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学会期刊
网站互联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历代诗词看宁海 [散文]

作者:应可军     发布时间: 2023/6/10 9:37:00     阅读:429次
分享到:0




历代诗词看宁海 




文/应可军


中国号称是诗词的国度,正因为是中国的诗歌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诗歌的存在,并且不断的演化,流传至今。


还有的原因就是诗歌数量众多,其中脍炙人口的诗歌更是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后世,同时也有着很多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中国被称作诗的国度 。作为宁海,据本人收集的有关宁海的诗词。也有一定可观的数量。历朝历代均有,作为历史的见证。“以诗证史”是现代史家颇为推崇的一种治史方法,它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以诗证史”就是“以诗入史”,就是用“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广义的“以诗证史”可泛指以文学作品用作史料来研究历史,举凡中国古代的诗词、文论、小说、寓言,乃至政论文章,都可包括在内。本文所论,虽多以狭义的“以诗证史”、尤其是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但不限于狭义的范围,而包括传统典籍上集部、子部的文献,目的是想说明,运用文学作品用来证史说史,当注意史事坐实上的复杂性。


宁海有资料显示;宁海,顾名思义,宁静之海。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静海溢出的这份诗意,令人欣羡,令人神往。


宁海置县始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除正式县名外,还有许多美丽的别名,如白峤、丹邱、桃源、宁川、回浦、缑城、广度里等,故清代末年,有一首叶桐封作的《宁海县歌》广为流传:“丹邱白峤古名区,西接天台东尾闾;一带文明回浦水,千秋灵气出名儒。”诗中的丹邱、白峤、回浦就是宁海县的别名。南宋时,宁海被时人称之为“宁川”,当时的县令李知微在《县学新泉记》中说:“宁川,海邦也。”将宁海两字涵盖其中。王艺在《后梁宣帝祠碑》里写道:“余宦游宁川,宁川地广,山连括苍,水通闽中,得无名山大川,神灵圣迹者乎?”宁海境内的山脉乃天台山脉之延伸,水源亦多发自天台山脉。很自然地,《搜神记》里刘晨、阮肇两位樵夫入桃花溪遇仙的神话便也随着天台山水流到了宁海,于是,宁海被古人称之为“桃源”,意即世外桃源,超然脱俗。元朝县丞黄溍写过一首《初到宁海》的诗,诗中有“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之句,至今,宁海仍有桃源路、桃源桥、桃源村等名称。但宁海的别名中,影响最久、流传最广、争议最大的要算“缑城”了。有人说缑城原叫猴城;有人说缑城乃周灵王之子晋自河南缑氏山驾鹤南飞至桐柏山而得名;有人说缑城是为了纪念方孝孺而来;有人说缑城系宁海之军事要塞……不管怎么说,缑城都是一个十分令人心仪和向往的地方——一个难攻宜守、仙气十足、儒学广播、物产丰饶之地!


其实宁海在唐代尚属蛮荒之地。春秋时期,楚国还大肆向淮河以北移民,以徐州为中心,建立奴役中原人民的殖民地分布于中国西南方(现云南、贵州一带)的异族统称,又叫西南夷。刘备死后,曾对蜀发动叛乱,后被诸葛亮平定所谓南蛮也就是指南方的异族,东汉时代则专指荆州南部的异族。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此外尚有长沙蛮与零陵蛮等异族。三国中提到的南蛮则是位于益州,也就是历史所称的西南夷。两广一带,大一点的是指长江以南。楚国和吴、越曾被中原诸国称为南蛮。台州宁海一带,只是朝廷将不喜欢的官员、贬臣流放地。据有关文献记载,宁海早期的文化成就出现的第一个高峰,应在唐代,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宁海,从唐代初期,人口逐渐增多、经济开始强盛,改变了南蛮困境。纵揽古今,宁海文化得益于唐诗之路。唐诗是我国最好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明珠,唐诗之路更是王者之冠。绍兴是唐诗之路的源头,经镜湖向南过曹娥江入剡溪,再经新昌的沃州湖及天姥山、最后至天台山,即古代越中—-今浙东会稽、四明、天台三大名山盘结之地,唐代诗人往来最为集中、频繁。唐代诗人们偏爱浙东山水,重要的是因为越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东晋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发祥地。东晋文人孙绰,写过一首洋洋洒洒的长赋《游天台山赋》,盛赞天台山的山海之美: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开中国历史上山水诗先河的谢灵运(385—433),在《登临海峤初发疆中作》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哪可寻?宁海县拥有天台山、四明山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唐诗之路是占有一席之地。诗人频繁的活动,直接影响了宁海文化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郑虔,据唐《历代名画记》卷九载:郑虔,高士也,苏许公为宰相,申以忘年之交,荐为著作郎。开元廿五年,为广文馆学士,饥穷坎坷。好琴酒篇咏,工山水。进献诗篇及书画,玄宗御笔题曰:郑虔三绝。郑虔与杜甫、李白为诗酒友。禄山授以伪水部员外郎,国家收复,贬台州司户。当时台州民风闭塞,礼教不通,郑虔一到台州,“毅然以兴文教、易风俗为己任”,终使台郡“户尽诗书,理学名宦,代不乏人”。唐代的道家文化 ,虽然承袭了汉魏以来的道家学说和道教思想 , 但也有所变化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道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上 ,其重要特征是研究的对象由外部向内部转变并有所深化。先前追求长生不死成仙飞升已发展为对其内在精神的探索 ,由本体论转向心性论 。这当然是从佛教哲学中汲取营养而形成的新的理论体系 。具体言之, 佛教哲学般若本无论思想就被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所摄取 ,而佛家的三界随劫轮回理论、《佛说四十二章经》则分别为道教的《度人经》和《真诰》所吸收。唐道士司马承祯受佛教三论宗思想和天台宗止观学说的浸淫而形成其理论。当然 ,这种影响是双向并行的 ,佛教哲学也从道教思想中汲收了对之有益的成份 。唐代的百官与知识阶层与道教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唐代的官吏与文人大都从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过道教文化的熏染 ,与道教有着深浅不同的接触。唐代帝王不管他是否真正由衷地信奉道家学说和道教思想 ,但都有意识地对道教予以积极的扶持 ,李世民不必多说, 李隆基不仅对道教给以种种优厚条件, 而且还亲自为《道德经》作注。上行下效 ,不少名公巨卿不仅信奉道教, 而且亲受道 , 如宰相李林甫,大臣贺知章 ,名相李泌 ,隐士司马承祯 、吴筠、知识阶层的李白 、李签 、成玄英 、杜光庭等等,以至于出现了官吏、文人与道士三重身份并列的现象。其次是道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 ,特别是对唐代诗歌的浸润。这归结起来,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论列。一、道教超越功名利禄的思想对唐代诗人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 。道家以冷静而超然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 ,以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来处理千变万化的世间事物。冷静与超然本无可厚非, 可冷静的过度和超然的无限就会趋于冷漠与消沉 。因此 ,人们论及道家和儒家哲学时 ,总会落入前者出世 ,后者入世的结论。此外 ,顺其自然的放达也会给人造成消极等待与厌世悲观的印象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入仕与隐逸的人生道路选择上 ,道家的态度决不是非此即彼, 往往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现象 。老子“功成而不处”“功成身隐”的思想就明确表示对入仕的肯定, 至少不是简单的排斥 。而《庄子·山木》中也说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浮游于万物之祖 。”指出其处世方式是时隐时现 ,与时俱化,不拘执于一定的形式 。仕与隐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总要对功利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超然物外 ,追求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自由而超越的状态,应当说这才是道家哲学对入仕与隐逸的灵活态度 。传说老子曾做过东周王朝的柱下史,庄周也在楚国当过漆园吏 。问题不在于仕与隐的取舍选择, 一切都要视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决定其态度 。这种出处行藏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 ,进入唐代 ,变化得更为具体与灵活了,这在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李白身上有典型而全面的体现。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按照道家思想和自身的处境 ,设计了一个对待“仕”与“隐”的人生奋斗目76 标,这在唐代那些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的知识分子中 ,有一定的普遍性:“近者逸人李白 ,自峨眉而来……遁乎此山 。仆(北寿山)尝弄之以绿绮 ,卧之以碧云, 之以琼液, 饵之以金砂 ……俄而, 李公仰天长吁 ,谓其友曰 :吾未可去也!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 荫君青松 ,乘君鸾鹤 ,驾君虬龙 ,一朝飞腾,为方丈 、蓬莱之人耶? 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 ,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 、留侯 ,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李白为自己一生奋斗勾勒的轮廓和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是唐代受道家思想浸淫的知识分子的典型, 也是唐代诗人中在仕与隐、出与入的抉择上大体遵循的原则 。其核心是蓄养道义 ,启迪道性,创造条件等待从政的机会 , 达则兼济, 穷则独处 ,功成身退, 超然物外 ,保持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行动的不受拘束。
  


说长道短,中国诗人留给宁海最有依据的只有一首诗,是周贺的《寄宁海李明府》周贺何许人也,《唐才子传·卷六》:清塞,字南卿,居庐岳为浮屠,客南徐亦久,后来少室、终南间。俗姓周,名贺。工为近体诗,格调清雅,与贾岛、无可齐名。宝历中,姚合守钱塘,因携书投刺以丐品第,合延待甚异。见其《哭僧》诗云:"冻须亡夜剃,遗偈病中书。"大爱之,因加以冠巾,使复姓字。时夏腊已高,荣望落落,竟往依名山诸尊宿自终。诗一卷,今存。是他告诉我们;“山县风光异,公门水石清。”宁海县属于山城,风光还可以,县府门前有一条水石清清的玉带河。


文化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时宁海文化逐渐普及,南宋庆元二年(1196)重九,城内南塘胡融偕友人刘次皋、李竹波、王季雅、周仲卿等相与登石台山联句纪事,题诗鐫石,以示来者。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储国秀根据宁海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撰写过一篇《宁海县赋》,洋洋数千言,内容详实,后人誉有小县志之称。

到北宋末年,金兵进逼,宋室南迁,经济比较富有的大批北方士族,举家南下,他们带来了颇为可观的财富、知识、文化、人才,南宋定都临安,邑近京城,到宁海定居的士族就有不少,再加宁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借此契机,经济迅速得以繁荣,人口也达到10万左右,这为宁海文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文风日盛,考取进士者为历代之最,一共有140余名。如王齐舆,字子孟,县城东隅人,幼聪颖,文思敏捷,作文操笔立就。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弟恕、章先后及第,人称“三瑞”。历任县尉、知县,官终宗正少卿、朝议大夫等职,在政期间,勤政爱民,百姓感恩,立生祠以颂其德。上《论安边择将,足国裕民》疏,雄文奇崛,冠绝一时。平生好读书,博学强记,手不释卷。善作诗,常与名公卿酬唱,每出奇崛之语,人称“诗虎”,著有《云壑集》20卷。时舒岳祥曾到梅林,提到;寜海以浮溪为屏几,默林为茵席,自提树趋而至于清泉山是为邑之右臂。自法昌冒尖趋而至于岳祠白峤是为邑之左臂。默林居其中。寛平沃衍可容万家为通驿大道。旁引两臂支分港别达于大海有舟航网罟之利其隅隩深窈环以文溪峙以茶山。有椅桐桧栢梗楠竹箭笋茗之产至宋代,诗人对宁海是喜爱的,诗作也日益增多。诸如朱熹的父亲朱松的《送沈昌时赴宁海令兼叙别二首》一诗提到·“故人便使来当路,终恐劳公自挽船”“ 波翻别壑闻车水,青遍柔桑趁浴蚕。”宁海当时是水路交通发达。生活也是男耕女织,山田还要车水,采桑浴蚕。宁海与外界联络,多靠岭道,如释正觉的《早发宁海寿宁道中过奉化》一诗中说;“凿崖棱石上梯空元代,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四等人中以南人地位最低,宁海县恰属南人地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宋亡后,大多数隐居乡间,耕读传家以避世,所以宁海文化在声势上有所逊色。所幸的是入元时余音未绝,如舒岳祥、胡三省、刘庄孙等宋末遗民的成就相反在宋末元初凸现,居有一席之地。宋丞相叶梦鼎后裔枯林,以诗画自遣,其墨兰为世所珍。自以先世受宋恩,遁迹禅门。李介石,字守道。性爽迈,能诗,亦善古隶兼工画,困约无所遇。徽寇陷杭,以书见省臣,命草符檄,遂器重之。元代虽短短的几十年,但外籍的几位文化名人,对宁海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永康的胡长孺,与名儒高彭、李湜等人号称“中南八士”,至大元年(1360)任宁海主簿。于宁海政治、文化多所贡献,方孝孺称其为良吏。义乌的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史编修官黄溍,其文章布置谨严,援据精切,多先儒未发。有《黄金华集》。至治元年(1321)任宁海县丞,对宁海地方教化是尽其所能。其得意门生高则诚,所作的《琵琶记》,为南曲之冠,据考证,创作期间来往于宁海,部分情节取材于宁海。据《宋元戏曲史》载,高则诚卒于宁海西店樟树村。而黄溍却又师事宁海的李洧孙,李洧孙,字山甫,竹口人。年 22以词赋冠漕司。学者称为霁峰先生,博学能文,议论英发,如宝库宏开。版图归元,栖迟滨海者20余年,郡府以名剡,上乃为强起抵京,述《大都赋》以献,名噪一时,时大德二年(1298)也。六年除杭州路儒学教授,延祐元年聘充江浙同考试官,黄溍就是此届所拔。元代宁海人在文化上有所建树的还有王大本、舒卓、吴元泽、叶良器、潘伯润、胡世佐、陈廷言、王愚可等等。


元代,宁海还爆发了杨镇龙起义,声势浩大,最后被无情镇压,期间宁海人始终没有停止过反抗,宁海因属方国珍控制地区,有些人认为他缺乏远见,不愿与他同伍,投奔朱元璋的倒有不少。元代黄溍,延祐二年(1315年)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他的《初至宁海》二诗最为流传;“地至东南尽,城孤邑屡迁。行山云作路,累石海为田。蜃炭村村白,棕林树树圆。桃源名更美,何处有神仙?”


“缥缈蛟龙宅,风雷隔杳冥。人家多面水,岛屿若浮萍。煮海盐烟黑,淘沙铁气腥。停骖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对宁海是十分了解,宁海的砺壳生产。棕业生产。盐业、铁矿产业寄其他习俗都有提及。宁海应该在此时已关注其他产业了。宁海环境也有所改变。如元代李裕的《宁海道中次叶方伯韵》一诗提到~“远嶂溪流断,孤城海树连”雨后宁海是美丽的。


被元朝统治者压抑的怒火到元末明初终于喷发,明初中央政府建都南京,也是宁海发展的有利条件,宁海参政、议政人员之多,级别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如方克勤、詹鼎、叶兑、叶伯巨、李至刚、石允常、方孝孺、卢原质、张岵、张纯诚、章朴等,文化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初就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正如方孝孺所说;“近来文运属天台。”


恰恰在明初,方孝孺之难后,宁海文化、教育自然而然大受影响。“读书种子”也被灭十族,读书无用之风蔓延全地,为了重振宁海文风,县令黄醇特地在城南跃龙山造文峰塔,意在为人才突出。明朝中晚期,在宁海人李至刚的倡议下,京都也搬到北平,政治、文化中心北移,地理位置失去优势。再加沿海倭寇不断侵扰,特别在嘉靖二十七年(1584)起,倭寇连年入侵雪坡、西店、柘浦、东岙、沙柳等地,所过之处尽遭烧杀劫掠,造成宁海经济严重受挫,虽然也出现过象王中、邬良佐、潘颖、王度、石文睿、石简、胡允佳、邬若虚、任大冶、胡献来等文士,但已是强弩之末,其名不显。


清初,是宁海县遭受重创的年代。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为断绝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实行海禁,令沿海居民内迁,史称“迁海令”,宁海还有抗清复明的张苍水残部等因素,成了迁海的主要地区,人口被迫迁往天台、仙居等县,迁海以后,房屋拆毁,建造木城,民不得出外界一步,不许片板入海,沿海农业区域长期荒弃,人口大量减少,百业凋零,渔业及航海停顿,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恢复到原有的范围和水平。再加“白榜银案”,台州府学、临海县学庠生被绞杀、充军,一时临海乡科绝榜25年,进士百年绝榜,宁海县士子也大都灰心,绝意进取。总体来说,宁海县的文化发展平平,且看清代李文《遣民行》长诗可知;“ 圣德周天地,敉宁在四方。如何遭厄数,困苦见此疆。海氛未尽扫,万姓惨痍疮。鳅鳝魂釜底,敢效鲸鲵狂。联(䑸)肆劫掠,寓目皆可伤。鱼盐夺其利,胼胝资为粮。青磷间白骨,村市亦战场。”类似是诗词很多。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回波乐·野趣·其二
下一篇: 侍香金童.午时雨  >>
评论
总计:1条评论
提交评论
萧学菊
好作品,欣赏点赞的同时,问好您!
回复时间:2023/6/10 14:37:55      回复

学会地址:宁海县徐霞客大道西门城楼

邮编:100007邮箱:yuelongshishe@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