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伟人诗词研学>> 作品详情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书写与军事思想映射 [文章]

作者:赵强烨     发布时间: 2025/5/31 13:57:24     阅读:81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书写与军事思想映射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书写与军事思想映射

作者  赵强烨


毛泽东诗词,宛如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不仅散发着璀璨的文学光辉,更是一部生动鲜活、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战争史诗,深刻地蕴含着毛泽东独特而深邃的军事思想。他以诗人独有的敏锐笔触和军事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与高屋建瓴的军事智慧完美融合于诗词创作之中。这不仅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中国革命战争画卷,更为后世深入研究军事思想开辟了别具一格的视角,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一、毛泽东诗词中的战争场景描绘

(一)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在毛泽东的笔下,大规模战争场面总是展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短短十四个字,却力透纸背,将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宏大场景生动勾勒。“钟山风雨”四字,仿若一阵疾风骤雨,瞬间营造出一种风云变幻、剑拔弩张的战争氛围,让人真切感受到大战来临前的紧张气息。而“百万雄师过大江”,则犹如神来之笔,描绘出百万大军如汹涌浪潮般横渡长江的震撼画面:战船密密麻麻,在波涛中奋勇前行,战士们个个目光坚定、斗志昂扬,那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气势,仿佛要冲破一切阻碍。这不仅彰显出人民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更预示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土崩瓦解,新中国的曙光即将破晓。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里“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战争油画。“万木霜天红烂漫”,描绘出深秋时节,山林间霜叶如火,漫山遍野一片绚烂的壮丽景色,为这场反围剿战斗赋予了雄浑而又充满张力的背景。“天兵怒气冲霄汉”,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红军战士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和高昂到极点的战斗士气,他们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神兵,带着正义的怒火,要将敌人彻底消灭。“雾满龙冈千嶂暗”,又巧妙地营造出战争迷雾笼罩、形势错综复杂的紧张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战场。而“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胜利后红军战士欢呼雀跃的场景,他们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以及红军的英勇善战。

(二)艰难险阻的行军历程

长征,无疑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壮举,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则是对这一壮举最生动、最震撼的文学记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便以一种豪迈至极的气概,展现出红军战士对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蔑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极为精妙的夸张和比喻手法,将蜿蜒曲折、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比作轻轻翻腾的细小波浪,把雄伟磅礴、气势恢宏的乌蒙山视为脚下滚动的小小泥丸。这种独特的视角,不仅突出了红军战士超越常人的勇气和乐观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他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时的从容与自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暖”字,让人联想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中涌起的那股喜悦与轻松,仿佛阳光洒在心头;“寒”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冰冷的铁索、湍急的河水、敌人的枪林弹雨,每一个画面都让人不寒而栗。但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成功突破了重重难关。

《忆秦娥·娄山关》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词的上阕,通过对“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等一系列意象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肃杀、紧张的战斗氛围。凛冽的西风呼啸而过,大雁在长空哀鸣,寒霜铺满大地,残月挂在天边,在这样的清晨,红军战士们迎着寒风,踏上了艰难的征程。“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从听觉的角度,以细碎的马蹄声和呜咽的喇叭声,细腻地表现出行军的急促和战斗的紧张。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则如同一记洪钟大吕,振聋发聩,表达出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尽管娄山关地势险要,敌人严防死守,但红军战士们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跨越了这座雄关,向着胜利的方向继续前进。

(三)激烈残酷的战斗细节

毛泽东诗词对战斗细节的刻画同样入木三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激烈与残酷。《西江月·井冈山》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紧张激烈的战斗画面。“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战场上火热的战斗氛围,让人仿佛看到山下飘扬的军旗,听到山头激昂的战鼓和号角声。“敌军围困万千重”,形象地突出了敌人兵力的强大和形势的严峻,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困,红军战士们却“我自岿然不动”,展现出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自若和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则进一步强调了红军的充分准备和团结一心,他们凭借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抵御着敌人的进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随着一声巨响,黄洋界上的炮声打破了战场的沉寂,也宣告了红军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的胜利,敌人在炮火的攻击下,狼狈逃窜,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战斗的激烈和红军的英勇。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描绘了红军在大雪纷飞中艰难行军的情景。“漫天皆白”,短短四字,便营造出一片银装素裹、寒冷寂静的环境,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整个大地。“雪里行军情更迫”,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红军战士们依然保持着紧迫的行军节奏,他们不顾寒冷和疲惫,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前进。“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通过“风卷红旗”的动态描写,展现出红军行军的豪迈气势。狂风呼啸,红旗在风中烈烈作响,仿佛是红军战士们不屈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在飘扬。同时,也暗示了战斗的激烈与艰辛,红军战士们在风雪中翻越崇山峻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向着胜利的方向奋勇前行。

 二、诗词中映射的军事战略与思想

(一)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始终坚定不移地强调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所占据的关键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深刻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思想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这一振聋发聩的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共同投身于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场景。据史料记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中央苏区就有30多万群众参加红军,数百万群众支援前线。“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等诗句,从数量上直观地体现了人民群众参与革命战争的规模之宏大,他们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革命力量,反映出人民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和壮大。人民群众不仅踊跃投身战场,成为战斗的有生力量,更是在后方为红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包括人力、物力和情报等。他们送子参军、捐粮捐物,为红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这种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它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革命战争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赋予了革命战争源源不断的强大生命力。

(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一简洁而又深刻的至理名言,高度凝练地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毛泽东诗词中,这一思想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清平乐·蒋桂战争》中“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描绘了红军在面对军阀混战这一复杂局势时的明智抉择。当时,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相互混战,民不聊生。红军并没有盲目地卷入这场混战之中,而是敏锐地抓住时机,迅速转移,“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辟了新的根据地。在新的根据地,红军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从而不断壮大自身力量。这种灵活应变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能够巧妙地保存实力,寻找战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进行的四渡赤水战役,堪称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经典范例。虽然《七律·长征》中并未直接描述四渡赤水的具体战斗过程,但整首诗所体现出的红军在艰难险阻中不断转移、巧妙突破敌人围追堵截的精神,正是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生动写照。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堵,根据实际情况,时而北上,时而南下,声东击西,巧妙地与敌人周旋。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灵活运用各种战术,不断变换行军路线,成功地迷惑了敌人,使敌人始终摸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最终,红军摆脱了敌人的重兵包围,取得了长征中的关键胜利。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在战争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在战略层面,毛泽东始终对敌人保持着高度的自信,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革命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沁园春·雪》中,他以一种豪迈至极的气概纵论古今英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里,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视为真正主宰历史命运的风流人物,充分展现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体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高度藐视。他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古今,认为过去的英雄人物虽然在各自的时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文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当今的共产党人,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然而,在战术上,毛泽东又表现出对敌人的高度重视,他深知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生死存亡,必须认真对待。在反围剿战斗中,面对敌人的一次次疯狂进攻,毛泽东总是亲自制定周密的战略计划。他深入分析敌人的兵力部署、战术特点以及行动规律等因素,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术。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生动地描绘了红军在白云山战斗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精心部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发起攻击的场景。红军战士们隐藏在白云山中,等待着敌人的到来。当敌人进入包围圈后,红军迅速发动攻击,喊杀声震天,如同神兵天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一战斗场景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在战术上对敌人的高度重视,他注重每一个细节,力求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战斗的胜利。

 三、与古今军事思想的对比

(一)与古代军事思想对比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吴起相比,既有着传承和共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创新与发展。孙武在其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思想强调了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毛泽东同样高度重视对敌人的分析和了解,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敌人兵力、部署、战术特点等情况的精准把握。例如,在反围剿战斗中,毛泽东通过对敌人的深入研究,制定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多次胜利。然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古代军事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将人民群众视为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在古代战争中,战争更多地是统治阶层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土地和财富而进行的博弈,人民群众往往只是被动的参与者,甚至是战争的受害者。而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成为了战争的主体。通过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政策,毛泽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战争中来,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人民战争力量。这种人民战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战争的内涵和外延,是对古代军事思想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吴起强调军队的训练和纪律,认为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在重视军队建设的同时,更加强调军队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他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军队成为一支有信仰、有纪律、为人民服务的武装力量。同时,通过土地革命等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军队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而战,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同时代国外军事思想对比

与同时代国外军事家相比,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在二战时期,国外军事家大多注重机械化部队的运用和大规模阵地战。例如,德国的“闪电战”战术,强调利用坦克、飞机等机械化装备的快速突击能力,在短时间内突破敌人的防线。然而,毛泽东根据中国当时敌强我弱、地域广阔、经济落后等实际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并强调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在他的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与国外的军事理念截然不同。这种游击战术充分发挥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域广阔、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优势,使红军能够在敌人的缝隙中生存和发展,不断积累力量。红军通过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如袭击、伏击、骚扰等,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军事舞台上也是独树一帜。在国外战争中,虽然也有民众参与战争,但没有像中国这样将人民群众作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人民战争实践。在中国,人民群众不仅参与战斗,还在战争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支援前线、提供情报、维护后方稳定等。这种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模式,使中国革命战争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为世界军事史提供了全新的范例。

四、对当代的现实意义

(一)对国防建设的启示

在当代国防建设中,毛泽东军事思想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人民战争思想深刻地提醒我们,国防建设绝不仅仅是军队的责任,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化战争成为主要形态,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例如,在网络安全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领域。广大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提升,能够有效抵御外部的网络攻击。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通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民众的网络安全意识明显提高,在应对网络攻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网络安全防线。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形势时,必须保持战略的灵活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军事思维和作战模式,要根据不同的威胁和挑战,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和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应现代战争的新战略、新战术。例如,在应对局部冲突时,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的灵活机动战略战术,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和手段,实现快速反应、精准打击。

(二)在国际竞争中的借鉴价值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使我们在面对国际竞争对手时,能够保持正确的心态和科学的策略。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坚定发展自信。以中国 5G 技术发展为例,当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压中国 5G 产业时,中国并没有被外部压力吓倒,而是坚信自身技术的先进性和发展模式的正确性,积极推进 5G 网络建设与应用拓展。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 5G 网络,5G 基站数量超过 293 万个 ,用户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 5G 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充分展现出战略上的自信与定力。

在战术上,我们要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策略与手段,制定详细且针对性强的应对方案。例如在国际贸易领域,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中国深入分析各国贸易政策和市场需求,积极拓展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与多个国家签订自贸协定,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竞争中同样有着深刻的体现。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向众多国家提供抗疫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与世界各国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活动,吸引世界各国参与,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种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实践,正是人民战争思想在国际竞争中的创新应用,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积极态度。


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号美酒和诗,男,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先后任省政府参事室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参事处处长,省政府办公厅参事文史二处处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诗词吾爱网》等发表诗词作品和理论文章。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高阳台·高屋建瓴
下一篇: 高阳台·高瞻远瞩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