牧
  • 王安石
  • 李商隐
  • 杜甫
  • 李白
  • 荀子
  • 杨炯
  • 释善珍
  • 孔绍安
  • 志南
  • 南宋无名
  • 敦煌曲子
  • 王湾
诗乡诗教
更多
诗韵家风
更多
    砖刀点平仄 诗韵润灵芽——记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两三事
    郝 红有人说,活在忙与闲的两种境界里,才能俯仰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成就人生的意义。而在优秀企业家、诗人李发杰先生的人生中,忙,就是“直挂云帆济沧海”;闲,就是“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光环存留过去,风雅正置当下。贵州省绥阳县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李发杰董事长在数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从政府到行业的“创业之星”、“纳税先进单位”,“十佳致富能手”、“优秀企业家”等等;从地方到社会团体的“十佳光彩之星”、“十大孝星”,“捐资助学情暖桑榆企业家”、“尊师重教典范”等等,数百个殊荣与称号应有尽有,牌匾满堂,闻名遐迩。而最光彩夺目而又包含人文气息的是那块挂在庭院大门最显眼处、由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亲笔题写的——“中华诗词之家”牌匾,这块牌匾,不仅展示了一个优秀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且彰显了其独特的人文气息与人格魅力。熟悉李发杰先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世界里,不仅只有生活层面上的满足,还有着精神层面上的梦想。诸多的桂冠与光环,不足以充实他的整个人生。在他看来,尘世是人生唯一的天堂。而诗词,是各种艺术中最属于心灵深处的情愫。它能把人类灵魂高举到精神层面,能让人变得纯粹而丰盈。因此,对诗词的探究,早已成为他精神层面最大的追求。对于一个最初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创作古典诗词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这句名言阐明了热爱对于一个人谋事的重要作用。热爱,能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也能让人的思想变得活跃而富足。所谓“砖刀点平仄”,就是诗友对他最贴切的评价。不难想象,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建筑工人,是如何把最沉重的“砖刀”与最风雅的“平仄”结合在一起的。在他眼里,一块砖、一片瓦、一粒沙,都有着独有的韵味。当他把一块块青砖变成了方块字,把一片片锦瓦变成了湛蓝的天空,把黄砂变成了天边的云霞,他的“砖刀”便点出了蕴含着平平仄仄且能抒情达意、震撼灵魂、鼓舞人心的绚丽诗篇。从最初的古风到如今的格律诗,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仅写出了心境,也写出了人生。在他的《劝夫》中有这样的句子:“岩上下雨岩下稀,劝夫赌场少去些。输了钱财是小事,输了阿妹你无妻。”这首带有方言的早期作品,虽然不入律,但却让人读之悟理,品之悟道。一首好的作品,不在于词藻有多华丽,也不在于意象有多深远,而在于通俗易懂,有烟火气。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宛若一座喷泉,总是能喷出智慧和寓教于乐的火花。如今,在且歌且行中,他的作品已不再青涩,在接地气中透着满满的韵味。无论是命题还是构思,均可称之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个中行云流水、文采斐然的上乘之作不胜枚举。不再是“夜里拍额苦作诗,词笺遣韵韵来迟。”而是“雏鹰展翅借唐风,且效先贤一脉承。”那种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精神富足与体现心灵感应的创作方式,可圈可点,相辅相成。享有“中华诗词之家”之称,必有书香之底蕴。早在明清时期,一代祖李松溪携妻孟氏从江西迁入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乡大溪村,破土建立四衙寨,领召为业。李氏寨前立有围柱,乃土司四重衙门,凡文武官员途经四衙寨,文官须下轿,武官必下马,视为尊重。入黔至今三百余年,已传十七代。李氏宗族一向信而好古,子孙承志,耀门图强。以耕读商匠为本,人才辈出,进士、举人、博士、文化名人,比肩皆是。李家代有贤良,禀一世崇德,功业昭彰。其兄长李发模,系当代著名诗人。高情睿智,诗承一生。一首《呼声》响彻大江南北;其妻喻明芬,贤良纯朴,相夫教子,相随一生。在她的笔下,丈夫是“年老气虚衰,回家觅路还。一心飞步走,腿脚难迈开。”从简单明了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一个老年人步履蹒跚的真实场景;在儿子李其浩的笔下,父亲既有“知是秋风盛,不堪岁月长”的奋发,也有“经春复夏餐风雨,一待霜寒便始开”的憧憬;在女儿李其琴的笔下,是对父亲“双肩挑二业,坎坷见精诚”的钦佩;在女婿文志坚的笔下,是对岳父“归来仍是少年郎,冬有春华,莫负风流”的祈福;在孙儿李凯的笔下,是对爷爷“长以诗心莳佳茗,满山淑气暖灵芽”满满的祝愿。在李发杰的影响下,即使是他身边的员工陈彪,也创作出“盈眼难收这边景,诗出唤就韵千行”的佳句……一门四代,乃至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不受之感染,无不为之苦学耕读,一脉相承。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诗心不改。从“砖刀点平仄”转型到了“诗韵润灵芽”。以农业旅游发展为主,破土千顷,创建了贵州大溪尖峰顶茶业有限公司,带动家乡产业,解决农民务工问题。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与“产业帮扶”的号召,带动家乡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为家乡建设、产业帮扶、助农扶贫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常言道,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把平常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这七件事做到了极致,提升了层次。那就是:诗词歌赋书画茶。云蒸灵芽,承茶魂觅之真源;雾煮嘉木,禀茶道衍之灏气。在一片翠色中,摩崖石壁上的诗词歌赋,犹显大雅,让观者顿足难移。让人不禁感叹,在这高情茗香中,尤其彰显了中国的至尊文化——唐风宋韵!强烈的视觉冲击,让笔者也不禁以拙联“茗香伴左,千壶妙语千壶韵;经古随缘,一树灵芽一树诗”以寄之。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心安理得,活得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无论是他的过去,还是他的现在,笃学好古,一直是他毕生的追求。如果说,他的前半生,是以优秀企业家为代名词的话,那么他的后半生,优秀诗人——这个称谓或许更加让他欣喜而热爱。很喜欢这句话:当你活成一束光,光够亮,就福泽四方;光微弱,就惠及身旁。功成不忘家乡情,回馈桑梓赤子心。他心系地方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并投身绥阳文化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成立奖学基金、出资改善村级学校教学环境、支持村级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资助,为乡村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推动企业及农村开展诗词组织建设,壮大创作队伍,他竭力发展各级诗词学会会员已达200余人。为了不断提高农民诗友的创作水平,多次出资帮助乡村、学校全力推进诗词“七进”工作,特聘请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诗词讲座。不仅坚持每月一次开展诗词交流研讨活动,还出资创办了《博雅集》诗刊并定期发刊,一年出一册诗友作品集,大大提高了诗友的创作热情与诗词质量。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向各级诗词刊物投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诗友作品不仅在县级诗刊登载,还散见于《中华诗词》,《贵州诗联》也在“诗人风采”、“诗社集锦”、“校园新声”专栏加以推荐。步入他的家乡,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他的付出与对他的褒奖。乡亲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敬重与感激。那些由他捐资修建的学校、道路、桥梁与亭台长廊随处可见。而最醒目、也是最深得人心的还是乡亲们自发为他所立的“丰德碑”。常言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性的口碑。这“丰德碑”足以见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谓名至实归。如今,他的企业是“中华诗词示范单位”,他创建的博雅诗社,也获得了“中华诗词示范单位”称号,他的家庭是“中华诗词之家”,而他个人,不仅是优秀企业家,还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终身名誉副会长,优秀企业家——优秀诗人当之无愧!一个优秀企业家,如果兼备风雅,格局会高步阔视,情致会超逸绝尘;而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兼诗人,一定会在企业文化中注入品格高洁的大雅风气,一定会让企业的精神领域更加充实与丰盈,在企业中寻找到人生的大意趣、企业的大气象、员工的大智慧。如此这般集优秀企业家与优秀诗人于一身的耄耋老人,笔者只想说:老骥伏枥,且将楼层更上;龙翔凤翥,惟斯精彩未央。2023年7月27日于筑城
    查看更多》
  • 胡少杰——用脚写出诗意人生
    2023年07月20日
  • 仁德为怀 诗书传家
    2023年02月25日
  • 诗书继世长--“风筝之都”潍坊一家三代诗选
    2022年12月14日
诗书画苑
更多

地址:郸城县文化艺术中心

邮编:100007邮箱:1043658948@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