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关于我县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以来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23/9/19 15:57:17    阅读:1771

分享到

关于我县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以来工作情况的

 

省诗词学会:

2014年1月9日,中华诗词学会发出通知,授予我县“中华诗词之乡”称号,授予县国土资源局、县实验小学“中华诗教先进单位”称号,这是对浠水县诗词工作的充分肯定。10年来,浠水县诗词学会在省市诗词学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领导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积极巩固发展创建成果,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繁荣中华诗词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努力,取得了新的成绩。近日,我们根据中华诗词学会《关于开展中华诗词之乡、中华诗教先进(示范)单位“回头看”活动的通知》(中诗字[2023]28号)和黄冈市诗词学会、东坡赤壁诗社《关于落实中华诗词学会中诗字[2023]28号文件的通知》(黄诗字[2023]14号)精神,对照中华诗词学会制订的《中华诗词之乡评定表》中的细则,对我县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以来的工作进行了自我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全长效机制,发展创建成果

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以后,浠水县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发展创建成果,使全县诗词工作出现新局面。

(一)领导重视,诗乡建设获得新进展。作为一个以退休人员为主体,以促进中华诗词事业发展为己任的松散性社团组织,只有依靠长效机制,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为此,县诗词学会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诗词工作正常开展。一是主动汇报工作,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及时地向业务主管单位——县文联汇报诗词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过他们争取县委、县政府领导对诗词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如在2018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原县委书记黄强胤就在讲话中提到:“深入挖掘浠水耕读文化,依托‘中华诗词之乡’品牌,高标准打造‘南国诗都’,凸显浠水文化旅游新优势”,从而引起与会人员对“中华诗词之乡”品牌的关注。县诗词学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议,邀请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和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县文联等单位领导出席、讲话,提高诗词工作在全县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二是努力克服困难,改善学会办公条件。2019年,经过多方努力,县老年活动中心在办公大楼中挤出两间房子,提供给县诗词学会人员办公,使县诗词学会办公室由原来的一间约2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两间40多平方米。同时,办公室还安装了空调机,增添了电脑、资料柜、桌椅等办公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办公条件。三是落实办公经费,保证工作正常运转。2018年起,县政府将县诗词学会的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年终通过县委宣传部转拨到位,改变了原来年终临时“讨经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诗词学会经费紧张的状况。

(二)提升品牌,内部管理出现新变化。县诗词学会虽然是一个松散型的社团组织,但同样需要加强规范管理。为此,我们通过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了学会内部管理措施。一是修改完善学会章程。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原有章程作了多处修改、补充和完善,对相关事宜作出了更加清晰具体的规定。二是制订财务管理制度。根据民政部有关社会组织财务管理规定,结合学会实际情况,出台了《浠水县诗词学会财务管理规定》,坚持依规办事,自觉接受监督。三是明确工作人员分工。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原则,对学会工作人员的分工,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予以明确,压实了工作责任。四是规范诗词组织名称。为了上下对口和加强对外联系,根据省诗词学会的提议,并报经县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将浠水县清泉诗社更名为浠水县诗词学会,对内继续保留浠水县清泉诗社的名称,实行两个名称、一个机构。五是做好学会日常工作。每周一、周四上午,工作人员均到县诗词学会上班,交流信息,收发材料,接待到访诗友,搭建好学会对外沟通的桥梁。六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按照社团管理的新要求,成立功能性党支部,加强党对办会办刊工作的领导,及时组织学会工作人员学习上级有关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

(三)上下联动,“六进”工作取得新成绩。我们始终把开展诗词“六进”活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诗词薪火,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每年都与“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举办一至两次诗词创作座谈会,交流创作素材,畅谈创作体会,还共同组织了两次“国土杯”全县诗联书法摄影大赛。在“湖北省生态村”——浠水经济开发区芦河村建立诗词创作研讨基地,定期赴村开展诗词创作采风活动,以诗词展现该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同时,县诗词学会还联合乡镇诗联分会,共同推进诗词“六进”工作。如同蔡河镇诗联分会共同举办“秀美蔡河镇,情满窑上咀”诗词联赋大赛,并将大赛中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与洗马镇诗联分会在七里冲村、洗马畈村共同举办“描绘七冲新村美景,谱写蕲阳古镇新篇”和“走进革命老区,追寻红色记忆”诗词创作采风活动,运用中华诗词反映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初心使命。与绿杨乡诗联分会在丁山村、乱石河村共同举办以“顺其自然,爱满丁山”和“月牙情,红叶颂”为主题的诗词创作采风活动,将诗友创作的诗词作品变成一幅幅书法作品,留存于村部。与白莲镇诗联分会在连二塘村共同举办“诗咏白莲河,书写连二塘”诗词书法展,展出诗词书法作品80余幅。向绿杨乡读书小学和洗马中学赠送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诗人咏浠水》、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清泉诗词选粹》和近5年以来的《清泉诗词》,共计300余册。

(四)主动作为,服务发展展现新担当。组织引导全县广大诗词爱好者投身于建设新浠水,共圆中国梦的实践中,用大雅正声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古韵新篇展现农村新气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是深入基层采风,展示时代新貌。每年都组织会员到乡镇村庄、工业新区、机关学校、旅游景区参观采风,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了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努力挖掘诗词创作的原始素材。采风结束后,又组织诗友形诸笔墨,写诗填词,并将其作品刊登在《清泉诗词》上的《盛世欢歌》《秀美浠水》《山川逸韵》《感事咏物》等栏目或向全国各地的诗词刊物推荐。二是结合重要事件,开辟诗词专栏。根据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事要事,在《清泉诗词》上开辟专栏,回顾历史,反映现实,展望未来。2015年,县诗词学会与县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了《铁血春秋——浠水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辑》一书,收录了近百位作者的300余首作品,并在当年第二期的《清泉诗词》上刊发作品45首,回顾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先烈。2016年农历大年初三,县公安局特勤队警官吴俊在制止一起暴力事件中英勇负伤,省委政法委负责人受省委分管领导委托,前往医院看望慰问。我们在当年第一期的《清泉诗词》上特辟《英雄赞歌》栏目,刊发诗词作品30余首,赞颂吴俊英雄事迹。2016年7月初,浠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在第二期《清泉诗词》上开辟《抗洪壮歌》专栏,刊发19位作者的33首作品,歌颂抗洪壮士舍己忘我、齐心协力抗击洪灾的先进事迹。2017年,在《清泉诗词》第二期上开辟《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两个专栏,共计刊发诗词作品50余首,讴歌盛世,赞美时代;追述历史,颂扬英雄。2018年,在第二期《清泉诗词》上开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集中刊发41位作者的诗词作品,反映改革开放的辉煌业绩,凝聚再创新辉煌,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2019年,根据省诗词学会《“诗咏长江”项目实施方案》精神,在第一期《清泉诗词》上特辟《诗咏长江》专栏,刊发15位作者的25首作品,描绘万里长江的壮美风光,反映沿江人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同年第二期《清泉诗词》上开辟《壮阔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专栏,刊发20位作者的诗词作品,反映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现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10月,为了纪念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在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编辑了《闻一多颂——浠水县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诗词作品集》。该书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闻一多旧体诗19首,特邀作品40首、应征作品445首,获得县内外诗词界的好评。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荆楚大地;入汛以后,浠水境内山洪暴发,江水猛涨。是年,还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此,我们在《清泉诗词》上开辟《战疫啸吟》《抗洪壮歌》《脱贫新篇》三个专栏,集中编发一批反映战疫除病、抗洪防汛、脱贫攻坚的诗词作品,描写那一场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赞扬那一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英雄壮举。2021年,在第一期《清泉诗词》上开辟《百年奋斗路,启航新征程》专栏,刊发66位作者的70首诗词作品,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2022年,分别在两期《清泉诗词》上开辟《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和《庆祝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专栏,共刊发95首诗词作品,展示神州大地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反映中国人民改革创新的豪迈气概,憧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三是配合景区建设,植入诗词文化。应县文旅局之邀,组织诗友到国家4A级景区——三角山旅游度假区参观采风,为新建景区景点命名、题诗,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参与县委宣传部组织的给浠水滨河公园景区命名暨诗联创作活动,就公园中的景点建设建言献策,为公园中的景区景点写诗撰联。在白莲镇大岭沟村举办“为景区赋诗写词,给亭廊撰联命名”活动,并邀请县内外文化名人到村参观采风,给村内旅游景点命名撰联、题字刻石。

二、打造诗意环境,开展诗词活动

浠水县在巩固发展“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成果的过程中,积极打造诗意弥漫、古韵流溢的文化环境,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是公共场所有亮点。如闻一多纪念馆广场前的“羲之墨沼”四周围栏石块上,镌刻着刘禹锡、王禹偁、苏东坡、魏了翁等唐宋名家和浠水历代鸿儒的诗词名篇。纪念馆中建有一个全长120米的碑廊,上面刻有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赵朴初、欧阳中石、沈鹏、王学仲、费孝通、冰心等名流大家的亲笔题词或撰文。二是“六进”单位有看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机关文化建设与弘扬诗词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诗意环境。以经典诗词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壁挂,悬贴在会议室、办公室和办公楼走道墙上;院内水池周围镌刻着唐诗宋词的石块,古色古香,琳琅别致;局机关办公大厅的显示屏幕,经常滚动播放历代诗人吟咏浠水山川的名篇佳作,使机关工作人员时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绿杨乡读书小学在加强中华诗词教育过程中,积极创设诗意浓郁的校园环境,给建筑物、人行道、活动场所命名富有诗情画意的雅号,在学校围墙、教学楼、学生食堂、道路旁绘制图文并茂的诗词板块。三是标志设施有特点。如浠水月湖公园红烛广场上红烛精神纪念碑,两片高大的碑墙上刻着闻一多先生的名诗《红烛》。碑正中一支燃烧的红烛,象征着闻一多先生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永放光彩。仰望红烛,诵读名诗,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四是诗词融入有重点。在将诗词资源融入文化旅游服务之中时,浠水县注意突出重点,着力增添旅游景区的诗词文化元素。如在浠水滨河公园一岸书香景区中的玉台山景点,建有一面石材浮雕金色诗墙,上面绘制了苏东坡畅游浠水,梦醉春晓的情景,并镌刻着苏东坡的名词《西江月·绿杨桥》。游人至此,往往驻足观赏,品味再三。同时,县里还组织县诗词学会等单位,编辑出版了《历代名家咏浠水》《当代诗人咏浠水》《三角山景区诗词楹联作品集》《龙凤山诗文集》《天求禅韵》《千年古刹清泉寺》《三祖天然禅寺》等,赞美浠川胜景,给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动能。

在加强诗意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坚持开展诗词活动,努力增强诗词工作活力。一是参与大型赛事举办活动。2018年5月,由中华诗院、湖北三角山昊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浠水威尼斯得月大酒店、北京前沿新理念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闻一多杯”全国原创诗歌大会在浠水召开。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市委宣传部、黄冈日报社、市文联负责人出席颁奖典礼暨诗歌朗诵会开幕式。中华诗院院长李远山、解放军报社原副社长刘世民等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县诗词学会多位诗友获奖。二是举办诗词吟诵表演活动。2015年6月,在县老年大学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词吟诵会”;2019年9月,在县老年大学礼堂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欢庆重阳节文艺演出”活动,多位诗友吟诵或表演了自己创作的诗词节目。这些作品,再现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歌颂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抒发了图强圆梦的爱国情怀。三是开展诗词创作鉴赏活动。2016年12月10日和24日,在县老年大学教学楼301教室先后举办了熊振英、陈焱朋诗词创作鉴赏会,组织诗友就两位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的诗词作者的创作经历、作品质量、艺术风格等进行深入探讨、认真点评,使听众获益匪浅。四是组织诗词创作征稿活动。每年都组织全县诗友参加全国各地诗词大赛征稿活动,借以展示浠水诗词创作的最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全县有5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诗词大赛中获奖,80余人的1500多首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或由各类出版社收入诗词专集。《湖北诗词》上的《鄂渚撷英》栏目先后两次特辟“浠水流觞”专页,共计刊发浠水诗友诗词作品106首。《东坡赤壁诗词》先后推介了7位浠水籍“新田园诗人”,在荆楚诗坛获得良好反响。

三、抓好诗词普及,提高诗词效果

10年来,我们把撒播诗词种子,普及诗词文化作为诗词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开展诗词文化普及活动。派人赴丁司垱镇楼口中学、闻一多中学、洗马镇羊角小学、洗马中学、绿杨乡读书小学讲授诗词基础知识,鼓励学生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用诗和在语文写作中写诗。县实验小学通过课堂教学、诗词配画、朗诵表演,诗文集锦等形式,引导学生以诗词为伴,与经典同行,及早了解诗词文化知识,为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二是举办诗词知识培训活动。我们每年都在县老年大学开办两期诗词知识培训班,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人员授课,向全县诗词爱好者讲授中华诗词基本知识,辅导他们创作诗词。三是努力提高诗词刊物质量。1987年11月,县诗词学会创办了有内部刊号的《清泉诗词》。至今,《清泉诗词》已出版发行47期,累计刊发诗词作品4万余首、诗词评论文章150余篇,投稿作者遍布全国各地。近年来,我们还从改进刊物版式、改善页面布局、重塑封面图案、优化栏目设置、严格审核稿件等5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使《清泉诗词》逐步成为承接唐风宋韵,彰显时代精神,体现浠水特色的文化名片。四是着力办好诗词学会微刊。为了适应文字数码化、阅读网络化的需要,我们申办了县诗词学会微刊公众号,开设了微信群,组织引导诗友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诗词作品,交流创作体会,开展互相学习,促进共同提高,催生出一批诗坛新人和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县诗词学会已制作微刊70多期,刊发诗词作品2500余首。同时,县文联主办的《浠川文艺》公众号、县作协主办的《红烛文学》公众号也不定期地推出“诗词专栏”,集中刊发诗友的旧体诗词作品。五是积极发展基层诗词组织。全县13个乡镇和部分机关、学校成立了诗词组织,不少基层诗词组织有办公场所、骨干队伍、经费来源、诗词活动、刊物园地。如团陂镇诗联分会各项工作风生水起,还办有纸刊《团陂艺苑》和《团陂艺苑》微刊,并加强与罗田、团风、黄州等周边县区诗词组织的联系,不定期地联合开展诗词活动。六是不断提升诗词工作效果。县实验小学把中华诗词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常规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广播营造诗文教育的艺术氛围:早间《经典诗文欣赏》栏目中的名家诵读,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大课间《三字经》《弟子规》的低吟浅唱,使学生接受到礼仪熏陶;午间伴着轻音乐的“习字一刻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书法的独有神韵和无穷魅力。在学校网站上开辟诗歌栏目,在校报《红叶》上设立《校园新苗》专栏,定期刊登学生的诗文作品;在校园文化墙上开辟诗书画专版,不时张贴学生的作品。县诗词学会也在《清泉诗词》上开辟《小荷尖尖》专栏,为孩子们提供诗歌习作发表的园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设有诗词文化室,经常组织职工交流诗词创作体会,互相修改诗词作品。《清泉诗词》也特辟《国土吟情》专栏,定期刊登该局诗友的作品。2017年,县诗词学会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编辑了《国土深情——浠水县国土资源局文明单位创建诗词作品专辑》。现在,全县自觉自愿参加各种诗词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多,其中加入县诗词学会等微信群的就有250余人。诗人队伍不断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8人、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47人、黄冈市诗词学会会员65人,登记造册的县诗词学会会员235人。

10年来,浠水县虽然在巩固发展“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成果,弘扬中华诗词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中诗字[2023]28号文件中的要求,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在全县公共活动场所中,缺乏凸显“中华诗词之乡”特色的标志物,旅游 景区诗词文化设施也不够完善,诗词“六进”工作有待加强。二是乡镇基层诗词组织不够健全,县诗词学会经费十分紧张,直接影响了诗词创作、采风、研讨、吟唱等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在诗词创作中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能够在省内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较少,具有较高诗词创作水平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不多。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巩固发展“中华诗词之乡”创建成果,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诗词爱好者,我们有责任将“中华诗词之乡”这块浠水县的国字号文化品牌擦亮,决不能让其蒙尘、褪色,更不能轻易丢失。为此,我们将共同努力,积极改进不足。一是通过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在完善浠水河生态综合整治建设工程时,配套建设诸如诗碑、诗墙、诗廊等体现“中华诗词之乡”特色的标志物;在实施月湖公园等景区后续工程建设时,加强诗词文化设施建设;在城区和乡村,分别选择一、二个新建小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诗词文化元素,让居民在休闲娱乐时,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二是积极向县委宣传部、县文联领导反映县诗词学会面临的困难,争取县委、县政府向县诗词学会增拨一定数额的经费。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培养诗词创作拔尖人才,壮大诗词创作骨干队伍,引领全县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兴旺。

 

 

         

         

2023年8月20日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1号省诗词学会

邮编:100007邮箱:mhrtysc@166.com联系电话:027-68880734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