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现代诗歌>> 作品详情
安平秋韵:千年刻石与瓷光中的博陵遗梦* [散文]

作者:门彦军     发布时间: 2025/8/30 17:22:45     阅读:78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滹沱河 义门寺

——寻访滹沱河畔的时光碎片

一、青石上的千年呓语

2006年的深秋,衡水安平县义门村的田野间,一块沉睡千年的青石刻石被文物工作者从荒草中唤醒。苔痕斑驳的石面上,卷草纹如藤蔓缠绕时光,楷书字迹清晰可辨:“宿云含雨柳依依,古寺萧条过客稀。秋蕊满庭红不扫,只应天女散花归。”落款“吴安持居易题”,跋文则记载了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黄河水患、都水使者吴安持巡视滹沱河防的往事。

这块长193厘米、宽47厘米的青石,是宋代官制与文人心境的缩影。题、诗、跋、款四部分主次分明,末尾“宣德郎知安平事兼兵马监押韩纶立石”的隶书款识,印证了宋代地方官员的职责与品阶——韩纶以正七品文散官之职,与县尉吕清臣、主簿孙延共同将吴安持的诗文刻石永传,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官场接力。

二、元祐四年的秋雨滹沱

公元1089年的北宋,黄河水患已成朝堂心腹大患。自元丰五年(1082年)黄河改道北流后,河北路屡遭决堤之灾。吴安持,这位王安石的女婿、宰相吴充之子,身负都水使者(正六品)之职,奉旨巡视滹沱河防。彼时,他正深陷“回河东流”与“维持北流”的党争漩涡——以文彦博为首的“回河派”力主恢复故道,而苏辙等人则主张顺应水势。吴安持的诗中,“古寺萧条”是眼前景,更是心中事:治水多年,百姓流离,连佛门清净地亦难逃荒芜。

义门寺始建于唐,盛于宋。康熙《安平县志》载,元代李恭让因孝行被旌表“义门”,村名由此而来,更成“义门秋雨”之景,传说秋旱时独此村得雨润泽。吴安持策马至此,见残破殿宇外红叶堆积,铜铃零丁,提笔题壁。安平县知事韩纶恐诗作湮灭,遂命人刻石,将一场秋雨、一声叹息,镌入青石肌理,亦将宋代地方治理的细节定格千年。

三、刻石背后的治水长卷

吴安持的仕途,恰似黄河水势般跌宕。元祐三年(1088年)任都水使者后,他力主“回河东流”,却因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内黄决口、东流断绝而被贬远方。诗中“天女散花归”的意象,或暗合佛经中“天女以花检验修行”的典故,将治水者的无力感升华为禅思——人力难抗天意,唯余秋蕊零落成泥。

刻石跋文记载的“黄河屡迁河道”,实为北宋水文史的缩影。彼时滹沱河作为黄河支流,河道摆动频繁,沿岸佛寺多建于高地以避水患。义门寺僧众曾开仓赈灾,以“义”为名践行慈悲,却终因宋室南渡后北地凋零而荒废。青石上的文字,不仅是治水争议的注脚,更揭示了佛教与河流共生的智慧:僧侣参与疏浚、安抚流民,寺庙成为灾民庇护所,直至自然与战火将其抹去。

四、博陵第:瓷光中的历史倒影

安平,古称博陵。这片土地的故事,不仅镌于青石,亦闪烁于瓷釉之中。元代“博陵第”瓷器,以其底部嵌刻的“古相·博陵第”款识闻名,器型恢弘,纹饰繁密,青花幽蓝如滹沱夜雨。学者考证,定窑衰落后,部分工匠南迁景德镇,仍以“博陵”为号,将北方定窑的素雅与南方青花的绚烂交融,铸就元瓷巅峰。

博陵第瓷器的纹饰中,莲池鸳鸯、云龙飞凤,恰似吴安持诗中“柳依依”“天女散花”的意境延伸。而“张文进”“张进成”等工匠落款,则让人遥想:这些匠人中,或有安平子弟?他们是否听闻过故乡义门寺的秋雨,或曾以瓷坯为纸,绘下对博陵故土的眷恋?

五、寻访者手记:秋蕊与瓷片的对话

今日的义门村,麦田如金毯铺展,村民指着古寺遗址说:“这里的红叶总比别处红些,怕是千年前的秋蕊化进了土里。”文物工作者清理刻石时,孩童围问:“这字是神仙写的吗?”——他们不知,千年前的“神仙”,正是与他们的先祖共历水患的凡人。

不远处,农人犁地时偶见瓷片。青花残片上,缠枝莲纹蜿蜒如河,或许正是某件博陵第瓷器的碎片。瓷光与刻石,一碎一整,却同样承载着博陵大地的记忆:吴安持的叹息、韩纶的执着、无名工匠的匠心,皆在秋风中低语。


**后记**

青石裂痕,是时光的笔迹;瓷片零落,是文明的星火。安平义门村的千年故事,在刻石与河流、秋蕊与瓷光中交织,成为一首未完成的史诗——关于治水者的孤独、佛寺的慈悲、匠人的执着,更关于每一粒尘土如何铭记历史,每一阵风如何传递永恒。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七夕传到今
下一篇: 七夕吟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