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安徽省诗词协会:“诗韵传情、爱心筑梦”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公益助学活动在合肥举行

发布时间: 2025/6/1 22:10:00    阅读:255

分享到

5月27日下午,由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主办、安徽省诗词协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承办的“诗韵传情,爱心筑梦”公益助学活动在安徽省合肥市烔炀镇中心小学举办。活动旨在通过诗词文化的传播和爱心捐助,为乡村儿童送去关怀与温暖,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与教育。

文化名家汇聚,传递诗教温暖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主任包岩率队出席活动,并与多省女工委主任、女诗人代表参加了捐助仪式。出席的诗人代表有: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副主任、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女工委主任张梅琴;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副主任、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女工委主任张丽荣;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副主任、湖北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主任彭凤霞;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吴兰卿;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副主任、安徽省诗协副会长、女工委主任董万英;山西杏花诗社常务副社长张柳;安徽省诗协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程萍。另外,安徽省诗协支部书记叶如强、安徽省诗协执行会长唐涛、安徽省诗协支部副书记左会斌、合肥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寅、合肥市慈善总会项目主任杨继景也出席了活动。

诗词浸润童心,公益助力未来

活动中,烔炀镇中心小学校长朱迎兵致欢迎辞,包岩、叶如强、陈寅分别作了热情洋溢,满含期冀的讲话。包岩会长讲道: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来到烔炀镇举办活动,要向合肥市慈善总会及安徽省诗协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搭起了爱心之间的桥梁,让善意能够精准地抵达最需要的地方;也要感谢烔炀镇中心小学的校长老师们日复一日尽心尽力的守护,是你们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爱与责任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坚定了传递温暖的决心。

包岩对小朋友们说:今天是很神奇的一天,中国有十四亿多人,而我们来自四面八方,代表着288位女诗人的心意,在十四亿人中找到了你们,与你们相遇,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你们是中国的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孩子,所以要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爱着你们,惦记你们,呵护你们,祝你们六一快乐,茁壮成长!

包岩为孩子们朗诵了三首儿童诗歌,并鼓励他们也可以写诗。希望借此给孩子们种下诗词的种子,打开诗词之窗,在感到孤独、委屈、快乐、忧伤的时候都能用诗把这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希望诗词能陪伴孩子们一生!

合肥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寅在讲话中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项文化公益活动既丰富了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温暖了儿童的内心,也为基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陈寅会长还说:有了诗词和爱心的加持,肯定会激发出孩子们心中爱他人的能力,传统文化也会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这种经历会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为他人带来帮助和温暖,从而培养出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通过这次活动,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接收正能量,进而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安徽省诗协支部书记叶如强在致辞中对孩子们说:诗心润童心,爱心慈善行。你们读诗,一定为诗情所感动。那是爱国情怀,是英雄慷慨,是人民歌吟。“自古英雄出少年”,读诗,还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通过知识,提高能力,自强不息,为美好生活,为家庭改善而努力奋斗。在社会中发出光和热,为建设现代化中国,为中华之崛起,之复兴,之富强,做出贡献。炯炀是历史文化名镇,出过许多人物,李克农将军就是杰出代表。你们要追慕先贤,立志成才,树立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

对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组织开展的这次活动,叶如强感触很深。他说:活动充分展现了女工委女诗人诗心爱意,涓涓清流,不仅滋润炯炀孩子们的童心,亦开中华诗词学会慈善义举之先河,带动诗坛,影响深远。安徽诗协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为营造山青水秀的诗词生态,诗教育人,奉献美好情怀,创作优秀作品而努力。

此次公益助学活动如春风化雨,在诗坛激起热烈回响。省诗协众多诗友纷纷以笔为介,吟诗作赋,共谱爱心华章,累计收到诗词作品138首。一首首诗词如晶莹的浪花,汇聚成涌动的诗潮,或赞颂女诗人们的慈心善举,或礼赞传统文化与公益精神的交融共生,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乡村儿童的深情牵挂,洋溢着弘扬正能量的赤忱之心。这些作品既凝聚着诗人对公益事业的热忱关怀,亦彰显出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力量,宛如一颗颗饱含希望的种子,在诗词的沃土上生根发芽,不仅为本次活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文化注脚,更以诗教传情的独特方式,让爱心与诗韵相互激荡,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澎湃的文化动能,让文明薪火在传承与奉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程萍

编辑:吴戌

审核:董万英

签发:叶如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