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风骨,诗意长河
——评《燕赵诗典》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黄俊里
在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中,燕赵大地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出无数璀璨的诗词篇章。《燕赵诗典》的问世,如同一座雄伟的文化丰碑,屹立在燕赵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对燕赵诗词的一次全面梳理与呈现,更是对燕赵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与传承。这部由河北省诗词协会精心编纂,历经两年半打磨的鸿篇巨制,共12卷,收录了自先秦至当代近万首与燕赵大地相关的诗词曲赋,时间跨度超3000年,堪称一部立体的燕赵文化史诗。
溯源燕赵诗风: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燕赵诗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其中不少篇章描绘了燕赵大地的风土人情,如《邶风》《鄘风》《卫风》中的部分诗篇,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其质朴纯真的情感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燕赵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
战国时期,燕赵大地上的慷慨悲歌之士,以他们的豪情壮志和悲壮之举,为燕赵诗风注入了雄浑激昂的精神内涵。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短短数语,却将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决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燕赵诗风“慷慨悲歌”的千古绝唱。这种慷慨悲歌的精神,贯穿了燕赵诗歌的发展历程,成为燕赵文化的鲜明标识之一。
到了汉代,乐府诗的兴起为燕赵诗歌带来了新的活力。燕赵地区的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战争徭役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从男女爱情到民生疾苦,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自然,展现出燕赵大地的烟火人间。
建安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在燕赵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文学革新的浪潮。他们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刚健清新的诗风,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乱世苍生的悲悯。曹操的《观沧海》,以宏大的视野和雄浑的笔触,展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诗人的壮志豪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尽显一代枭雄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气魄,为燕赵诗风增添了“建安风骨”的刚健与豪迈。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燕赵大地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诗人,如高适、卢照邻、李峤等。高适的边塞诗,以其雄浑悲壮的风格和对边疆生活的真实描绘,成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他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军中的不平等,表达了对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将燕赵诗风的慷慨激昂与深沉厚重推向了新的高度。
宋代,燕赵地区的诗词创作依然活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作。他们的作品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展现出燕赵诗词的多元风貌。
元明清时期,燕赵诗词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继续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时代变迁的反映。戏曲艺术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元曲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燕赵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他们的作品中,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燕赵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燕赵诗典》的文化价值:历史之镜与美学典范
1、展现燕赵大地的壮丽山河与人文景观。《燕赵诗典》中的诗词作品,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燕赵大地的壮丽山河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从巍峨雄伟的太行山到波澜壮阔的渤海湾,从古老的长城到历史悠久的古城古镇,每一处山水名胜、每一座古迹遗址,都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太行山色萦高韵,渤海烟波起雅风”,诗人用灵动的笔触,将燕赵大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融为一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燕赵大地的雄浑与壮美、古朴与典雅。
2、承载燕赵儿女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世界。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燕赵大地的外在风貌,更承载了燕赵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面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还是个人的悲欢离合,燕赵诗人都以他们的诗词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对国家的忠诚、对故乡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以诗词为武器,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如抗战时期燕赵大地的战地诗篇,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在和平年代,他们用诗词赞美生活的美好,歌颂人间的真情,展现出燕赵儿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反映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燕赵诗典》也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史诗。从先秦时期的古朴歌谣到当代的新诗创作,每一首诗词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看到燕赵大地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感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例如,从古代诗词中对战争、徭役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动荡和百姓的疾苦;而当代诗词则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燕赵大地在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4、树立诗词创作的美学标杆。在艺术价值上,《燕赵诗典》中的作品涵盖了各种诗词体裁和艺术风格,从古朴典雅的古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从豪放洒脱的词到清新自然的曲,从意境深远的传统诗词到形式活泼的新格律诗,应有尽有。这些作品在语言运用、意象营造、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树立了美学标杆。它们或意境深远,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般雄浑壮阔;或情感真挚,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深沉动人;或辞藻华丽,如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般精美绝伦;或质朴自然,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清新淡雅。无论是哪种风格,都展现了燕赵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汲取到丰富的艺术营养。
编纂特色与时代意义: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担当
1、编纂方式的系统性与全面性。《燕赵诗典》在编纂方式上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它以年代顺序为编排线索,将古代、近现代、当代作品有机地串联起来,清晰地展现了燕赵诗歌的发展脉络。同时,依据现行行政区划分卷编排,涵盖了河北14个地市,实现了地域的全面覆盖,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燕赵各地的诗词创作情况。此外,在诗词体裁上,广泛收录了诗、词、曲、赋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实现了诗歌体裁的全覆盖,充分展示了燕赵诗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内容选择的严谨性与代表性。在内容选择上,编纂者秉持严谨的态度,从海量的诗词作品中精挑细选,力求每一首作品都能代表燕赵诗词的精髓与风采。他们在政治上严格把关,避免格调低下庸俗的作品入选;在艺术上严格筛选,摒弃平庸之作;注重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作品,确保诗典的质量和价值。同时,还充分考虑到时代性,在当代诗词的选编上,既突出红色基因的赓续,又彰显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使诗典成为一部反映燕赵诗词发展全貌的经典之作。
3、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燕赵诗典》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挖掘和传承,通过系统梳理燕赵诗歌的发展脉络,让人们更加了解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中华诗词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宝贵的借鉴,有助于推动中华诗词的创新发展,让古老的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推动地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燕赵地区来说,《燕赵诗典》的问世是地域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为燕赵人民提供了一部引以为傲的文化典籍,也为外界了解燕赵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这部诗典,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燕赵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5、激发当代诗人的创作热情与文化担当。《燕赵诗典》中收录的大量当代诗人的精品力作,展示了当代燕赵诗词创作的丰硕成果,为当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文化担当。同时,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引导更多的人热爱诗词、创作诗词,培养和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新生力量,为燕赵诗词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望未来:燕赵诗词的新征程
《燕赵诗典》的出版,是燕赵诗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它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燕赵诗词能够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燕赵文化的内涵,传承燕赵诗风的精髓。燕赵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如慷慨悲歌的英雄气概、刚健质朴的文化品格、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等。这些都是燕赵诗词的灵魂所在,我们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燕赵诗风在当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另一方面,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诗词创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当代燕赵诗人要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用诗词记录时代变迁,描绘美好生活,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同时,还要加强诗词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培养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和创作者。通过开展诗词讲座、诗词大赛、诗词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喜爱诗词,营造浓厚的诗词文化氛围。只有让诗词走进千家万户,才能为燕赵诗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让燕赵诗词这颗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燕赵诗典》是一部承载着燕赵千年文脉的鸿篇巨制,它以诗词为载体,展现了燕赵大地的历史沧桑、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它的出版,不仅是燕赵诗词界的盛事,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成果。让我们以《燕赵诗典》为契机,深入挖掘燕赵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燕赵诗风,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燕赵诗词的新篇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黄俊里,河北省隆尧诗词学会会长,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邢台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诗刊》《诗神》《中国青年报》《中华诗词》《散文百家》《河北作家》《燕赵诗词》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800余篇(首),出版诗集《不安的日子》《偷渡灵魂》《生命是一种缘》等,散文集《渐行渐远》等,历史文化作品集《隆尧风土民情》《邢台风土民情》《尧乡岁月》等。主编有《隆尧诗歌选》《尧山历史文化》《尧山历史文化简明读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