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受市府委托,多人合著《芜湖百年百人(暂名)》即将出版。我承担的写作将陆续发出......

芜湖百年百人·袁昶
年年万泪咽中江
张双柱
公元1900年,历史注定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继清王朝主抚义和团向洋人宣战后不久,外国联军便攻入紫禁城,以其刺刀威逼清廷签下屈辱的《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次年正式签定的《辛丑条约》)。这一年,农历庚子年,故史称“庚子国祸”、“庚子国难”。
也就在这一年,七月,清廷处死了直谏反对用义和团排外的太常寺卿袁昶,与其一道被处死的还有吏部左侍郎许景澄等四人,史称“庚子五大臣”。极具讽刺意义的是,还是这一年,也不过年底,清廷根据十一国列强提出的《最后议定》第二款要求,又为主和派代表人物袁昶等人平反。
兴许,因为有这屈辱的条约和主和的名声,对于被冤杀的袁昶如何评价,在近代史上一直是个悬案。要不避而不谈,要不只限于其为政、为文、为人等方面,当然也有观点仍将其贬为“通洋”的罪人。
对于袁昶的了解,原先我也只限于历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再就是我的家乡芜湖有个怀爽楼,我的出生地库子街隔壁就是大安村——道台衙遗址。后来在编撰《芜湖历代诗词》过程中,让我对袁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袁昶,无论历史和他人怎样论及,芜湖人心中自有公论。
袁昶,字爽秋,1846年生于浙江桐庐,中了进士后历官户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1892年底升任皖南兵备道道员,后转任江宁布政使,迁光禄寺卿,至太常寺卿,正三品,可谓晚清重臣。不仅仅如此,袁昶还是近代知名学者,学术眼界十分宽广,诗文、书法、藏书、刊印诸业皆有突出成就,西方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颇有研究,生平著述很多。尤为可贵的是,袁昶有思想,有抱负,且有个性,殿试考中便做了近二十年的京官,特别是在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深切感受中外差别巨大,所以,他一成为皖南兵备道主官,就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清代的道是介于省与府之间的行政机构,皖南兵备道分巡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和广德州,府衙设在芜湖,兼管芜关税,时皆尊称袁昶为芜关道道台。在袁昶宦海生涯中,有近六年时间是在芜湖任上,这恰恰是他实践自己经世致用之学最难得的几年。大凡论及新官上任,总喜欢从“三把火”说开来。如今,我们摒弃一切成见,就不难发现,袁昶履任于芜的“三把火”及至其后熊熊火势,堪称芜湖官场的空前绝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于学习、研究袁诗时突发奇想:袁昶主政芜湖,恰恰是他为官最辉煌的几年,芜湖历朝历代官员无出其右者。
袁昶自奉旨到赴任历时四个月。尽管他在日记里写道:“初到芜湖,诸事未有条理。”可我总认为他早就把芜湖情况梳理的有条有理了,否则怎有他在年底一则日记里这样一段记载:“今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到任起,常关裁革陋规、汰除浮费、比较委员功过、整饬胥役惰勤,有司僚友笔秃唇焦,辛苦一年。”众所皆知,继芜湖列为通商口岸、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后,芜湖的经济地理位置及关税征缴越发显得重要,袁昶这则日记,按照现在的年终总结套路来说,就是以税收为突破口,治理经济环境;以廉政为核动力,提升行政效能。为此,他“以培养人心风俗,整饬民事吏事为己任”,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实施意见,如“以五事严约僚属”,具体到禁绝门礼、不受私请、不徇私情等。可见袁昶履新芜湖这第一把火烧得很猛。
与此同时,一向倡导富国强兵、富国必先兴学的袁昶,还以芜湖中江书院为基地,燃起新学熊熊之火。芜湖早就有中江书院,但过于狭小,且年久失修,袁昶到任当日见此情形便锐意振兴。经过多方筹措经费四千余两,增购基址,广拓斋舍,增设经义、治事两斋,新开实用诸学科。他还仿照江苏仪征阮焦山和浙江杭州灵隐寺藏书之例,创建一幢尊经阁,捐募官私各刻新旧有用书籍数万卷。一时间,书院面貌焕然一新,“文士荟萃兴中江”成为天下美谈。
袁昶系浙江人氏,又在户部工作多年,深知江南水乡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水患。所以,他一到芜湖任上,即捐银五千余两修筑江堤,并亲自察看工程。不到两年便修好了从大关亭到澛港十二里的江防大堤,还新筑江堤三百七十丈,同时拆修各处陡门,以备水潦启闭。从此芜湖内湖外江圩垸所围数万顷良田,蓄池有资,旱涝有备,水灾大为减少,粮食产量大为提高。此乃袁昶履任于芜的第三把火,也是最得芜湖人心的一大好事。在袁昶死后第二年,即1901年夏天,东南地区遭遇数十年未有洪涝灾害,芜湖虽处于江湖众水之汇,而袁昶所修筑的圩堤却固若金汤。芜湖百姓发自内心地说:“生我者,袁公也!”
如果仅此而已,也不过如此。袁昶履新“三把火”后,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火势,其经世致用之学更受惠于民、造福于民。
通过理清关税和整顿吏治,“裁汰常关外销公费等款,岁万八千余两,悉数报部”。而这又与袁昶以身董率分不开,及至当年九月一则日记所载:“自南来至芜湖,久作疲吏,夙患怔悸之疾时发,人事捃迫,昼不甘味,夜少佳眠,连夕又发病。”由此又可见,袁昶履新芜湖这第一把火颇费精神。此后在芜近六年,他时询民情疾苦、商旅利弊,常讲国情差别、行政兴革,一直未有怠慢松懈,芜湖政界、商界也风清弊絶,吏民无不称道。
通过扩建中江书院,芜湖名声大振后,袁昶想得更远,所做的事更多了。首先,他经常给童生上课,教育童生当通经史大义、古今利弊,毋徒溺举业以自蔽,还亲校书刊,引入掌故、时务、性理、舆算、格致(物理)等先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了引聘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担当学舍主讲,袁昶首先想到了名噪一时的严复。严复因故虽未能成行,但他却书荐大名远扬的江南大儒汪宗沂。袁昶调离芜湖前还为中江书院立案存银五千两作常设经费。可以说,中江书院真正的鼎盛时期是在袁昶来到芜湖之后,此后中江书院培养了一批讲求实学的优秀人才,辛亥革命前,有许多仁人志士就是从芜湖中江书院走出去的。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