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诗坛讯息 >> 详细信息
裴章传:古诗词中的安徽以及这些作品的当代价值及其建议

发布时间: 2024/5/23 23:18:55    阅读:1180

分享到

裴章传:古诗词中的安徽以及这些作品的当代价值及其建议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文化大染缸  古诗词光辉  当代价值  古诗词旅游线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美丽如画的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如星辰一般众多的历代文化名人以及皖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所构成的地理版块,成为在全国特色鲜明和极具代表性的省份。安徽地处我国中部,是夏、商、周文明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中华文明和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大批历代著名诗人都来过安徽,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作品。安徽还有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本土诗人,也在自己的这块热土上高歌短赋,遣兴抒怀。今天认真研读这些作品,仍然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和巨大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写安徽的古诗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安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传承属于安徽人自己的优秀的文化遗产。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故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道理就在这里。古人在安徽驻足盘桓,长啸低吟,借用诗词表达和描写身边的所见所闻,抒写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已的志向,展望社会的未来,因而才为今人留下了锦心绣口、意韵绵醇的佳句妙语。研读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是一种丰富现代人感知历史的方式,重拾一颗岁月风尘无法掩盖的诗心,从而下力气去挖掘、保护、利用好我省文化长河中的这块瑰丽的奇宝。
  一、关于写安徽古诗词的地域范围和数量
  安徽是在全国出名的古诗词大省。仅就本人的阅读统计(研读有限),在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写过安徽的古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至少有1220位以上的古代诗人来过安徽或曾经生活在安徽,用灵动的笔墨写过安徽。具有代表性的如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贺知章、杜牧、岑参、王昌龄、孟浩然、骆宾王、韩愈、刘禹锡、高适、刘长卿、李绅、张籍、李蟠、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刘太真、许棠、汪遵、顾况、卢纶、罗隐、韦应物、杜审言、杜荀鹤、范仲淹、晏殊、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杨万里、范成大、汤显祖、刘昚虚、钱起、戴叔伦、杨自源、祝允明、程致道、谢灵运等等。其中一些诗人在安徽多地留下了专写安徽的诗篇。从这些写安徽的古诗词分布情况来看,是真正的“满堂红”。我省所有县、市都有古诗词留存下来。从黄淮海大平原上的砀山,到安徽最南边的黄山各区域,虽然因战争和灾害损毁不少孤本,但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数量仍然巨大。
  总括全省情况相比较,在古诗词数量上皖南明显多于皖北。皖中江淮之间如合肥地区,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数量也十分可观。以写合肥所辖的巢湖古诗词为例,李白、罗隐、储良材、谭用之、司马光、屈大均、陈炳、王之道、钱逵、魏之璜、项安世、黎廷瑞、李鸿章等约300名诗人都写过歌颂巢湖风光的诗词。“巢湖自古诗人地”,从先秦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专写巢湖的古诗词突破800首。八百里巢湖八百诗,这些作品具有写实、简洁、抒怀、励志、篇幅短小而又内容丰富的特点。诗句体现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艺术美。正是“流光接天,静影沉碧,羁人当此神开,劳者对此而机息,恍乎置身于广寒世界也。”
  在安徽浩如烟海、珠玑万斛的古代诗歌词赋中,我们能从古时文人雅客的履迹墨痕中,寻觅到他们在苍古岁月里为安徽大地写下的部分遗珠,并且做一些必要的考析。让今天的人们从这些弥足珍贵的艺贝中研究、了解往昔的安徽,聆听古代文人雅客涌动的心音,感悟古时安徽的无穷魅力。然而古诗词在安徽的遗存到底有多少?至今没有人能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我曾向中科大、安徽大学、安师大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咨询过,期待他们能有一个相对准确的研究数据。但是,答案仍是一个问号。安徽一家报社曾经搞过一次“写安徽古诗词”征集活动,希望突破200首出一本诗集。结果,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收到推荐的古诗词作品达4000多首。查找各市县已出版的志书关于古诗词的记载,更是翻不到一处完整的记载。不久前到宣城地区调研,宣城市文化界的同志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仅历代诗人写宣城的古诗词已达23000多首。他们挑选了其中一部分优秀作品,出版了一套专写宣城的古诗词选集。
  安徽纵横跨千里,其中湖泊棋布,群山叠翠。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这山水仙境中竹杖芒鞋,登顶绝壁,或轻舟短棹,漫游碧波,或步履如飞,道而不径,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翰墨情缘。这是安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安徽古诗词创作的地域文化背景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奔流不息的淮河和长江从安徽大地上平行而过,把安徽分割成皖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版块。在这个各种地理现象并存的土地上,安徽传统文化源渊流长。早在原始社会,黄帝炼丹、大禹治水、包公断案的优美传说,便像黄山、九华山一样遗存下来,闻名全国全世界。到了魏晋时期,建安文学在安徽的兴起更是把安徽的文化摇篮点缀得五彩缤纷。从那时起,安徽的山山水水便成了文化的大染缸,也成了中国山水诗词重要的发祥地。数不清的各地文人墨客追随而来,接受安徽文化大染缸的浸泡,他们在这里行走,在这里客居,在这里创作。于是,大量的诗词作品就出现了。
  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例 。公元747年,李白由金陵进入安徽当涂,隐居横望山。他一踏上安徽这块土地就兴奋不已,马不停蹄地四处游历。不久,他来到大别山。满眼风景让他感叹:“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它山也!”安徽大别山的名字由此而来。李白在安徽期间无数次前往宣城寻访。因为他是宣城太守谢朓的铁杆粉丝。谢脁约他游宣城的敬亭山,这让他流连忘返,当即吟诵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爱酒,泾县的好友汪伦邀他去桃花潭,他赋诗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游遍了安徽大地,写下了200多首专写安徽的诗篇。而他一生尽管创作量很大,也才写下1010首诗。写安徽的诗歌占他创作总量四分之一左右。足见安徽这片热土对他的吸引。
  再以白居易为例。他祖籍是山西太原,到他祖父那一代迁居河南新郑。他少时跟父亲到过许多地方,但一来到安徽宿州,他就长期住了下来,一住就是22年,还留下了他与安徽姑娘湘灵的凄美的爱情故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短短20字诗,写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深刻道理,成为千古名诗。而这写的正是安徽宿州。白居易一生写下3800多首诗,仅写宿州符离集的就有50多首。包括写安徽其他地方的,数量更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古代一位安徽诗人的作品。他就是三国名流、杰出的军事家曹操。此诗是曹操北伐乌桓,途经碣石山时吟咏的诗句。他那名澡一时且又永垂后世的《短歌行》等更显文采非凡。“三国演义”已越千年,但赤壁、官渡战场上戎马倥偬、纵横捭阖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既是军事家又是诗人的曹操通过自己的文字,把血雨腥风、厮杀肉搏的硝烟彻底诗化了,让战争带上了几分浪漫的色彩。正所谓万马奔腾战犹酣,奋笔疾书美诗篇。
  “三曹”诗词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这是安徽本土诗人的代表。曹操成就一代霸业之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的权位之争,更是武中有文的君子风范。“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行太急?”曹植在生死关头应声吟出的这首“七步诗”,使得文帝曹丕深感惭愧,放弃了杀弟的计划。战争的生灵涂炭抹不去安徽人的儒雅之风。一度的经济羞涩也不能让诗魂有丝毫丢失。
  安徽的“桐城派”诗文创作始于方苞,中经刘大櫆,形成于姚鼐,将安徽的文学推向全国,推向辉煌。安徽这块土地不仅长庄稼,也催生文化的种子,从而影响到全国。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共353句,1765个字,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长诗之圣”。安徽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为一代又一代诗人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成就了他们,也铸造了他们特有的文学品质,激发诗人们无尽的才情和热爱安徽的豪情。
  安徽淮河流域广袤无垠,开阔平展,一副胸怀博大的气象。如同它的地势一样,皖北一带古诗词通常以大气、狂热、豪放见长。唐代杜甫是出了名的“伤春悲秋”诗人 。他与李白的豪放飘逸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沉郁顿挫的情绪。但他一踏上皖北大地,低沉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山青水秀的皖南风光,形成了人们以俭、勤、贞为特点地域性格。洒脱浪漫的李白一来到皖南,在激昂情怀之下,也开始变得沉稳起来。在他写安徽的200多首诗里面。更多地带有安徽地域特色,细腻而含蓄,仁爱和爱人。古诗词创作重要背景是地域文化。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地诗。
  三、安徽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思考
  历经秦汉唐宋,金元明清,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安徽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方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大量写安徽的古诗词流传至今,已经走向了世界,不仅成为了安徽省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也成了优秀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研读优秀的古诗词,于当下来说意义仍然重大。大自然可以解放我们的心灵,同样,好的古诗词可以使我们获得审美的超越感。虽然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优秀的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仍然需要诗和远方。
  这些年最常用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入选教材最多的古诗词。而在入选的唐代诗人中,数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的作品最多。而这几位诗人恰恰是写安徽诗词最多作者。在入选的教材中,写安徽的古诗词占有相当的份量,归纳入选教材的诗词主旨,基本上可分为:热爱大自然类;为民生疾苦鼓与乎类;亲友感情类等。由此可见,这些内容的古诗词仍然能体现当今需要倡导的精神。
  首先,古诗词具有一般史书所不具备的表达上的优点,那就是形象、直观、感性而具体,有时比史书更能反映出历史的本质,真实而深刻,让我们从他们的文字中看到了诗人精神的高尚与可贵。在今天我们提倡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就是要增强自己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弘扬爱祖国、爱自然,爱人民的精神。优秀的古诗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借鉴和养份,使历史的过往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安徽有着光辉灿烂的漫长历史,因而才产生了多如星辰的优秀古诗词。古诗词视角的平民化是十分普遍的。诗人们大多来源于民众,来源于基层,来源于当时现实生活,这与正史中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记载大不相同。他们能看到老百姓的真实状况,关心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用诗词反映了老百姓的疾苦,所以才会被民众口口相传。
  其次,学习研究这些古诗词,接受古诗词光辉的沐浴,可以启迪智慧,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优秀古诗词之所以流传百世,被许多人熟记熟背,原因之一是它们蕴含着许多朴素简单但又非常深刻的道理。这些诗词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白居易在宿州写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茅城驿》,真切歌颂了生命的坚韧不拔。李白的《梁园吟》、《丁都护歌》、《山中问答》,杜甫的《遣怀》和韩愈的《苦寒》和李贺的《梁台古愁》等,描写的是安徽当时的现实,揭示的是辨证哲学道理,倡导的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第三,增强艺术审美价值,陶冶情操。古诗词的学习和研究在当代人精神生活和艺术审美方面同样作用极大。优秀的古诗词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钻进去受益无穷。我在此文中所讲的古诗词指的是古体诗和近体诗。即当下所推广的格律诗。所谓格律诗即句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有一定的规律,变化使用起来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规则是唐代以后才成型的诗体,分为绝句和律诗。按每句字数又分为五言和七言。奥妙无穷,正如杜甫所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古诗词语言文字艺术的价值是无以伦比的。人们生活在当下,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物质的进步与精神的快乐不是同步的。我们需要回归自然,回归宁静、淡泊、简单、快乐和幸福。而优秀的古诗词可以使我们培养爱心,争取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至大至刚,在古人的字里行间感受春天的温暖,夏天的热烈,秋天的开朗,冬天的严谨,感受人间的美好。
  四、几点建议
  安徽这些年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挖掘和保护非遗项目。在名胜古迹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上,也花了不少精力。尤其在古树、古桥、古建筑、古村、古街、古镇的开发保护上,层层重视,不遗余力,取得了一些成效。原地重建、异地迁建、筹资新建等,搞得热火朝天,乐此不疲。许多县、区和乡镇条件不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在上马,甚至货款上马。于是一大批古村、古街诞生了。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行政主导,项目是建起来了,原住民赶走了,古村、古街却成了摆设,空在那里“等闲看。”现在已到了发挥我们优势的时候了。如何搞活这些项目,给安徽文旅事业提供新的视角,增添新的活力?围绕古人留给安徽人的古诗词动脑筋,做文章,或许会让人们眼睛为之一亮。为此,我建议:
  1,指定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家编撰一套《诗赋安徽》,或者就叫《安徽古诗词》,向全国发行。一是为了集中整理安徽省古诗词成果,为后人留下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二是借此书的出版,推荐安徽,宣传安徽,再现安徽历史文化新面貌,展示安徽厚重历史的新形象。
  2,选定古诗词量大质高的地区,在全省建立几个上档次的“古诗词文化园”,或“古诗词公园”。把古诗词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是古诗词的社会性普及手段,更是对安徽省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这还对全民素养的提高大有好处。
  3,动员各地力量,利用校园、企业、街道和党政机关,让古诗词上墙,上走廊,上街头宣传栏,让安徽的古诗词看得见,记得住。营造全社会学习、宣传古诗词的文化氛围。
  4,在皖北、皖中、皖南打造至少3条安徽古诗词精品旅游线,让安徽的古诗词具备文化遗产的现代特征。在线路规划中,重点把各地的古诗词与当地的书画创作、戏剧、民俗及群众文化项目结合起来。形成多元互动共享。尤其是与安徽的宣纸、宣笔、三雕、剪纸等非遗项目整体组合,推动安徽文旅事业重上新台阶。
  闻一多先生云:古诗词是中国“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努力学习和研究安徽的古诗词吧!它会让你遇见安徽最美的风景。

【作者简介】

裴章传,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省作协原副主席,省诗词协会顾问。省委讲师团高端专家,全省十佳阅读推广人。著有作品文学10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四魔现行记》《叶卡特琳娜女皇》《洪秀全》《李鸿章》《刘铭传》等800余万字,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余万字,诗歌150余首。文学作品在全国获奖30余次,《李鸿章》获安徽文学奖。电视剧《坝上街》在央视等多家卫视热播。


编辑:吴戌  审核:董万英  签发:叶如强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