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论诗评>> 作品详情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 [诗论]

作者:李超     发布时间: 2025/4/16 17:29:32     阅读:96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新词汇新语境
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

在某个省级诗词学会的年度研讨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副会长正在朗诵他的新作:"万里东风卷赤旗,神州处处展宏猷..."台下听众有的低头玩手机,有的强忍哈欠,只有前排几位同样年纪的会员在朗诵结束后机械地鼓掌。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各级诗词协会的活动中并不鲜见。当代诗词创作正陷入某种集体性困境——表面繁荣的背后,是大量同质化、概念化、口号式作品的泛滥。这种现象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诎聱牙的诗?

一、"老干体"的流弊:政治话语的诗性异化

"老干体"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典型特征是将政治口号直接转化为韵文。试看以下几例:

例一:"神州大地起风雷,改革春潮滚滚来。万众一心跟党走,小康路上笑颜开。"

例二:"反腐倡廉正气扬,打虎拍蝇斗志昂。清风两袖朝天去,留得丹心耀八荒。"

例三:"一带一路连五洲,合作共赢展新猷。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永长留。"

姑且不论平仄押韵,这类作品的问题不在于题材选择,而在于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僵化。它们将复杂的时代命题简化为标语式的韵文,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创作既缺乏"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违背了"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的艺术规律。

二、典故的迷宮:学术化倾向对诗性的消解

当代某些协会领导的创作却走向极端。某位研究员的《读史有感》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倾向:"郑玄笺注误雕虫,伏胜壁藏真赏功。白虎观前辩今古,鸿都门学竞西东。"全诗28字用了6个典故,未加注释根本无从理解。

这种创作倾向暴露出三个问题:一是把用典多少作为衡量学识的标准;二是用生僻典故制造阅读障碍以彰显"专业";三是本末倒置,让典故驾驭情感而非为情感服务。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讽刺的"误把抄书当作诗"的现象,在这些"学术体"诗词中得到了当代印证。中华诗词学会周文彰会长在福建省诗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他曾见一位老师的诗满是古代词汇堆砌,很难看懂。周会长的观点同样是:提倡大胆用新词,巧妙运用,为诗词注入时代气息,用冷僻字,只会疏远读者。

三、物象的囚徒:平面化书写的困境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强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境界,而当下某些领导的创作恰恰停留在"见物言物"的初级阶段。曾见某会长咏菊诗:"金黄花瓣向阳开,斗雪傲霜称德才。品格高贤人赞颂,秋园独放暗香来"全诗用词粗糙且词意重复就像一幅拙劣的静物写生,只有物象的简单罗列,缺乏情感的深度投射和意境的立体构建。

这种平面化书写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意象陈旧(梅兰竹菊、风花雪月占八成以上);二是情感套路(见山必言志,观水必喻德);三是结构固化(上联写景下联抒情已成定式)。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批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病,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启示:现代优秀格律诗举例

当代诗词创作的上述困境,本质上反映了创作者在三个维度上的失衡:感知维度上物与我的分离,思想维度上情与理的割裂,表达维度上古与今的脱节。要突破这些困境,或许应该回归《诗经》"赋比兴"的传统——用质朴的语言直陈其事,用贴切的比喻连通物我,用真挚的情感引发共鸣。

随着社会工业化,文言文变成了白话文,实行了汉语拼音。因此,用新词汇、新声韵写诗成了一种新现象。附录武立胜两首诗宜作启示:第一首《塞外军演》“一夜罡风起朔川,挥师直越雁门关。鹰翻冷翼苍穹暗,车滚狂沙大野寒。弹向敖包山顶泻,捷从数据链中传。顽敌报未全歼灭,今夜三军倚炮眠”。颈联用了当代新词汇“数据链”这就是新语言。第二首《参观金銮殿雷达站》“欲解如何捕战机,金銮殿上释玄疑。扫描空域全方位,透视云层零距离。失误经年频减少,成功过半更痴迷。居高自有得天势,日日先闻报晓鸡”。这首诗用了“战机、扫描、空域、全方位、透视、零距离”等六个新词,贴切时代的元素。

周文彰会长指出“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敬亭山、桃花潭、庐山瀑布已与古人所处时代大不相同,创作时应着眼当下,挖掘新元素,融入新感悟,这样才能让诗词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展现出时代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续写辉煌篇章”。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唯有超越形式主义的窠臼,才能让古老的诗词艺术真正活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五、后续补充说明

1、关于"老干体"的历史渊源:李遇春在《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郭沫若旧体诗词创作转型论》中认为:“新台阁体”诗词的出现影响深远,不仅在上世5070年代风行一时,而且新时期以来旧体诗坛上常遭人訾议的“老干体”正是“新台阁体”的延续和变异。

2、解决方案建议:提出"三新"主张——新感知(五感全开的观察)、新思维(辩证思考)、新表达(古今融合的语言)。

3、读者互动思考:您是否遇到过令您眼前一亮的当代旧体诗作品?其突破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在评论区留言。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巾帼颂
下一篇: 冬雪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