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安徽省诗词协会
登录
注册
关注
收藏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新建文档1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辞赋天地>>
作品详情
(散文)从文五十年:笔尖流转的半生山河
[散文]
作者:冯期武 发布时间: 2025/7/8 17:21:11 阅读:121次
分享到:
0
创作背景
关键字
(
散文
)
从文五十年:笔尖流转的半生山河
文
/冯期武
窗外的梧桐叶簌簌作响,砚台里的松烟墨泛起幽幽光泽。案头那支伴随我走过五十年风霜的普通钢笔,此刻正将往事细细勾勒在方格稿纸上。
我喜欢爬格子,沉腻于将一个个汉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构成一段段激荡的心绪。故
多少年来我有个习惯:当一个人感到寂寥闲暇时,不会以打牌或玩手机来消遣解闷,而是会借助文字来开导、安慰、释放自己。因为人的
一生中有很多很多记忆被锁住,被压抑在心底,成为郁结,释放是最好的形式。所以一直都是把自己的苦与乐灌注在笔尖,淘涤在砚池,行走在方格。几十年了,与纸和笔相依相伴,搀扶着走过了多少孤寂和落寞的日子,也排解了多少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怀。
人,
生活
在这个
世界
上本来就是个偶然与不容易,身经春夏秋冬,目睹风花雪月,情被熏陶;足践东南西北,心挂柴米油盐,身受涂染。人的心,说小就小,说大就大,但人的心是一口有沙眼的储水缸,一边急忙忙地装,一边静悄悄地漏,这样永不满,也就永保新鲜,漏掉的不能懵然不知,拥有的也更需要珍惜。人活到这般年岁,只想让自己的胸中留有一豆常明的心灯,让自己活得阳光一些。我只想将自己一路上的心态与愿望,做成一盘小糕点自己尝,别人若愿品味到也可以跟着尝一尝。本想用自己的笔墨来感动自己,假如那一处墨痕有幸触动了亲爱的你,那可能是你我缘的莅临、心的共鸣、情的相融
……
一、边防前线的文字情结
福州军区某部驻地的月光像一把银亮的弯刀,将海洋与陆地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棋盘。
1976年2月,18岁的我在重机枪连担任报道员,于是,笔记本和笔就成了随身必须品。每当夜幕降临,我就钻进连队餐厅,就着电灯光记录战友们的
故事
。炊事班长王铁柱在日记里写:"今天修车时手套破了,但修好装备的手掌暖烘烘的。"驭马班李大山的诗稿扉页写着:"驭马背上的心跳,和前线海的风一样滚烫。"这些带着硝烟味的文字在军报上发表时,油墨香与口口油混合成奇特的芬芳。我逐渐明白,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刺破时空的利刃,能把瞬间的感动雕刻成永恒。1978年底奉命奔赴广西边防,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也没有放下纪录我军取得一个个胜利的瞬间……经历了血与火的洗涤,所记录的故事更加厚重。1981年元月退伍时,我的挎包里除了《唐诗选》和《楚辞》,还有三本被翻得卷边的《解放军文艺》。
二、讲台上的文字耕耘
教育
系统的讲台上,粉笔灰染白了我的鬓角。
1981年的春天,我走上了
都昌
县南峰中学的讲台,创办"浪花"校刊,带着学生们晨起早读,暮归灯下作文。黑板报上既有《读书心得》的记实感悟,也贴着学生们用麦秆编成的"诗画报"。有个叫小满的女生,在作文里写道:"泥土里的蚯蚓教会我,文字也要像春笋般扎根本土。"
九十年代初,我发起
"向全国报刊杂志投稿计划",带着学生们课余时间走遍本地的村寨,收集散落的民间故事、新人新事、读书典型……然后,写成新闻、民间故事、文学作品……这些文字如同珍珠,终于构成璀璨的玉石——闪闪发光。
三、墨池里的文字修行
二
O一七年八月我退休回家歇着。有时候,琢磨琢磨,
心情
还真是挺沉重,也挺烦躁的,甚至很不适应
(没有稚气的学生在身边烦,心里还真是空落落的),当然,自己还是有意识的再也不去扯落一些乱七八糟的人情世事了。
自那以后,我总是想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整理出属于
自己
感悟
人生
的东西,出版一本的
散文
专集
(已出版了两部诗文集了)。因为诗歌情绪左右了我,让我处于茫然中,凌乱而又粗糙地应付疲惫的生活。2017年和2018年先后出版诗文集《鄱湖浪花》和《鄱湖忆诗》以来,我便努力地调整自己,在时光和岁月的打磨中,渐渐褪去了不安和慌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人过花甲,对
人生
多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闲暇时分,喜欢靠在阳台上,沐浴着暖阳,泡一杯清茶,执一本书刊,在时光的氤氲中,怡然自乐。以一种更加务实和沉着的心态面对生活。后来,诗社如春后春笋相继铺开了,各地都创建了微信诗词群吸引了许多退休
教师
和文化爱好者。是年加入本县的诗词微信群。定期撰稿。在重阳节登高赋诗,中秋夜相聚吟咏。老张头把手机支架放在桌子直播我们的活动,屏幕上涌动的"666"化作新时代的掌声。
说实在的,一个人能够原汁原味地将自己内心世界储存起来的一些东西,利用诗词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披露出来给大家看一看,也就算是挺有勇气的了。
青春
年少,同窗学友,年逾花甲重逢聚会,将相会氛围,细节,心境,意境刻画得也算真实惟妙。校园草地,千年古樟,回忆与追溯,青丝与白发,倾诉与酒杯,拥抱与热泪,歌声与
忧伤
,
感恩
与呼唤
……绘成的也可以说是一副穿越时空的历史与
现实
相融的简笔画图。但愿能夺人眼球
。
去年深秋,我在鄱湖边上偶遇当年的战友。他指着湖面浪花说:
"你看这层层叠叠的浪花,多像你写的那些文章。"夕阳西下时,我们并肩坐在岸堤上,看晚霞将湖面染成流动的朱砂。五十载光阴在涛声中悄然消逝,唯有笔尖流淌的文字,始终如湖岸线般清晰绵延。
案头的稿纸是一方汉代铜印,印文
"
文以载道
"历经千年仍棱角分明。五十年与文字相伴,我渐渐懂得:文字既是渡河的舟楫,也是攀山的绳梯;既能铭刻历史的年轮,也能编织未来的星图。当窗外的玉兰再次绽放时,我依然会提笔书写——因为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文字之路上,每个落笔的瞬间,都是对生命的重新确认。
2025、03、08于宜春靖安县城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稀翁随感
下一篇: 春江即景 >>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网站互联:
中华诗词学会出版传媒工委
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
邮箱:ahshici@163.com
联系电话:
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