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敷彩六十载 翰墨留香润凉州》
——记名画家杨万胜先生的艺术人生
作者:王全祥
初夏时节,我以凉州诗人的身份踏入杨万胜先生的画室。画室里弥漫着松烟墨香,四壁悬挂的画作犹如展开的凉州长卷,祁连山的雪峰在晨光中闪耀,鸠摩罗什寺的飞檐在暮色里静默,石羊河畔的芦苇随风摇曳。这些作品以国画的水墨氤氲为骨,以油画的光影层次为肉,将河西大地的雄浑与细腻完美融合,让人不禁想起王翰笔下“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边塞气象。
艺海求索六十载,杨万胜先生,武威人,生于1953年,国家二级美术师,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威市美协名誉主席,曾就职于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任国家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美展奖项。多幅作品被有关机构和国内外友人及藏家收藏。
杨万胜先生19岁考入武威地区文工团(后为武威市天马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舞台美术设计师。这个职业让他在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始终与色彩、构图、光影为伴。从传统戏曲的写意布景到现代舞剧的写实场景,他在舞台上构建了无数个艺术世界。1985年深造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经历,更让他系统掌握了中西绘画技法,为后来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他大半生将全部精力投入绘画创作。数十年如一日,他的足迹遍布西部大地,雪域冰峰、大漠戈壁、森林草原等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正如他所说:“我大半辈子都在跟色彩打交道,希望通过色彩把我见过的祖国大地的美丽山川都呈现出来”。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
丹青妙笔绘凉州,在杨先生的画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凉州八景》系列作品。其中《罗什佛光》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鸠摩罗什寺的庄严,寺塔在金色的光晕中若隐若现,仿佛千年佛音穿透时空而来;《白塔晴霞》则以写意的手法展现了白塔寺的沧桑,残垣断壁在晚霞的映照下,诉说着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故事。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家乡名胜的再现,更是对凉州文化的深度诠释。
他的油画写生作品《蔡旗·石羊河》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画面中,石羊河水波光粼粼,岸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这种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情描绘,让我想起自己曾写过的诗句:“石羊河畔柳如烟,碧水东流绕故园”。杨先生用画笔将这份乡愁具象化,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中西合璧铸精神,杨万胜先生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又融入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技法。在他的国画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泼墨与重彩的结合,如《傲滄海》中,汹涌的海浪以大写意的手法表现,而礁石上的细节却用工笔细细勾勒,刚柔并济,气势磅礴。油画作品则注重光影的运用,如《天梯大佛》中,大佛的面部在柔和的光线中显得慈悲祥和,而背景的石窟壁画则用斑驳的色彩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源于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艺术没有国界,只有用心去感受和表达,才能创作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这种开放包容的艺术精神,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气息,在国内外艺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德艺双馨润无声,除了艺术成就,杨万胜先生的为人更令人敬佩。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对待艺术严谨认真,对待后辈毫无一丝保留。
此外,杨万胜先生在数十年艺术生涯中,除了对自身艺术追求的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从20多岁起便无偿培育无数学生走上艺术之路。他始终恪守“先做人,后作画”的育人理念,将艺术品格与道德修养并重,手把手传授技法,心传心启迪艺道。至今,他最早的学生已年逾六旬,并经他培养造就的往昔许多门人都在书画领域取得斐然成就,成为业界中坚,杨万胜先生这份对艺术传承的坚守,恰如他笔下的祁连雪水,无声滋养着凉州大地的艺术根系。
在与他的交谈中,他多次提到:“艺术是寂寞的事业,需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初心。”这种对艺术的虔诚态度,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贫困地区捐赠作品,用艺术的力量回馈社会,做到了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大爱无疆。正如他所说:“画家不仅要画好画,更要做好人。”这种德艺双馨的精神,让他在武威艺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离开画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杨先生的画作上,那些山水、人物仿佛都活了过来。我忽然想起自己曾写过的一首诗:“笔底乾坤大,心中日月长。丹青敷彩处,翰墨润西凉。”这或许就是对杨万胜先生艺术人生的最好写照。他用六十年的时间,在丹青笔墨间书写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翰墨光影中诠释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的作品,是凉州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他的精神,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