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风华吟千古 诗典璀璨续华章
——《燕赵诗典》评述
周 镭
河北,简称冀,古称燕赵之地,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诗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华夏文化的天空。如今,由河北省诗词协会郭羊成会长担任主编,河北省诗词协会精心组织并共同完成的《燕赵诗典》,在历经两年半的辛勤编纂后,终于在2025年盛夏由河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无疑是对燕赵大地诗词瑰宝的一次全面梳理与精彩呈现。
一、《燕赵诗典》概述
《燕赵诗典》全书共12卷,依据现行行政区划分卷编排,广泛收录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乃至当代流传下来和新创作的吟咏燕赵大地及燕赵诗人的近万首优秀诗词曲赋作品。这些作品,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燕赵大地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与丰富人文。它们涵盖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既有描绘燕赵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佳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片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山河之美,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无论是崇山峻岭的巍峨,还是蜿蜒海岸的雄阔,亦或溪流湖泊的柔美,都如同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引人入胜;古迹之韵,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无论是古城墙的斑驳,还是古寺钟声的悠扬,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心生敬畏。
同时,这些诗词里亦不乏深情厚意地抒发家国情怀的精品,字里行间满载着对国家无尽的热爱与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有的诗词慷慨激扬,赞美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彰显出民族的团结与力量;有的则含蓄深沉,诉说着对故乡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亲人绵延不绝的思念,令人深切体会到家国情怀的深邃与真诚。
还有大量边塞征战题材的诗篇,它们则以雄浑的笔触刻画了历代战士在疆场的英勇壮举与不屈精神。有的颂扬战士的英勇无惧,有的则描绘战场的惨烈与悲壮,让人深切感受到各个时代战士的豪迈气概与深沉的家国情怀。其中那些描写英雄气概的诗篇,则以激昂的笔触勾勒出燕赵儿女在历史洪流中英武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这些诗词有的赞颂古代勇士的英勇传奇,有的缅怀近代革命先驱的伟大功绩,它们犹如一座座闪亮的精神灯塔,矗立在人们心中,鼓舞着后人不断奋勇向前。
端直风骨的诗作,则体现了燕赵儿女正直不阿、坚韧不拔的品格。它们或抒发对正义的追求,或对世间不公进行犀利的批判,或表达对美好品德的崇尚与追求,每一首作品都充满了力量与勇气,让人感受到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羁旅思乡的诗篇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身处异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眷恋。无论是秋风中的孤雁,还是夜雨中的孤灯,都成为诗人寄托思乡之情的载体,让人感受到那份淡淡的忧伤与深深的怀念。
即事抒怀的诗作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抒发。它们或描绘日常生活的点滴,或记录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或表达对世事的洞察与理解,每一首诗词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人生的哲理。
咏物言志的诗篇则以自然界的万物为题材,借物喻人,抒发诗人的志向与抱负。无论是梅花的傲骨,还是竹子的坚韧,都成为诗人表达自我、追求理想的象征。
而爱情闺怨的诗作则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历代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以及面对离别与背叛时的无奈与哀怨。这些诗词如同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纯真与美好。
这些诗词作品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在品味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燕赵大地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燕赵诗典》的编纂,不仅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更是一次对河北诗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郭羊成主编与河北省诗词协会的同仁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海量的诗词作品中精挑细选,力求每一首诗、每一首词都能代表燕赵诗词的精髓与风采。通过这部诗典,读者可以全面领略到燕赵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文化魅力。
二、《燕赵诗典》的时代意义
《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对河北这一文化沃土深厚底蕴的一次深情致敬。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中,他深刻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思想为《燕赵诗典》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方向指引。
从慷慨悲歌的《易水歌》那激昂的旋律中,我们仿佛能听到战国时代燕赵大地的英雄气概,它如同一股不灭的火焰,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继而,建安风骨的雄浑壮丽,以曹操、曹丕、曹植等为代表,他们的诗词中蕴含着对家国天下的深情厚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步入唐代,诗人的璀璨星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高适、卢照邻、王勃、李峤等大家的诗篇,如同璀璨的繁星,点缀着中华文化的浩瀚星河,河北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诗词作品更是熠熠生辉,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与辉煌。
然而,这仅仅是河北诗词辉煌历程的冰山一角。追溯至更早的年代,《诗经》中的诗三百,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其中不乏描绘河北风物的佳作,它们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诗篇,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燕赵大地的古老传说和人文情怀。
宋代河北籍诗人中,柳开文风质朴刚健,强调文章应承袭秦汉之风,著有《河东先生集》,对宋代古文运动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刘筠则以诗文著称,其诗风绮丽精工,辞藻华丽,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河北生活过并留有诗篇的诗人中,欧阳修曾任河北转运使等职,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其诗作如《镇阳读书》等,不仅抒发了个人情感与对世事的深刻感悟,更展现了其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诗风。此外,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曾在河北任职,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等佳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韩琦,作为北宋名臣,同样在河北有过为官经历,他的诗作《北塘避暑》等,描绘了河北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其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高洁情怀。这些诗人的创作,共同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宝库。
及至元代,正定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元曲大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更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正定元曲,作为河北乃至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世界文学贡献了独特的东方智慧。
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若不能得到系统的梳理和呈现,便如同被尘封的明珠,难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燕赵诗典》等文献的编纂出版,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通过精心筛选、系统编排,将河北诗词的历史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不仅让读者能够领略到河北诗词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燕赵诗典》的编纂,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使命和文化担当。它不仅仅是对三千多年燕赵诗词的一次精选与整理,更是一次对燕赵大地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与传承。由于这部诗典按照地域分卷,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诗词风貌,感受到燕赵儿女在历史长河中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风貌。这种系统的呈现方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河北诗词历史发展脉络的宝典,更可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同时,《燕赵诗典》的编纂也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理念。在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它积极探索了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之路。通过对河北诗词的整理和呈现,《燕赵诗典》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滋养,为当代诗词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它鼓励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理念,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而《燕赵诗典》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诠释。它让我们在品味燕赵风华、感受诗韵流芳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三、《燕赵诗典》的历史价值
从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燕赵诗典》的编纂无疑是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为河北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力量,更在宏观层面填补了河北通代诗词总集选本编选的空白。回望清代,虽有陶樑精心编纂的《国朝畿辅诗传》与史梦兰倾注心血的《永平诗存》等珠玉在前,但它们的涵盖范围及影响力均显有限。《国朝畿辅诗传》专注于清朝一代的诗词风采,而《永平诗存》则更多聚焦于永平府一隅的诗意盎然。与之相较,《燕赵诗典》以更加宏大的视野,深远的卓识,全面覆盖了现今河北省的全境,并且跨越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将河北诗词的璀璨篇章逐一拾起,这在历史上堪称首次,无疑为河北乃至全国的诗词研究建构了一座资源宝库,开辟了全新的篇章。
《燕赵诗典》的编纂不仅在于填补空白,更在于对河北诗词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与展现。从先秦时期《诗经》中流传千古的吟唱,到汉魏之际建安文学中慷慨悲歌的豪迈,再到唐宋元明清各代诗词佳作中蕴含的深情厚意与哲理思考,直至当代诗词创作中繁荣多元的态势,《燕赵诗典》都进行了精心筛选与呈现。这种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不仅让读者得以一窥河北诗词的辉煌历程,更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燕赵诗典》的编纂也为后世读者乃至研究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诗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代河北地区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以及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们所蕴含的文学价值、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也激励着后世文学家和诗歌爱好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更进一步地,《燕赵诗典》的编纂工作还展现了对河北诗词史的深入探究与挖掘。编纂者们不辞辛劳,遍访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及私人藏书,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与诗词资料,从浩瀚的诗海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为读者更全面、深入了解河北诗词作品的深层内涵与意境提供了便利,更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河北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这一工作不仅是对河北诗词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有力推动。
四、现实意义
《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更在现实的土壤中播撒下推动诗词艺术繁荣发展的种子,其现实意义深远而广泛。
首先,它如同一股清泉,为当代诗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燕赵诗典》通过精心挑选并呈现古今河北诗词的精华,不仅展现了河北诗词的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更为当代诗词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与灵感源泉。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当代诗词创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燕赵诗典》的出版,恰似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让当代诗人得以在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新作。同时,它也展示了当代河北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与独特风采,激发了更多诗人投身诗词创作的热情,为诗词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燕赵诗典》的编纂为河北乃至全国的诗词创作树立了典范与标杆。它不仅是河北诗词的集大成者,更是诗词创作艺术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典范。通过深入研读《燕赵诗典》中的优秀作品,河北诗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地域性气质的独特之处,从而在创作中更好地融入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精神,创作出更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新诗篇。同时,《燕赵诗典》以其高远的艺术追求与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河北诗词乃至全国诗词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引导诗人们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推动诗词艺术的繁荣发展。
《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是提升河北省及华北地区文化软实力与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该典籍精选历代反映燕赵风情的诗歌,保存并弘扬了地域文化精髓,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燕赵诗典》可以在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融合,拓宽河北文化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全球影响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书的出版是对河北及各地市形象的有力宣传与推介,对推动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文化生态,为河北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编纂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整理增强了文化自信,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性呈现,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更重要的是,《燕赵诗典》的推广还可在吸引文化投资、旅游及创意人才等资源方面起到助推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加油助力。可见,《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不仅是文化领域的盛会,更是提升河北乃至中国北方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件盛事,也是河北诗词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填补了河北通代诗词总集选本编选的空白,还对河北诗词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它不仅推动了当代诗词的发展,还为今后的河北诗词创作树立了典范和标杆,为河北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丰富的滋养,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自信心与影响力。
作者简介

周镭,河北地质大学教授,河北省诗词协会副秘书长、石家庄市诗词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