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社团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社团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韵承雅谊 诗润乡土

发布时间: 2025/11/17 21:14:30    阅读:0

分享到

韵承雅谊 诗润乡土

——从唱和到田园,赏读王湛梅老师诗作的感悟

文/俎根彩

 

在“弘扬‘五四’精神 共享诗词精品”座谈会上,我有幸与王湛梅老师邻座结缘。其清雅温婉、谦逊内敛的气质,恰如其诗词集《暗香疏影》的韵味——沉静中藏灵动,令人暗自敬佩。彼时获悉她斩获“中华好诗词网络人气奖”等殊荣,更目睹李文学前辈为其颁奖佩花,黄铁抓老师现场吟诵其佳作,她还与我们一众诗友同唱《五月的花海》,那份诗词与时代精神交融的热忱,让我这个首次参加高规格座谈会的新人,对诗家庄精品创作满含敬佩与向往。

此前赏读王湛梅老师与梁剑章会长的唱和佳作,心中已颇有感触;近日又在《诗韵乡村》专栏品读到她的田园诗专辑,更添新的感悟与收获。其诗作始终以“乡土为根、真情为魂、格律为骨”,扎根燕赵底蕴,彰显文人雅谊,焕发古典诗词当代活力。作为学诗新人,品读其作如沐春风,在创作理念、情感表达与传承创新上收获颇丰,现将感悟整理如下。

 

一、乡土为基:勾勒燕赵风骨与生活温度

湛梅老师的诗词萦绕浓厚乡土情怀,无论唱和中的即景抒怀,还是独立创作的田园篇章,均以燕赵山水村落、人文古迹为创作源头,勾勒兼具地域特色与精神内核的乡土图谱。

唱和诗中,她对乡土的描摹细腻而深情。《依韵梁会长寄秋日故乡》“滹沱河水犹东去,却怯乡山一片秋”,以“滹沱河”这一鲜明地域标识开篇,流水东逝的壮阔与“怯乡山”的细腻怅惘形成强烈对比,道尽漂泊者对故乡的牵挂与眷恋;《赵县行次梁会长韵》“梨雪纷飞迎远客,槐香暗度染衣裘”,将赵州梨花、槐花的地域风物巧妙融入唱和,“迎”“染”二字赋予景物拟人化温情,既呼应友人邀约之谊,又暗藏对故土风物的深深眷恋。

田园诗专辑里,她的笔触更是遍及井陉天路、于家石头村、南佐大集、揽紫沟等河北地标,每一首都如一幅鲜活的乡土画卷。《过井陉天路》“盘山路绕云深处,心比路基宽几许。野菊铺金迎远客,山居人在画中居”,四句诗层层递进,先写天路的险峻蜿蜒,再抒村民的豁达胸襟,最后以“野菊铺金”“人在画中”的景致收束,壮阔与灵动兼具;《于家石头村》“石屋石墙石径斜,石磨石碾记年华。炊烟起处乡愁绕,古寨深藏岁月遐”,以“石”字贯穿全诗,将石头村的建筑特色与岁月沉淀融为一体,“乡愁绕”“岁月遐”直抒对古村落的敬畏与眷恋;《南佐大集》“晓雾初开集市喧,青蔬带露摆街前。红薯沾泥藏暖意,花椒含香醉客眠”,以白描手法刻画市集的烟火气,“带露青蔬”“沾泥红薯”等寻常土产,在诗句中化为承载乡愁的载体,生动再现乡村市集的鲜活场景。

更难得的是,她的乡土书写不止于景致描摹,更深入生活肌理与精神内核。《咏“豆腐西施”李福贵》“磨转浆流凝玉脂,半生坚守味如初。莫道人生多逆境,葵花向日自乾坤”,以平凡村民的谋生技艺切入,赞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葵花向日”的比喻既贴切又励志,歌颂普通劳动者的坚韧生命力;《赞乡村教师和梁会长》“三尺讲台凝岁月,一支粉笔写春秋。莫言乡校风光少,桃李芬芳满画楼”,精准捕捉乡村教师的坚守日常,“凝岁月”“写春秋”凝练其默默奉献的精神。作为在一线坚守28年的乡村教师,我无疑会在诗中勾起强烈共鸣——这份对乡土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正是我们深耕乡校、培育桃李的初心写照,诗句字里行间的温度与力量,直抵人心。

 

二、格律为骨:演绎“戴着镣铐跳舞”的从容

作为深耕古典诗词的优秀诗人,湛梅老师的作品无论是律诗、词作,还是唱和诗,都尽显对格律规范的娴熟驾驭,既守正又创新,为后学者树立了典范。

唱和诗对格律要求更为严苛,她与梁剑章先生的唱和之作,次韵、依韵、用韵娴熟自如,尽显文字功力。《鹧鸪天·步韵韩会长贺市诗协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细雨绵绵生雾光,伏羲台下聚堂堂。流年不负花千树,盛世当留诗万行。织长梦,在新商。诗家庄里步庭唐”,精准呼应原玉“光/////芳”的韵脚,以“伏羲台”“诗家庄”点明地域与场合,对仗工整且意境开阔;《步韵梁会长兼贺收徒》“蔷薇烂漫开初夏,新竹虚心展秀枝。雅韵传承添新秀,诗心共契逐梦驰”,严格遵循对应韵部,“蔷薇”“新竹”的意象既贴合初夏时节,又暗喻后学的蓬勃成长,字字合律却不见雕琢痕迹。

田园诗与词作中,她对格律的驾驭更显灵动,于规范中见巧思。《揽紫沟访秋》“秋山三面合,与我舞霓裙。紫染岭间树,红凝岫底云”,五言律诗对仗工稳,“染”“凝”二字炼字精准,将秋色的绚烂质感尽显,平仄协调且音韵铿锵;《行香子·清风峡》“叠嶂层峦,飞瀑流泉。听松涛、漫卷云天。一溪云绕,一壑风穿。看山含情,水含笑,石含烟”,依词牌格律铺陈意象,“绕”“穿”“含”等动词连贯自如,句式长短错落,既合韵律又富节奏感,将清风峡的景致与意趣完美融合。

她的炼字炼句更见匠心,于格律框架内赋予文字鲜活生命力。唱和诗中“拂柳分花寻雅趣”以三个动词勾勒诗人觅句的灵动情态;《山中闲行》“野径逶迤抱岫闲,一泓青碧漱溪烟”,“抱”“漱”二字精准传神,既贴合景物特征,又暗藏人情暖意;《观村里荒废庭院》“烟霭墟村薄,微风怜寂寞”,“怜”字赋予景物情感,在格律约束下实现“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这让我明白,格律并非束缚创作的枷锁,而是成就诗词音韵美与意境美的骨架,唯有扎实掌握平仄、对仗、押韵,才能在规则中挥洒才情。

 

三、情谊为魂:传递师友相惜的温暖与敬意

湛梅老师的诗作以真情为魂,其与梁剑章先生的唱和篇章,更是将前辈提携与后学敬慕、师友相惜的深情藏于笔墨,让诗词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彰显出古典文学传承的温度。

对前辈梁剑章先生,她以真挚诗句回应提携之恩与创作情谊。梁先生以“惯有清心扶稚嫩,甘为细雨润新枝”喻对后学的扶持,她便以“梁翁今又惜琼枝,慧眼冰心育秀芝”回赠,质朴文字中满含敬重与感恩;梁先生创作《燕归梁·得湛梅同志〈阳后十酌〉有赠》传递关怀,她则以《燕归梁·梁公阳后十酌感赋》“才情与酒共传香,慕太白、在中唐”应答,字里行间尽是相知相惜的默契。这种唱和不仅是文字技艺的切磋,更是精神层面的共鸣,让前辈关爱与后学谦逊在韵律中相映成趣。

对先贤前哲,她的诗作亦饱含追思与敬意。《鹤冲天·定州怀东坡》“雪浪石边听,东坡语”,借定州雪浪石追怀苏轼,将跨越千年的敬仰化为诗句,让先贤精神与当代情怀共鸣;《六宰相博物馆旁唐槐》“千载文华凝一树,风来犹带盛唐香”,以唐槐为载体,追忆当年贤相,“凝文华”“带唐香”将历史厚重与文人情怀交融,尽显对先贤的敬畏与传承之心。

 

四、传承为任:彰显诗词的时代活力

湛梅老师的创作始终践行“守正创新”之道,既扎根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又主动贴近当代生活,让千年韵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古典文学的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

她的“守正”,在于以格律为骨、以文脉为魂,《鹤冲天·定州怀东坡》《六宰相博物馆旁唐槐》等诗作,接续历史文脉,让先贤精神与古典格律一脉相承,尽显传统文学的厚重底蕴;她的“创新”,在于以时代为纸、以生活为墨,将“诗协盛会”“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当代题材自然融入古典韵律。《鹧鸪天·贺诗协盛会》中“盛世当留诗万行,织长梦,在新商”,以磅礴气势书写文坛盛事的时代意义;《乡村振兴赋》“机械轰鸣田垄闹,新楼林立笑颜多”,用“机械轰鸣”的现代化场景、“新楼林立”的乡村新貌,勾勒乡村振兴的蓬勃图景;《原村土布》“纺车摇响旧时光,素手穿梭织夏凉”,借传统土布技艺,暗含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时代思考。

这种“扎根传统、书写当下”的理念,恰恰解答了学诗新人的困惑——古典诗词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承载时代心声、抒发当下真情的鲜活载体,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持久魅力。

 

写在最后的话:以诗为灯,笃行传承之路

湛梅老师的诗作,从与梁剑章先生唱和篇章的雅谊相传,到田园专辑的乡土情浓,始终以真情为魂、格律为骨,既吟唱燕赵大地的人文底蕴,又传递师友相惜的温暖,更彰显古典诗词的当代活力。品读其间,我不仅学到“于日常见诗意”的创作视角,品味“守格律求新意”的创作技巧,更领悟了“以真情动人心”的创作内核,明确了“守正创新”的传承方向。

作为无极县诗词协会一员与乡村教师,我将以湛梅老师为榜样,深耕古典文学素养,扎根乡土生活,既在三尺讲台播撒诗词文化的种子,又在协会平台推动乡土诗词的传承,捕捉日常中的诗意与真情,在格律的规范中锤炼文字,在时代的浪潮中传递心声,努力让自己的诗作既有古典韵味,又有生活温度,不负前辈的提携与传承的使命,在学诗、传诗之路上稳步前行。

地址:

邮编:100007邮箱:1225176518@qq.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