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燕赵百家
名家访谈
佳作赏析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方家评论|陈奎昌 : 三千年燕赵风骨的精神铸碑

发布时间: 2025/8/4 14:21:05    阅读:50

分享到


编者按:

        712日,由河北省诗词协会精心编纂、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燕赵诗典》新书发布会在石家庄中山宾馆召开。会议消息和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各界人士纷纷发来祝贺并积极展开评论。大家对这部《燕赵诗典》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其在传承发展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现将评论文章分期予以刊发,以飨各位读者。

                  

三千年燕赵风骨的精神铸碑

—— 论《燕赵诗典》发行的历史突破与当代启示      陈奎昌

诗典问世,三千年文脉昭日月;丰碑矗立,九万里风神鉴古今。 2025 7 12 日,《燕赵诗典》新书发布会在石家庄中山宾馆启幕,这部十二卷皇皇巨著,以横跨三千年、收录近万首诗词的恢弘体量,成为解码燕赵文化基因的精神密码。从先秦《诗经》的文脉传承到当代雄安新区的诗意礼赞,从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歌到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的革命豪情,它以诗歌为经纬,编织出立体的燕赵文化史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语境下,这部诗典的编纂出版,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文化宣言,彰显着燕赵大地对文明传承的自觉担当。

一、通代总集的历史突破:填补空白与范式创新

(一)通代总集,补阙填空开生面;全域搜罗,钩沉辑佚焕新颜。 河北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诗歌传统绵延不绝,却长期缺乏系统性整理。清代陶樑《国朝畿辅诗传》仅及清代,史梦兰《永平诗存》囿于地域,始终未有一部能完整覆盖燕赵三千年诗歌历程的总集。《燕赵诗典》以十二卷体量,首次实现 通代”“全域双重突破:上起先秦、下至当代,纵向贯穿三千余年;覆盖河北 14 地市,横向网罗各地文化特质。杭中华指出:这部由河北省诗词协会牵头,全省诗词界同仁历时三年共同编纂的十二卷皇皇巨著,像一座横跨千年的桥梁,让我们得以沿着诗歌的脉络,重走燕赵大地的文化长河。其编纂本身,便是一次文化自觉的创造性实践,为燕赵诗歌史补上了关键拼图。

(二)时空经纬,三千年韵流燕赵;地域星罗,十四州诗汇典章。 这部诗典的突破,首先体现在时空维度的完整性上。纵向梳理,它清晰呈现燕赵诗歌从《诗经》传脉到建安风骨,从盛唐边塞诗派到元曲杂剧,再到现当代革命诗歌的发展脉络;横向铺展,它将邯郸成语典故的底蕴、保定元曲的市井气、承德皇家文化的雄浑、唐山工业文明的铿锵等地域特色尽收其中。这种时空经纬法的编纂结构,让燕赵文化 慷慨悲歌”“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歌中形成跨时空共鸣,构建起立体的文化坐标系。

(三) 三脉溯源,诗经薪火传千古;群英铸魂,风骨精神励万代。更具突破性的是其通代编纂构建的文化谱系。通过主题归类与地域聚合,诗典清晰呈现燕赵文化三大精神命脉 ——“毛氏诗经精神命脉、慷慨悲歌精神命脉、建安风骨精神命脉。即:以河间毛亨、毛苌传承的 毛氏《诗经》精神命脉,奠定温柔敦厚的教化传统;以荆轲《易水歌》开创的 慷慨悲歌精神命脉,成为家国情怀的永恒底色;建安文学在邺城形成的建安风骨精神命脉,铸就刚健雄浑的艺术品格。正如郭羊成指出一部毛氏《诗经》植厚土,一曲悲壮《易水》谱基调,一代建安文学立风骨,这三者共同孕育了燕赵诗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标识。这三大命脉如河流奔涌交汇,最终汇成《燕赵诗典》的壮阔波澜,让燕赵诗歌精神的源流一目了然。

二、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从历史纵深到精神认同

基因解码,地域文脉藏真意;精神传承,华夏文明显本源。《燕赵诗典》的价值,不止于文献整理,更在于对燕赵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现代转化。编纂者从毛氏《诗经》慷慨悲歌建安风骨三大命脉提炼的精神内涵,实则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燕赵大地的具体呈现。它让当代人清晰看到:地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鲜活分支,燕赵诗歌的精神特质,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地域的生动投射,为理解 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提供了绝佳范本。

(一)毛诗传薪,经世致用开先路;诗教立本,温柔敦厚化民风。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其流传与阐释在燕赵有特殊意义。河间毛亨、毛苌以生命守护《诗经》,开创毛诗学,更通过《毛诗序》确立 诗言志”“美刺讽喻的诗学传统。这种将诗歌与社会教化、政治讽谏结合的理念,在燕赵诗歌中绵延不绝:汉代董仲舒的策对文、唐代高适的边塞诗、宋代苏轼在定州的民生诗篇,乃至当代诗人对雄安建设的吟唱,都延续着 经世致用的精神。诗典对这一传统的梳理,既还原了 毛诗学派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更解码了燕赵诗歌的现实关怀密码。

(二)易水悲歌,侠骨丹心昭日月;燕赵豪情,赤胆忠魂壮山河。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最鲜明的标识,在诗典中得到全方位展现。从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绝,到三国赵云 一身是胆的豪迈;从唐代卢照邻 得成比目何辞死的炽烈,到近代狼牙山五壮士 宁为玉碎的壮烈,这种精神虽形式各异,却始终以 重然诺、轻生死为内核。尤为珍贵的是,诗典收录大量革命时期诗作: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的楹联、田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的呐喊,将传统侠气转化为革命英雄主义,让这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三)建安风骨,刚健沉雄垂典范;邺下风流,才情气节耀千秋。 建安文学确立的风骨传统,在诗典中体现为艺术精神的传承。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体所展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以刚健雄浑、慷慨悲凉为特点,具有风骨遒劲、情感真挚、关注现实等特点。如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表达了曹操虽年事渐高,但依然怀抱雄心壮志、意欲有所作为的豪情壮志。这句诗充分体现了曹操刚健雄浑的个性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成为建安文学 风骨传统的代表。又如曹丕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了文学作品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能够流传后世的永恒价值。这不仅体现了曹丕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建安时期文学自觉的特点。再如曹植 “捐躯赴国难的豪情,充分展现了曹植诗作中那种刚健有力、充满爱国情怀的风格,也是建安文学 风骨传统的生动体现。这种将个人情志与时代命运结合的态度,影响深远。诗典让 风骨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成为当代创作的精神标尺。

三、活态传承的当代启示:守正创新与文化自信

活态传承,守正创新弘国粹;当代启示,行稳致远续文脉。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挑战下,《燕赵诗典》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成功范例。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权威文本,更蕴含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实践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这部诗典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文化传承规律的探索:既要扎根传统土壤,又要回应时代需求,让古老文脉在当代焕发活力。

(一)守正凝魂,辨章学术以存真脉;创新聚力,融古通今而启新程

首先,守正创新是诗典给予的首要启示首先是守正,其次才能创新守正体现为对文化根脉的坚守编纂者秉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态度梳理传统,确保文献真实且系统,紧扣 燕赵风骨内核,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创新则体现在编纂理念与呈现方式上:突破编年体例,采用 地域 + 主题的编排方式;纳入现当代作品,打破古今隔阂;结合新媒体技术,通过扫码听读扩大传播范围。这种 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让诗典既葆有文化的厚重感,又具备时代的亲和力。 

其次,诗典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燕赵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生动展现。每一首诗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燕赵大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精神气质。通过对诗典中诗歌的品鉴,我们能感受到燕赵儿女的豪情壮志、细腻情思,领略到这片土地的雄浑壮阔与钟灵毓秀。诗典中的诗句,或慷慨激昂,如金戈铁马之声,彰显着燕赵的侠义风骨;或婉约细腻,似潺潺溪流之音,诉说着燕赵的柔情蜜意。

再次,在传承弘扬方面,诗典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燕赵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可以借助诗典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燕赵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可以将诗典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燕赵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举措,让诗典成为推动燕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引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谱写燕赵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二)精雕细琢,千日耕耘成巨著;精益求精,次校雠铸华章

第一,行稳致远所带来的启示,充分体现在编纂过程的严谨态度与坚定定力上。在两年半的时间里,编委会召开了数十次研讨会,历经四轮精心修改、三审三校。从作品筛选到细致的校勘注释,每一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学术精神,恰恰是当下文化建设所迫切需要的。正如郭羊成所说:知其,才能创其诗典的编纂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唯有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文化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第二,摒弃外界的干扰,认准的路坚持走到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文化领域也充斥着各种浮躁与功利的气息。许多人急于求成,渴望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声誉和利益,从而忽视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基。而诗典的编纂者们,宛如在喧嚣世界中坚守的孤独行者,他们摒弃了外界的干扰与诱惑,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细作。

第三,编纂者深知,文化的传承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无数人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付出、悉心呵护。每一首诗的筛选,都是对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度探寻;每一处校勘注释,都是对古人智慧的一次精准解读。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使得这部诗典成为了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文化自信,西柏坡精神昭后世;诗坛担当,燕赵篇风骨励来人

一是,燕赵诗典》的出版,充分彰显了河北作为文化大省的自信与担当。杭中华指出:《燕赵诗典》的出版,既是河北诗词界的一件盛事,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搭建起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从承载着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深厚意义的西柏坡精神,到如今《燕赵诗典》所展现出的文化自觉,燕赵大地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近万首诗词既是河北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文明的鲜活切片。它不仅填补了河北通代诗词总集的空白,更搭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让当代人能够通过诗歌与先贤产生共鸣,在历史的回响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在建设美丽河北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燕赵诗典》的问世更具特殊意义。它所承载的 慷慨悲歌的家国情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意识,正是新时代河北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燕赵儿女从《燕赵诗典》中领略到荆轲的无畏勇气、曹操的豪迈豪情、李大钊的使命担当,必将激发起建设美丽河北的壮志豪情,而这也正是文化传承最具珍贵价值的现实体现。

三是,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河北诗词必将走向世界舞台。河北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文化创新的浪潮必将不断涌起。《燕赵诗典》将成为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为文艺创作者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作家们会从诗词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更多反映河北人民生活、展现河北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艺术家们会以诗词为素材,创作出生动鲜活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让河北的文化艺术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四、诗典坐标的文化价值:从地域标识到文明缩影

(一)坐标定位,一部诗典凝厚重;价值永恒,千秋文脉见精神。 站在三千年历史节点回望,《燕赵诗典》的编纂出版,是对燕赵文化精神的重新发现与确认。它以诗歌为媒介,串联起从《诗经》到新时代的文化记忆,集中展现燕赵大地的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与精神高度。这部典籍的价值,不仅在于文献的完整性,更在于它诠释了中国文化 多元一体的特征:燕赵诗歌作为中华诗词的分支,既保持地域特色,又始终与中华文明主流同频共振。

(二)经验昭世,地域精萃添华彩;智慧启人,传统创新续荣光。从更广阔视角看,燕赵诗典的成功编纂提供了河北经验:挖掘地域文化独特价值,能为中华文化整体发展注入新活力;将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结合,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 活态传承。这种经验具有普遍意义 ——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唯有深入挖掘、创新转化,才能让中华文明的百花园更加绚烂。

(三)回响千秋,易水风寒惊日月;放歌万里,雄关诗兴壮山河。翻开这部凝聚心血的诗典,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豪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交织回响,仿佛能听见燕赵大地三千年的精神脉动。这回响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未来的序章,召唤当代燕赵儿女赓续文脉,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谱写属于新时代的 燕赵诗篇

(四)丰碑永峙,燕赵文化辉史册;宝典长传,华夏文明耀宇寰。 《燕赵诗典》的意义,远不止于一部诗词总集。它是一座精神丰碑,镌刻着燕赵儿女的风骨与情怀;是一个文化地标,标识着地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坐标;是一面历史明镜,映照过去,更启迪未来。它的出版,注定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燕赵文化献给中华文明的珍贵礼物,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永续荣光。

2025年7月15日

 

        陈奎昌,男,邯郸市丛台区人,1963年5月出生,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邯郸市发改委副主任、重点项目办主任、一级调研员。本人是《燕赵诗词》微刊的忠实读者,对《燕赵诗典》的编纂和发行十分关注。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92号世纪公馆712

邮编:100007邮箱:hbscwlb@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