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传统与现代语境交织下的梅花意象新诠
作者 赵强烨
一、引言
梅花,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意象,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审美意趣。从最初在先秦时期以实用价值进入人们视野,到六朝时期逐渐萌生出审美意象,再到唐宋时期全面升华,成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的核心象征,梅花被赋予了诸如高洁、坚韧、孤傲等丰富内涵,深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成为文人墨客托物言志的重要载体。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却突破传统藩篱,以全新的时代视角与革命精神,为这一古老意象注入了鲜活生命力。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国内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 20 世纪 60 年代,此词借梅花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与时代担当,深入探讨其梅花意象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下的内涵变化,对于理解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时代价值,以及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语境中的梅花意象溯源
(一)先秦至六朝:从实用到审美萌芽
在先秦时期,梅主要因其果实的食用价值与木材的实用功能,被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如《尚书》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凸显其在饮食调味领域的关键作用,此时的梅尚未被赋予审美层面的意蕴。直至六朝,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为梅花意象的萌生提供了土壤,梅花 “始以花闻天下”。早期多出现于宫怨题材作品,如古乐府《梅花落》,着眼于其物候特征,关注梅花先于百花开放的自然特性,由此衍生出踏雪寻梅、折梅赏枝等审美活动。南朝谢燮的《早梅》中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生动展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率先迎春的坚韧品质;何逊的《咏早梅》里“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则巧妙地将梅花与寒士风骨相勾连,使得梅花意象开始从单纯的自然物象向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转变。这一时期,梅花意象的萌芽虽尚显稚嫩,却为后世的丰富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宋时期:意象内涵的全面升华
唐宋时期,诗词文化的繁荣为梅花意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其内涵得到了全方位的升华。宋代诗人林逋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描绘成一位超凡脱俗的隐逸高士,赋予其与世无争、遗世独立的精神气质;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着重突出了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的高洁清逸,塑造出一种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梅格”;陆游笔下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将梅花置于孤独寂寞、风雨交加的困境之中,使其成为失意志士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在人生逆境中的坚守与不屈。这些经典诗词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梅花意象的人格隐喻,使其承载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精神追求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在民间文化中,由于梅花五瓣的形态特征,衍生出“梅开五福”的美好寓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吉祥、长寿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梅花意象在雅俗两个层面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
三、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创作背景与现代语境构建
(一)时代困境与挑战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忧外患局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长期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而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回专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使中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国内方面,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艰难的时代背景下,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士气,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毛泽东的革命精神与创作动机
毛泽东一生投身革命事业,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始终秉持着乐观自信、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他深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在创作《卜算子・咏梅》时,毛泽东巧妙地运用逆向思维,借陆游原调原题,“反其意而用之”。其创作动机在于以梅花为精神象征,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蔑视困难、敢于斗争。正如郭沫若所解读的,毛泽东希望党员同志们能够像毫不动摇、毫不畏惧寒冷的梅花一样,为中华人民树立榜样,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毛泽东将个人的革命情怀与时代使命紧密结合,通过诗词创作,赋予梅花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鼓舞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
四、《卜算子・咏梅》梅花意象的新内涵解读
(一)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象征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词的开篇便描绘出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环境。风雨交加送走春天,漫天飞雪迎来新春,在悬崖峭壁上结满百丈坚冰的极端环境下,梅花却依然俏丽地绽放。一个“俏” 字,不仅生动地勾勒出梅花艳丽的形态,更传神地展现出其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梅花不畏严寒、傲立风雪,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他们毫不退缩,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迎接挑战,积极探索革命道路,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无私奉献与谦逊的高尚品格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几句词进一步展现了梅花无私奉献与谦逊的高尚品格。梅花虽然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俏丽无比,却不与百花争夺春天的荣耀,只是默默地向人间传递春天到来的消息。当漫山遍野的鲜花盛开之时,梅花却隐身于花丛之中,欣慰地微笑。这种不居功自傲、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主义精神和谦逊美德的生动体现。他们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在革命胜利和国家建设取得成就后,他们不贪图个人功绩,而是将荣耀归于全体人民,展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
(三)坚韧无畏的斗争意志体现
在“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下,梅花依然能够顽强地绽放,充分展现出其坚韧无畏的斗争意志。这一意象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压迫、自然灾害的侵袭以及各种困难挑战时,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艰难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信仰,敢于迎难而上,与一切困难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五、传统与现代语境下梅花意象对比分析
(一)内涵差异
传统语境中的梅花意象,多与文人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如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孤独、孤芳自赏,更多地体现了文人在困境中对个人高洁品质的坚守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而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意象,则上升到集体主义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群众。它所蕴含的乐观积极、无私奉献、坚韧无畏等精神内涵,着眼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和人民福祉,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梅花意象侧重于个体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意象则服务于整个革命事业和国家发展,展现出更为宏大的格局和广阔的视野。
(二)传承关系
尽管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意象在内涵上与传统意象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深厚的传承关系。从自然属性上看,梅花不畏严寒的特性在传统与现代语境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强调。传统诗词中对梅花坚韧品质的赞美,为毛泽东赋予其新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如儒家的 “君子” 之道、道家的自然超脱精神等,在毛泽东的梅花意象中以新的形式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毛泽东将传统的个人品德追求拓展为集体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担当,使梅花意象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卜算子・咏梅》梅花意象新诠的影响与价值
(一)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对梅花意象的全新诠释,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打破了传统意象的固有思维模式,鼓励作家深入挖掘传统意象在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当代作家可以借鉴毛泽东的创作手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传统意象与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人们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例如,在描写新时代的奋斗者时,可以借鉴梅花坚韧、乐观、奉献的精神品质,塑造出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二)在文化传播与民族精神塑造中的作用
在文化传播方面,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意象成为传递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文学作品、艺术展览、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这一独特的梅花意象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民族精神塑造方面,梅花意象所蕴含的乐观、奉献、坚韧等精神内涵,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它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源泉,不断激发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三)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创新引领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启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意象也为当代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等领域带来了创新灵感。在绘画创作中,画家们可以通过独特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展现梅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精神内涵,将传统的梅花形象与现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例如,以梅花为主题,描绘新时代建设者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场景,展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在音乐创作方面,作曲家可以以梅花为灵感,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通过旋律和歌词传递梅花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如以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表现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与坚韧,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七、结论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传统与现代语境的交织中,对梅花意象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全新诠释。它既传承了梅花不畏严寒、坚韧高洁的传统品质,又赋予其乐观积极、无私奉献、坚韧无畏的时代内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担当。通过深入的对比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时代因素对意象重塑的关键作用,以及毛泽东诗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其梅花意象新诠在当代文学创作、文化传播、民族精神塑造以及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与价值。它不仅激励着当代作家、艺术家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从多元学科视角、更广泛的文化比较视野,深入挖掘毛泽东诗词意象的丰富内涵,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赵强烨,字沐梓,号美酒和诗,男,四川古蔺人,研究生学历,四川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曾从戎20载,副团职干部转业后先后任省政府参事室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参事处处长,省政府办公厅参事文史二处处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少城诗社主编。曾在《中华辞赋》《诗词百家》《文史杂志》《星星诗词》《光明网》《中国诗歌网》《诗词吾爱网》等发表诗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