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冬日去,万象始更新。寅虎疫情变,玉兔展新春。我们告别平凡而又难忘的2022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3年。过去的一年,新冠疫情在域内时有散发,防控形势严竣,对我们正常开展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换届后的第一年必须起好步,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年来,遵义市诗联为创建“中华诗词强市”目标的实现,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省诗联、市老干局的指导关心下,带领全市各级诗联组织以及广大诗友,团结一心搞创建,克服困难奔五强,抢抓机遇争验收,努力工作获成效。
一、加强政治学习,钻研业务知识
一年来,遵义市诗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弘扬中华诗联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诗联会员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把诗联工作当作事业来干,加强诗联理论学习,提升会员创作水平。
市诗联坚持开展思想政治建设,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决策水平、服务水平。在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结合工作实际,坚持以整顿工作作风、树立形象为重点,明确加强学习、改进作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学会召开临时党支部(扩大)会及会长办公(扩大)会,市学会机关全体人员到会,市老干局副局长吕小艺、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马蓉同志出席会议并作指导发言。党支部书记程兴念同志传达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领学了新华社发布的党的二十大公报;支部副书记王林领学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刘华英同志领学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随后,市学会为领导班子成员、理事、各学会、诗社负责人购买了《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绥阳、仁怀、正安、湄潭、汇川、道真、桐梓、余庆等学会以及夕阳红诗社、绥阳女子诗社、松月诗社等先后组织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格律严密、内涵丰富。学习钻研是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市诗联直属各诗社以及各地诗联组织为了提升诗联创作水平,经常组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勇于探索,与时俱进。遵义市老年大学以及正安县、绥阳县、仁怀市、赤水市、道真县、余庆县、湄潭县等地老年大学均开设有诗词班,这些班级坚持政治引领、理论武装、知识创新,写作探讨,学员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作品登上名刊,获得各种奖项。
为了尽快提高诗词曲联的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市学会还积极动员有一定基础的诗友自费参加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诗词创作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其中有桐梓县的陈华锋、林达诗社的余忠信、红花岗区的漆章琼、夕阳红诗社的石速刚、道真县的沈在明等5人。这些诗友通过认真刻苦的学习,理论水平和创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二、强组织队伍,超越规划目标
(一)组织建设
大力加强诗联组织队伍建设,是我们创建诗词强市的“五强目标”之一。2022年初,市诗联为了加强组织建设,印发了“各内设机构组成人员的通知”,在原来“编辑工委”“诗教工委”“学术研究(联墨)工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组织建设工委”“女子诗词工委”“红色诗词工委”“地方诗词工委”“诗联六进工委”(共计8个工委)。这些工作组织建立后,各自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分别做了不少工作。 依据遵义市委市政府2019年提出的建设遵义市为“诗词强市”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了更好地彰显遵义市诗教工作特色,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遵义市老年大学、遵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于2022年5月联合建立“遵义诗词曲联创作研讨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充分依托三家单位现有资源,为遵义市诗词曲联的创作研讨提供师资和场地支持,助推 “诗词强市”的文化建设活动。另外,市诗联还成立了直属“遵义散曲研究会”和“遵义女子诗社”;学术研究(联墨)工委成立了下属的“中国联墨双修总校遵义分校”, 地方诗词工委和汇川区诗联成立了下属的“遵义秉鋐书院”。
遵义散曲研究会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会员从30多人发展到130多人。会员创作散曲作品600余件,不少作品入编《中国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三百首》《贵州散曲选》《贵州诗联》等书刊。2022年共编制《遵义散曲》 (美篇)3期,《曲韵飘香》专栏4期。遵义女子诗社于2022年5月成立,已发展会员50人。现已开展活动三次,制作美篇四期发表会员作品近四百件。诗社成员收获颇丰,在参加全国各地的诗联大赛中有7人次获奖。首期纸刊内外全彩,制作精美,内辑省、市诗联领导、佳宾及本社会员作品三百余件。遵义诗联学术研究(联墨)工委下属“中国联墨双修总校遵义分校” 于2022年12月成立。分校秉承“诗联并重·联墨双修”的办校宗旨,在微信群网络教室积极开展楹联创作引导,并有效投入社会实践,利用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广为宣传。遵义秉鋐书院隶属市诗联地方诗词工委和汇川区诗联,于2022年2月成立。会员们积极创作向全国各种诗刊投稿,还参加了全国各地的诗联大赛。书院共开展采风及研诗活动11次,制作美篇5期,约400件作品入编。
(二)队伍建设
2022年4月23日,遵义市诗联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在赤水市召开。参会理事们对市学会制定的“会员发展五年规划”进行了详尽讨论,并提出了具体落实规划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理事们纷纷表示,将积极支持市学会工作安排,协助所在地诗联组织早日实现五年规划目标。红花岗区学会的队伍建设成绩突出。该学会用“老中青少”四结合的队伍建设思路,适时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打造人才、助推人才。全年新申办中华诗词学会会员99人,新申办补办省级会员138人,新申办市级会员138人。
现在全市有县级学(协)会和市诗联直属诗社组织30个;各县(区、市)诗联组织(含各地乡镇分会)和市诗联各直属诗社会员已达7023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668人,省诗联会员1255人,市诗联会员2299人。除县级诗联组织的会员数量未达标外,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会员数量均已超过2022年的规划标准。
三、强纸刊微刊,带动会员出书
《遵义诗联》纸刊、微刊是遵义市诗联的窗口,是广大会员展示的平台。市诗联领导一直要求把《遵义诗联》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全省第一流”的刊物。2022年初为实现上述目标,编委会还专设《遵义诗联·微刊》编辑部,每月用“遵义诗联公众号”刊发一期微刊。我们还在微刊专设“域外飞鸿”栏目发表遵义市籍外诗友的作品,每期发40人左右,全年共计发500余人次。此前《遵义诗联》纸刊每年只能发遵义市籍外诗友的作品100余人次,在全国影响较小;现在利用“微刊”大体量地增发全国各地诗友的作品,真正达到了“全国有影响”的目标。
2022年编辑部通过“微信个人投稿群”“微信团体投稿群”“市诗联163电子邮箱”三种渠道,共收到全国各地的诗词曲赋楹联作品近2万件。编辑部责任明确、分工配合、认真选稿、细致编排、确保质量,按时出刊。全年出版发行(上网)《遵义诗联》纸刊4期,微刊12期,刊登各类作品约4000件。纸刊得到全国各地有关诗联组织以及作者的收藏,微刊每期的阅读量和点赞量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为提高创作质量,扩大遵义市作为“中华诗词之市”的影响,市学会在不断提升《遵义诗联》刊物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广大会员自编自出个人诗词专辑。红花岗诗联副会长湛凌松主编的《正安四君诗词选》正式出版,并于3月30日在凤凰山花卉山庄举行首发仪式。2022年初,遵义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黎铎任编委主任的《沙滩新韵》出版发行,为赓续弘扬沙滩诗词文化做出了新贡献。市诗联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达荣继2000年出版《随缘楼诗钞》、2001年出版《随缘楼画论》后,2002年又推出了煌煌40万字的《随缘楼书论》(样书),不愧为全国诗书联文化的楷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本市各级会员出版了诗词楹联个人专辑和团体专辑60余册。
四、强诗教活动,成果丰硕喜人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强诗教”的工作重心是在学校。在前些年的创建工作中我市涌现了众多“诗教先进单位”和“诗教示范学校”,为诗教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是我们重点关注了一些学校抓好诗教工作,支持它们将诗词教育学以致用,指导学生参与省、市、县、校举办的各种诗联大赛。其中突出的有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绥阳县第一高级中学、遵义市十二中学、遵义市十三中学、播州区鸭溪中学、沙滩文化小学等。他们在参与贵州省“天匠福杯”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中获得了不少奖项。遵义市诗联受省诗联委托专门举行颁奖仪式,由市诗联会长程兴念等对遵义市中心城区的部分获奖学生、获奖辅导教师颁奖。2022年10月,余庆县教体局发文强调,做好 “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巩固提升工作,还召开专题会议安排布署诗教工作。
诗教工作内涵丰富,重点虽然在学校,我们也深入社区、景区、街道、乡镇。在平时、在节庆年关,我们都策划和做好了相应的“诗教活动”。春节期间,市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达荣牵头,由遵义市诗联协同红花岗区诗联组织市、区书法家为市中心城区广大市民书写春联。2月14日晚,市诗联女工委协助省诗联开展网上闹元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收到绥阳县诗联、绥阳女子诗社、仁怀女子诗社、红花岗区诗联及部分诗友上传的视频、诗作,在网上展演中得到省诗联领导及广大诗友好评。市诗联学术研究(联墨)工委下属的“中国联墨双修总校遵义分校”通过撰春联、写春联、贴春联等,在遵义市文化馆、老城纪念馆社区、巷口镇苗寨等地开展庆新春活动。该活动在官网央视4频道“中文国际”、遵义日报、遵义晚报、直播遵义等新闻媒体多次报道。
2002年6月、7月,遵义诗词曲联创作研讨示范基地联合市诗联地方诗词工委,组织正安县诗联、遵义散曲研究会、市诗联直属松月诗社、林达诗社、遵义女子诗社、夕照诗社、遵义秉鋐书院、新蒲新区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等诗联文化组织,分别到播州区石板镇平顶山、水泊渡和新蒲新区沙滩文化发祥地沙滩村、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黎家公馆” 开展采风活动。参加这两次活动的诗友分别有70余人和40余人,他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嗣后创作了不少佳作发表于各种诗联刊物。
2022年全市各诗联组织开展采风、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90余次,参加会员2800余人次。其中多次进行诗联研讨、采风交流活动并且成效显著的有正安县、绥阳县、仁怀市、湄潭县、桐梓县、红花岗区、汇川区等地的诗联组织;坚持每月一次诗联研讨(培训)活动的有市诗联直属夕阳红诗社、林达诗社、松月诗社等。市学会坚持引导会员认真创作,积极参加全国各类诗联赛事,“以参赛作为练兵”(周文彰语),逐步提高创作水平。全年先后有320余人次(全市各类学校的学生参赛人数除外)参加各种大赛,有90余人次获奖,其中有特等奖1个,一二三等奖6个,优秀奖32个。
五、强创建工作,四地一举成功
2022年4月市诗联五届二次会议强调,今年的一项重大工作是顺利迎接中华诗词学会联合省学会对赤水市、正安县、红花岗区、汇川区四地的“创建单位验收”(含仁怀市和绥阳县5家“中华诗词家庭”)。经过省学会的多次联系,几经周折,中华诗词学会终于同意分别由副会长沈华维、时任秘书长张存寿带队,组成两个验收组于7月18—23日验收遵义市所属六县(市、区)28个单位。紧张忙碌的6天验收工作结束后,中华诗词学会验收组告知,此次验收创下了多个第一:一是在全国疫情严格防控中验收的第一个省份;二是中华诗词学会第一次一次性派出两个验收组验收一个地方(遵义市所属的创建单位);三是所用的时间最短;四是验收的单位最多;五是批准的合格率最高。
以上四地(含5家“中华诗词家庭”) 在长期艰辛的创建过程中付出了不少心血,所幸努力没有白费,荣誉水到渠成。28个荣誉称号于下:
“中华诗词之家”5个:
仁怀市:程天一家庭、赵 浪家庭、王自华家庭
绥阳县:李发杰家庭、张 毅家庭
“诗词示范县(区、市)”4个
“诗词示范县”正安县 “诗词示范市”赤水市
“诗词示范区”红花岗区 “诗词示范区”汇川区
“诗词示范乡、镇、街道”4个
1.正安县:“诗词示范乡”谢坝仡佬族苗族乡
2.赤水市:“诗词示范乡”宝源乡 、“诗词示范镇”丙安镇
3.红花岗区:“诗词示范镇”巷口镇
“诗教示范单位(学校)”15个
1.正安县:“诗教示范学校”第一完全小学、和溪中学;“诗教示范单位”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桃花源记景区
2.赤水市:“诗教示范学校”新店小学、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诗教示范单位”市老年大学、赤水科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红花岗区:“诗教示范学校”第七小学;“诗教示范单位”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区老年大学
4.汇川区:“诗教示范学校”泗渡小学、泗渡中学、汇仁中学;“诗教示范单位”汇川区人民法院
到2022年12月底,遵义市共荣获中华诗词学会批准授牌数83个。分别是“中华诗词之市”1个,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县以上)2个, “中华诗词之乡(县、市级)”5个,“中华诗词示范县、市、区”4个,中华诗词之乡(乡镇级)18个,中华诗词示范乡、镇、街道4个,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8个,中华诗教示范单位7个,中华诗教示范学校9个,中华诗词之家6个。
另外获中国楹联文化县1个,中国楹联教育基地2个。贵州省“诗词之市”1个,“诗词之乡”35个(其中县级9个,乡镇、街道26个),贵州省“诗教先进单位”60个,贵州省“诗词校园”32个,贵州省“诗词之家”6个。遵义市诗词之乡29个(其中县级4个,乡镇、街道25个),遵义市“诗教先进单位”45个,遵义市“诗词之家”12个。
六、强陈列室,扩大宣传影响
我市在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活动中,在市中心地带“遵义会址”旁红军街创办了“中华诗词陈列室”。从2019年起,每周二、五上午免费对外开放。陈列室现有诗联书刊8500多册。一是本市各级各类诗联书刊,二是贵州省各市、州以及全国与我会有联系的20多个诗联组织书刊,三是全国公开发行的诗联专辑和诗联工具书。建室以来,共接待观众约10000人次。2022年接待约3500人次,不少观众还留言纪念,提出宝贵意见。我们要继续用好陈列室这个平台,使诗联书刊数量三年内达到一万册,使陈列的内容和品种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
七、健全规章制度,热心服务会员
2022年初,市学会建立健全各工作委员会职责制度、学会内部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编务管理,运用制度管理好人、财、物,做到开源节流,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加强对各县(市、区)诗联组织和各直属诗社的业务联系与指导,有效运用市诗联微信工作群、微信理事群、微信团体组稿群等,经常与各地诗联组织互联互动,做到及时沟通。我们注重不拘年龄吸纳会员,不断壮大诗词队伍;还推荐、支持合格诗友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
市学会领导多次强调,要增强时代感和使命感意识,把诗教工作当作事业来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学习、工作,带头遵纪守法,带头遵守学会各项规章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厉行节约。市学会及各县、区、市学会机关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心会员,体贴会员,服务会员,让学会成为会员之家。领导成员之间,理事之间,会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诗联作品。对照以上要求,我们还有不足。我们将克服短板,做好相关工作。
新时代呈新气象,新征程需新步伐。在新的一年里,市学会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精神,加强诗词“六进”工作,不断壮大市、县级诗词队伍,增强诗词精品意识,为“诗词强市”做出新的贡献。
遵义市诗词楹联学会
2023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