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楹联大观>> 作品详情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 [点评]

作者:雪里青松     发布时间: 2025/9/28 15:45:14     阅读:92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

陈永烽“古绝今对”名联赏析(七)


東郭道人


“ 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
   下联:有粮粮站站有粮

注释:

1,有粮~地名,指有粮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境内。
2,粮站~地名,指有粮村内一座粮站。”


这副对联是陈永烽先生创作的“古绝今对”应先生邀请赏析如下:


           从“无锡锡山”到“有粮粮站”的对联美学嬗变


上联:千古绝对的传奇身世

“无锡锡山山无锡”——这七个字如一道千年谜题,在汉语的星空下闪烁智慧的光芒。它的诞生,源于一个地理的巧合与语言的戏法。

无锡城西有锡山,传说周秦时期此山产锡,引得百姓争相开采。至汉初,锡矿采尽,“有锡”变“无锡”,地名由此而来。明代一位才子途经此地,被地名与实景的反差触动灵感,吟出上联:“无锡锡山山无锡”。此联妙在“无锡”既是地名,又描述现状;“锡山”是山名,却已无锡。前后呼应,顶针连环,构成一个完美的语义闭环。更绝的是,它暗含时间流转、沧海桑田的哲学意味——昔日有锡今无踪,唯留空名诉沧桑。

数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尝试对出下联。民间流传唐伯虎曾对“平湖湖水水平湖”,虽有意境却在格律上经不起推敲——“锡山”是具体地名,而“湖水”则不是;且对句中第六字皆为平声,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基本原则。这正是它“千古绝对”魅力的根源——它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汉语精魂的极致展现。

下联:古绝今对的完美呼应

当代楹联艺术家陈永烽以“有粮粮站站有粮”相呼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副对联的完成,更是对联艺术在当代的完美绽放。

格律之工:传统规范的当代典范


陈永烽的下联严格遵循对联创作的五大原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有粮”对“无锡”,地名相对;“粮站”对“锡山”,实体相映;“站有粮”对“山无锡”,意境相通。每一个字都如精密的齿轮,与上联严丝合缝。特别是“无”对“有”的绝配,将汉语的对仗之美推向极致。


意象之新:时代精神的巧妙融入


这副对联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成了从古代矿藏到现代粮仓的意象转换。“锡”作为重要工业金属,堪称工业粮食,与“粮”相对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锡山是蕴藏锡矿之地,粮站是储存粮食之所,两词相对,词性极其吻合。更妙的是,上联讲述资源枯竭的遗憾,下联描绘粮食满仓丰饶的喜悦,形成从“有到无”到“无到有”的哲学循环。


意境之深:古今对话的艺术升华


陈永烽的创作最可贵处,在于赋予了古绝对以深刻的时代内涵。上联以否定之否定句式,描述了矿山由盛转衰的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资源枯竭的惋惜;下联则以肯定之肯定句式,展现了一幅农村丰收、粮仓充盈的繁荣景象。这一衰一荣、一无一有的鲜明对比,不仅是对仗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迈向现代工业文明这一历史进程的诗意写照。


这副“古绝今对”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传承不是简单模仿,而是在尊重规范的同时注入当代人的生活体验。陈永烽的妙笔让我们看到,对联艺术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高手在民间,这句俗语在这副对联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当“无锡锡山”遇见“有粮粮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字游戏的圆满,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证明。这副对联将古典与现代、遗憾与希望、衰退与繁荣熔于一炉,在方寸之间展现了汉语无穷的表现力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智慧光芒。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最爱中国红
下一篇: 小寨丰收节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