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诗话 (十二、十三)
发布时间: 2025/10/24 17:26:42 阅读:4次
梵净山诗话 (十二)
楮桐斋龙斛·明诗节选
云轩(四川)
明,照也,日月交替出现。明是日和月组成,因为有日月,所以无论白天黑夜都有照耀。在《易经疏》解释大明,晓乎万物终始。明就是光照,有光照才能看得清楚,才可以知晓。《明诗》这篇就要先讲明白什么是诗,让一个光照可以在诗上,才能知道什么是诗的问题。现在写“诗”的人很多,但是用《明诗》这个镜子去照一下,那么什么妖魔鬼怪都会现形。又或者《明诗》像太阳一样去暴晒,则那些不实的作品很快便会烟消云散。通过“明”,我们就知道现在写“诗”的人虽多,但是很多实际上是混迹其中。《明诗》篇属于文体论,这不像《辨骚》有争议,《明诗》没有争论,该篇就是讨论诗的。那么诗是什么?它是一种韵文体,有一定句式和韵律要求,倘若不符合这些要求,那起码的形似也没有做到了。说一个人,起码要有人外形的基本特征,而后才去谈精神气质,诗也是这样,如果你连形似也做不到,那么谈精神、气质、意境、灵感基本上就是在鬼扯。说到诗的精神气质,《诗纬含神雾》说:“诗者,持也”,属于人的情感的抒发。今天我们较熟悉的话是《尚书》中的“诗言志”,诗所阐发的乃是人内心的志向,这个志向是诗的基本性质,是会被懂诗的人欣赏的,是可以被思维的,也是要附会一定的社会要求,而与读者相共鸣。
梵净山诗话 (十三)
楮桐斋龙解·明诗第六节录
云轩(四川)
从这节开始刘勰把诗歌体裁的关注点由经体的四言转向五言。汉朝到刘勰生活的这个阶段,诗的主体是五言,甚至到了后来初唐盛唐都还是五言,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事实。通过比较推测《古诗》中的文采和语言的方法,观察其构成体式与文辞是质朴而无粗野的,又能宛转其中意旨,失意悲伤时切合情感,似可以判定这些作品属于两汉。《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冠冕,这个论点是刘勰提出来的,并得到后人认可。《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的开山之作。前面《召南·行露》等只是散句,实没有成气候,一直到《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才成为单独的诗歌体系,且其作品风格依旧是朴实的。而东汉末年,张衡四言《怨篇》“猗猗秋兰,植被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云何!”是清丽典雅的一个代表,他的《仙诗》《缓歌》今己失传,两篇风格文雅又与众不同,与之前比又加入了新的东西在里面。两汉四百余年间,诗从韦孟至张衡,呈现越趋丰富,但这些都仅仅是先声,作者与作品整体上还都是零星的,并不足成规模,必须到东汉末建安年间天下动荡时,诗才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文人诗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