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借助 AI 辅助写诗已有半月有余,在这期间,我发现 AI 在写作方面展现出了较为出色的“发散思维”能力,其文字生成速度更是令人惊叹,一篇几百上千乃至上万字的文章,往往能在短短几秒内搞定。在写诗方面,AI 擅长撰写现代诗与古风诗,其语言重组能力十分强大,文辞也颇为优美。然而,在实践当中,我发觉AI在创作或修改格律上不能胜任,存在弄巧成拙、顾此失彼的现象。倘若将一首符合格律的诗交给 AI 去润色,多数情况下,虽然语言得到了优化,但格律却遭到了破坏,即便能符合格律,也可能是从诗词库里直接复制了原本就符合格律的诗词。由此可见,尽管 AI 在写作与文字处理方面的功能十分强大,但其创造力思维似乎并不活跃,即便有所体现,大多也是借鉴他人的成果。在情感表达上,AI 也显得较为欠缺,其感情表达多停留在表面,生硬地模仿人类的感情表白,缺乏深度和专一性,难以触动人心。尤其在格律诗的掌握程度上,AI 明显存在不足,不具备创作格律诗的基本技能,可以说在格律诗的把控上存在明显短板,在格律诗创作上存在技术缺陷,这也是 AI 目前滞后于传统格律诗创作要求的地方,更是 AI 写作领域亟待改进之处。以上观点仅为个人浅见,或许存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下面,我将以自己撰写的《横笛》这首七绝诗为例,来具体说明 AI 有时不具备修改格律诗的能力。
我所写的格律诗:
七绝 横笛(折腰体)
文/易成良
小巧横笛金嗓怀,
千歌万曲任君裁。
天籁之音云外落,
稚童闻罢拜师来。
AI 对我的诗作修改后的诗:
版本一
精巧横笛藏金嗓,
千歌万曲任君裁。
天籁之音云外降,
稚童闻罢拜师来。
………

将 AI 修改后的诗与原诗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原诗是严格符合格律要求的,而 AI 润色后的诗,虽然在文字表达上有所优化,但却出现了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情况。例如在“精巧横笛藏金嗓”这句中,倒数第二个字应为仄声,然而“金”字却是平声,这就使得平仄失调,即便其余部分全部符合要求,这样的诗也不再属于格律诗的范畴了。
综上所述,AI 写诗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当秉持积极包容的心态,去接纳这一新生事物。我们不能否认 AI 在文字生成速度和语言重组能力方面有出色表现,只是在格律诗创作、情感表达以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AI 目前还存在一些软肋,这些也是 AI 开发者今后急需改进的地方。展望未来,AI 与人类创作者的合作或许将成为一种趋势。AI 可以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帮助人类创作者提高创作效率、优化语言表达、拓展创作思路;而人类创作者则可以通过自身的情感和灵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意义。我们坚信,只要人机携手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就一定能够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深度融合,加速中华诗词的繁荣与发展,让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