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瓯江诗派”的时代担当
(入选2019年10月丽水市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届“瓯江诗派”研讨会)
“瓯江诗派”是先有共识,先举旗帜,然后进行创作实践的瓯江流域当代生态山水诗词流派,是一种主观性的,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文学主张。这一点区别于古代那种在不自觉形成基础上的约定俗成。为了“瓯江诗派”创作少走弯路,需要对历史山水诗流派的基本概况加以研究分析,在反复探讨和交流的基础上,对一些与“瓯江诗派”相关的历史、定义、时代与任务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之逐步明确。
一、古代山水诗概况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素材或载体,山和水这一自然现象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就大量出现在诗歌作品中,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诗经》的山水并不是以观赏景物和遁世境界这样的主观审美意识出现,更不是以生态理念出现,而是以一种纯客观、纯自然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场面出现在诗歌中,属于人类活动的场所,人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的背景。这种场面和背景承载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内容,如狩猎、采集、稼穑、收藏、社会、爱情等等。 在诗歌中直接吟咏山水,将山水作为观赏景物和遁世境界出现,其最早的诗人是南朝谢灵运(385年—433年)。他曾经出任永嘉太守,任职二年(实际在职一年,后称病离职)。永嘉山水秀丽,名胜甚多,遂吸引谢灵运到处遨游,吟山赋水,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仕途失落的心情,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作。 东晋以后因为政治不景气,学术界玄学盛行,玄学与佛学结合,文学沦为玄言诗、玄学诗,缺乏自然生气,这种情况从东晋末延续到南塘刘宋新潮。在此背景下,谢灵运以山水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便从造化自然的角度重新赋予文坛以生机,南塘文学由此迎来别开生面的情景。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像《诗经》作品那样只是把山水作为纯客观的生产和劳动背景来铺垫,而是将山水作为直接描写和抒情的对象,赋予它人的灵气和灵感,营造出富含主观成分的意境和境界,塑造出具有文学审美价值的意象和形象,赋予作品清新、幽远、质朴、空灵之内质,形成独特的山水诗风格,最终实现感受空灵境界、表达仕途失落心情之目的。 有了谢灵运这位山水诗开山宗师的引领,以后便相继出现鲍照、薛道衡、谢朓、江淹、沈约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山水诗人,产生了数量可观的山水诗作品包括一批山水民歌,于是便形成了中国文坛上较早的诗歌流派——山水诗派,谢灵运则被推为中国山水诗之鼻祖。由此影响到唐初时期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还有柳宗元、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等一大批山水诗后起之秀,至此山水诗派蔚为壮观。又由于王维、孟浩然等将田园诗和山水诗相提并论,于是人们从田园诗追溯到比谢灵运更早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将山水诗派延伸为“山水田园诗派”。从此以后直到今天,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的诗歌始终是涵盖广阔,生命隽永的创作题材。 《诗经》以后划时代山水诗的重要意义在于发现了山水的文学审美价值,在题材上拓展了思维空间,在作品上丰富了文学宝库,这无疑是中国山水诗的第一次升华。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古代山水诗自始至终都受制于一种价值认识局限,始终无法突破消极避世思想的制约,使得无限美好的山水世界只能成为少数落魄知识分子和官僚阶层消极避世的场所,平民诗人较少涉及。
二、“瓯江诗派”山水诗的基本定义
我们正在倡导的“瓯江诗派”是在当代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理念感召下,为满足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传统诗词的要求这样的前提下,以瓯江山水生态为基本载体的当代诗词创作流派,它和古代山水诗既有直接的渊源承继关系,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承继关系是:“瓯江诗派”作品继承《诗经》以来历代山水诗以山水为基本载体或吟咏对象这一传统体制,具有山川河岳的质朴灵魂;其与古代山水诗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创作背景或吟咏对象上,“瓯江诗派”所依托或描写的山水已然突破了古代那种原始形态的自然现象之束缚,是在造化自然的基础上,以经过人们规划、保护、涵养、发展的具有全民公益性质的山水生态为载体,是人文与自然融和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功能价值上,它走出了古代落魄知识分子或官僚阶层消极避世的阴影;在创作群体上,它完全可以吸引全体诗词爱好者共同加盟。其作品形式既可以是单纯的瓯江流域山水画图,也可以是由瓯江流域山水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包括人、事、物等等。因此,可以乐观地预言:中国山水诗的第二次升华将以“瓯江诗派”的形成为标志。
三、“瓯江诗派”山水诗的时代担当
“瓯江诗派”是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习近平“两山”思想理念高度普及这样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自觉产生的文学流派,因此,它不仅要以艺文学为手段表现丽水的山水,更要担当起为丽水“全民公益生态”鼓与呼这样的时代使命,这是由“瓯江诗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天职所决定的。
1.政治文明有诉求
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政治开明、稳固时代,一定的社会文化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政治意识,允许文学作品在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间接服务于社会。虽然文艺不从属于政治,但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永远都是文艺工作者和作家诗人的最高使命。表现生活,反映社会是诗人的职责,政治是社会现象之一。当前,在习近平“两山”战略思想的感召下,我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空前的保护和涵养,其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正能量正在以“厚积薄发”之势在不断积蓄和显现,其社会公共价值日益得到体现。这相当于从外部的政治角度对“瓯江诗派”提出了作品反映当代生态理念和习近平“两山”思想的主题诉求。
2.文化繁荣有要求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形式,其“活力”的生动性在于不像《论语》、《孟子》、《周易》、《春秋》那样仅仅是供人们原原本本地理解、熏陶、记忆和接受。当代人接受传统诗词文化熏陶除了被动接受以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在借鉴古人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维,以当代人的眼光和价值审美原则创作出符合当代生活和社会风貌的诗词作品,通过旧瓶装新酒,从文化角度引领社会发展。结合“瓯江诗派以生态山水诗为载体”这一主观目的,这就相当于从诗词文化的内部角度对“瓯江诗派”提出了在公共生态和“两山”理念引领下服务社会的客观要求。
3.经济层面有希求
首先,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当前,瓯江流域以山水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念和习近平“两山理论”正在引发全流域的经济重组,正在从根本上推动经济转型,生态概念已然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甚至宗教领域,生态经济对生态文化的希求呼之欲出;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内容的文化,它可以通过催生经济产业,装点经济形象,提升经济品牌等手段反作用于经济,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在瓯江流域,在当前生态理念形势之下,作为自觉提倡的“瓯江诗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肩负起应有的时代担当;作为“瓯江诗派”的作者和研究者,要立足于瓯江流域的当代山水生态,以习近平关于“两山”先进思想为指导,创作出既有历史传承又具有当代生态风貌的诗词作品,以适应和引领当代经济发展。
4.读者层面有需求
诗词的功能是再现生活,反映社会,揭示真理、记录历史,诗人创作诗词是为读者提供具有一定能量的精神养料,以激发读者的情智,了解社会时尚,促进社会和谐,对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等等,最终实现孔子所谓“兴、观、群、怨”之目的。既然“瓯江诗派”的理念已经向社会申明,生态山水诗的旗帜已经高高举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肩负起神圣的时代使命,以传统诗词为平台,以当代社会所崇尚,且容纳了当代公共生态概念的山水为基本内容,通过当代山水生态的价值发现、氛围营造、境界创造、形象塑造、意象审美、真理揭示、情趣追求等途径创作生态山水诗词,提升地域诗词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发挥诗词的“兴、观、群、怨”功能,全面体现“瓯江诗派”的时代担当,实现诗词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之目的。 “瓯江诗派”是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习近平“两山”思想理念高度普及这样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自觉产生的文学流派,因此,它不仅要以艺文学为手段表现丽水的山水,更要担当起为丽水“全民公益生态”鼓与呼这样的时代使命,这是由“瓯江诗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天职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瓯江诗派”创建理念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甚至不是诗词组织的一厢情愿,而是由当前时代瓯江流域政治、文化、经济发展、读者受众的多方面综合需求的形势所决定的。作为诗派的组织形式,丽水市诗联学会肩负起这样时代使命,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召唤,满足社会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
作者简介:楼晓峰,1958年生,浙江遂昌人。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从事自由撰稿和写作服务,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中华辞赋社、香港诗词学会成员,省、市诗联学会理事,遂昌县诗联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