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三秦女子诗社
长安诗人
歌行之窗
新诗短章
理论评论
辞赋园地
曲苑拾萃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胡玉萍:一纸深情,满卷怀念——读王小凤老师散文集《我们》有感

发布时间: 2025/10/27 10:56:20    阅读:21

分享到

  与王小凤老师相识,已六年有余。犹记那年春日,我携蒹葭诗社几位诗友赴西安,参加三秦女子诗社“春的律动”诗会。清音缭绕间,初识王老师——她举止从容典雅,眉目慈和,谈吐间尽显大气与温厚。她握着我们的手,亲切道:“旬邑文化底蕴深,果然是才女辈出。你们几位,正是旬邑诗坛未来的希望。”一句鼓励,如春风入怀,让我暗下决心,定要将蒹葭诗社这面旗帜高扬,将诗词文脉传承下去。后来数次相见,是她亲临旬邑为“诗词之乡”揭牌,亦在多次雅集上聆听她的发言。每一次,言语皆发自肺腑,既有对诗词的赤忱热爱,亦有对诗友的细致关怀。那份真诚与深情,令我久久难忘。昨日,欣喜收到王老师寄来的两本书:散文集《我们》与诗集《南山有月》。我迫不及待翻开散文集,首篇代序《你是人间四月天——寄给长安的一封信》,一读便再难释卷。开篇一句“长安,你好,分别三年了,真想你啊”,仅此一言,已令我眼眶发热。王老师笔端流淌的,是对丈夫绵长而深切的思念,字字句句,皆是从心底涌出的真情。细腻笔墨铺陈无尽思绪,读来感人至深。透过这封寄往天国的信,我仿佛走进王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她曾经的幸福与如今的痛。曾活跃于陕西诗坛的她在近年承受着如此沉重的失去。这封跨越生死的信,满载对丈夫籍长安的怀念,深情如四月之风,轻柔却有力,在我心中漾开层层波澜。 王老师的怀念,具象于生活细节之中。她记得丈夫爱读书,能对《红楼梦》《史记》等如数家珍;记得他手巧,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自制电视机;记得他痴迷摄影,在狭小厨房里自制曝光机,与她一同在黑布蒙住的“暗房”中忙碌。更难忘丈夫引导她创作诗词,后来她投身省诗词学会工作,家务全由丈夫承担,使她得以在诗词之路上从容前行,留下千首作品,结集为《小凤清吟》。丈夫爱下厨,总爱劝饭,幽默话语间满是对妻子的疼惜。这些被时光打磨的细节,是爱的印记,也让长安的形象在文字中鲜活如生。真正的怀念,原是把对方的一言一笑、一嗜一好都珍藏于心,在余生反复回味。
  
  令小凤老师欣慰的是,2024年女儿琳琳与女婿克宇助她实现了出书心愿。《我们》一书,既有她的诗作《小凤清吟》,也有丈夫的幽默语录《长安趣话》,还有二人游记《我们的足迹》。这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他们爱情与精神的结晶,是她以另一种方式与长安“相伴”。她把思念注入文字,让爱以作品的形式获得永恒,这份超越生死的精神联结,尤为动人。这份怀念,亦是一场跨越生死的共鸣。长安生前鼓励她出诗集,她起初未动意,后因感念丈夫恩师回忆与其创作引导,终于在2024年如愿成书。怀念之中,更有爱的双向奔赴。丈夫在世时,分担家务、支持创作;离世后,女儿女婿、两家亲友依旧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如文中所言,朋友们“像你一样的懂我,分担烦恼,分享快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丈夫的爱与人格,不仅滋养了她,也温暖了身边人,而这份温暖,又成为她怀念时的底色。
  
  续读正文,《小凤清吟·家》中满是妻子对丈夫的追忆。“樱桃红了白鹿原”的相思,“房前花俏、盆中鱼跳”的日常,厨房翻炒的烟火气,皆成心底不灭的印记。先生的笑语与厨事,在诗曲中鲜活如昨。每篇皆是爱的注脚,把寻常日子过成了诗,如今读来,温暖中带着怅然,那是岁月带不走的情深。《长安趣话》中,丈夫的幽默跃然纸上。他爱说爱笑,在办公室教声乐把诀窍说得风趣盎然;打牌时输赢皆要“通报战况”;连做蒜苔炒肉也能与妻子“拌”出乐趣。他是雅俗共赏的乐天派,把生活点滴酿成幽默的酒,每一段都透着灵动与暖意。 即便病重,他依旧笑对人生。从“再娶个媳妇可以”的调侃,到“只装四个门牙金牙”的诙谐,化疗后仍拉着长音俏皮通话。面对昂贵补品,笑称“不胜一碗兰州拉面”;对新衣的调侃,更见其豁达。他以乐观将艰难岁月酿成喜剧,这是对生活最温柔的反抗,也让读者感受到穿透苦难的温暖。
  
  《我们的足迹》记录着夫妻深情与故土眷恋。从日本、新疆到埃及、重庆,每次远行都是相濡以沫的见证;回乡祭祖,与山西亲人欢聚,流淌着乡土温情。如今丈夫已逝,但共同走过的路、共享的时光化作绵长思念。血脉之路仍在延伸,爱与牵挂随时间愈发醇厚。 《小凤清吟·别后》满载妻子与朋友们对长安的怀念。她以诗词寄情,“拾枚黄叶共题诗”蕴藏深深思念;友人们的留言也满是不舍与敬意。长安虽逝,却活在每个爱他的人心中。妻子的怀念细腻如涓涓细流,朋友的怀念真诚而庄重。这份情谊跨越生死,将他的音容笑貌永恒定格。
  
  后记中,能深切体会王老师对丈夫的依恋与不舍。她将多年日记与文字汇集成册,不仅为记录生活,更是倾注心血的情感寄托。整理书稿的过程,满是对丈夫最后的温存,是相濡以沫的见证。在亲友支持下,她坚持完成这份记录,让爱与记忆在文字中永恒,读来令人动容。合卷沉思,王小凤老师的怀念让我们懂得:真爱从不因生死而消逝,它化作生活细节、创作源泉与精神支撑,在时光中沉淀为最动人的风景。这封寄往天国的信,既是她个人的深情独白,亦是一曲对世间真挚情感的颂歌,让每位读者从中读到爱、怀念与生命延续的深刻含义。
  
  目前王老师虽已从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但诗心依旧炽热。她牵头成立诗词楹联工委、朗诵工委等组织,依然为后学者站台助力,永不落幕。她与几位老师一道,持续发光发热,耕耘不辍。愿王老师今后的生活始终浸润诗意,幸福绵长,岁月生香。
  
  作者简介胡玉萍(网名玉雪),女,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咸阳市女子诗社副社长、旬邑蒹葭诗社社长、旬邑县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著有《玉影流年》《且听风吟》、合集《蒹葭诗集》《豳颂》。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朱雀大街316号省级机关干休所

邮编:100007邮箱:shanxishici@126.com联系电话:029-85246933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