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蜂“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五)    
	
	東郭道人    
	
	上联: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下联: 八犬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数字迷宫中的诗意回响
	
中华对联艺术如一条智慧的星河,其中“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副上联,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数百年来等待着它的灵魂伴侣。当历史的车轮驶至当代,当代诗人陈永烽以“八犬习场,点点点两队四排”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上联:千古绝对的诞生——池塘边的智慧博弈
	
	明朝天启年间,福州城郊的一池春水,见证了中华对联史上的一桩美谈。当朝宰相叶向高途经此地,留宿在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清晨送别时,池塘中七只悠游的鸭子触发了叶向高的灵感。他信口吟出:“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这看似简单的十一个字,实则暗藏玄机——七只鸭子既可理解为三双加一只,又通过“数数数”的叠字运用,营造出视觉与思维的双重趣味。
	
	翁正春面对这道突如其来的考题,凝视波光粼粼的水面,注意到跃出水面的鱼儿,脱口对出:“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尽管这个故事在士林间传为佳话,但细究之下,翁正春的下联确实存在瑕疵。如“尺鱼”之“尺”为量词,与上联“七鸭”之“七”数词属性不尽相合;“九寸十分”更违背了度量衡“逢十进一”的基本规则,还有“量量量”瞬间即逝,则无法丈量。这此美中不足,使得这副对联留下了历史的遗憾,也为后人的再创作埋下了伏笔。
	
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陈永烽的匠心独运
	
	陈永烽先生的“八犬习场”下联,正是弥补这一遗憾的匠心之作。此联之绝,在于它实现了从形式到意境,再到精神内涵的全面升华。
一、意象的升华:从自然散漫到纪律意志
上联“七鸭浮塘”描绘的是一幅恬静、散漫的自然图景,鸭子随心所欲,悠然自得,象征着天性的自由与闲适。而下联“八犬习场”,则勾勒出一幅纪律严明、充满力量的训练景象。这里的“犬”,并非嬉闹的家犬,而是眼神锐利、动作整齐的军犬。它们每一次的“点点点”,都是对意志与能力的严格锤炼。这一转变,使上下联构成了“自然”与“人为”、“散漫”与“纪律”、“闲趣”与“战斗”的深刻对比,意境陡然开阔,张力十足。
二、对仗的工巧:无懈可击的格律契合
在格律上,此联堪称典范:
· “八犬”对“七鸭”:数词对数词,动物对动物,精准无比。
· “习场”对“浮塘”: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场景相应。
· “点点点”对“数数数”:动词叠用,节奏铿锵,指挥官清点队伍的场面呼之欲出。
· “两队四排”对“三双一只”:将数字“八”进行符合军事编制的分解,与上联的数学游戏严丝合缝。上联用奇数(七、三、一),体现自然的随机;下联用偶数(八、两、四),强调秩序的严谨,奇偶相配,暗合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平衡之道。
三、精神的淬炼:“淬炼成钢”的内核
“八犬习场”的核心精神,在于“淬炼成钢”这四个字。这群“犬”被赋予了超越物种的精神使命。它们的“习”,是为了在未来的任务中能如钢铁般可靠。这使得下联摆脱了单纯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一股昂扬刚健的精神力量。它与上联的柔美闲适形成强烈反差,共同构筑了一个更为完整的世界——一个既欣赏自然之柔美,也崇尚意志之刚强的世界。
结语
陈永烽的“八犬习场”之对,之所以能超越前人,被誉为“古绝今对”名联,正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做到了“无懈可击”,更在精神内涵上实现了意境的升华与精神的对抗。它生动地表明,对联艺术的至高境界,是词句、意境与精神的三重奏鸣。在这场数字与意志的交响中,我们既看到了汉语的无穷妙趣,也感受到了从古至今,中华文化中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