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论诗评>> 作品详情
诗国声韵放言 (二则) [诗话]

作者:孟 晨     发布时间: 2025/7/30 8:40:53     阅读:315次
分享到:0


           诗国声韵放言 (二则)              陈中寅



                      诗坛吟苑最新告白    
                  

       我写近体诗词,严格坚守古来的“平水韵”体系。至于口头吟诗的汉字发音,则完全遵循古来五声的现代调值 (古代调值谁也说不准) 。群内群外多年来的拙诗拙文拙言,都是为了弘扬诗道和弘法吟道。这中间的措辞,或许引发了诗朋吟友的某些误会,故有必要告白于当下:
       有人说我反对新韵写诗,这话好比盲人摸象,并不准确。其实,我并未完全否定新韵写诗,现仔细道来:新韵,应该是指现代以来的新韵,即1913年现代音韵学开创以来的新韵,它区别于古韵即“平水韵”体系。

       现代新韵分两种:一种是包含了入声的新韵,比较雅致,如:现代音前期的《国音新诗韵》 (24韵103部) 和粉碎“四人帮”以来的《诗韵新编》(18韵79部) 。一种是裁撤了入声的新韵,比较俗白,如:现代音中期的《中华新韵》(18韵71部) 和新世纪以来的《中华新韵》(14韵56部)《中华通韵》(16韵63部) 。
       与此相适应,新韵写诗也分两种:一种是采用包含了入声的新韵来写诗,一种是采用裁撤了入声的新韵来写诗。二者所用现代韵书,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查出。
       我拥护前一种新韵!它坚守了汉字五声,接续了诗国传统,属于“非断代新韵”。用它来写诗或吟诗,既能与古来五音一一配对,又符合现代前期的音韵学,美感而健全。我反对后一种新韵!它残缺了汉字五声,隔断了诗国传统,属于“断代新韵”。用它来写诗或吟诗,既不能与古来五音一一配对,又辜负了现代音韵学的前期开创,缺美而瘸腿。      
       正因为反对后一种新韵,反对没有入声的“断代新韵”,今年5月前后,我才写下了《呼唤诗坛废止新韵和通韵》一文。拙文初稿外发诗群与朋友圈没过几天,便接触到了“对联天地”公众号5月21日文章:《建议在五年内取消平水韵》。读罢,更觉拙文与之形成对垒,很有撰写的必要,而且没有写错,体现了自家面目。

       其实,目前我所看好的“双轨并行”应该是:古韵作诗填词,就用“平水韵”体系;新韵作诗填词,就用《诗韵新编》。总之,两者都有入声,古今贯通!因为,入声“短促急收”,美感独特,是古代音转为现代音以来,被赵元任大师 (“现代语言学之父”) 率先确定调值的汉字五声之一,牵涉着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灵魂。

        1978年新版1989年再版的上海古籍版《诗韵新编》,可说是继明代推翻元朝以来的又一次拨乱反正,又一次恢复入声和入声韵。内中,阴平17部,阳平18部,上声18部,去声18部,入声8部,共计18个韵类79个韵部。现代音韵学 (或语言学) 开创一百多年来,这也是目前比较科学的“非断代新韵”,理当引起当代诗坛的高度重视。


                                  (2025年夏杪)



                  呼唤诗坛废止新韵和通韵 
                     

       用于写诗的新韵和用于交际交流的普通话,这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当下新韵写诗遭到许多人反对,也不是针对普通话,没必要扯到法律层面。清末民初现代音韵学 (或语言学) 发端以来,要说新声新韵书籍的编撰,民国前期和中期早就出现了。1955年普通话四声之前是1932年以来的国语四声 (阴阳上去),国语四声之前是1913年以来的国语五声 (阴阳上去入) ,都属于现代音韵学 (或语言学) 范畴。因此,现代以来某些新韵著作遭到否定,属于诗界正常的学术论辩和吟界正常的技艺探讨。
       已故学者霍松林曾是新世纪以来新韵的倡导者,他当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助手,难怪撰文宣传新韵时,喜用于右任先生的只言片语来助力。这就反映出:从现代音韵学 (或语言学) 的流变看问题,新声新韵最早来源于民国中期1932年5月教育部推出的国语四声。国语四声号称“新国音”,它不同于民国前期的国语五声 (由赵元任于1923年著书确定调值),主要是裁撤了入声,是在宣扬国语罗马字的“国罗派”推动下完成的。殊不知,“入声高而短” (见1920年《国音》教材) ,美感独特!而今回头重新审视,裁撤了入声的国语四声,是对文读音传统的严重背离和对诗国道统的戕害。
       民国中期1941年编撰和次年出版的《中华新韵》(18韵71部) ,就是国语四声的产物,有违传统的“平水韵”(106韵)。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中华新韵》(14韵56部) 和《中华通韵》(16韵63部),表面看来是普通话四声的产物,实际上与炒冷饭差不了多少。相比较而言,1942年的《中华新韵》分韵更细,是由语言学家黎锦熙等人编撰的。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两部新韵,并未超出它的范式和影响。
       与今之手头作诗不同,古代长于口头作诗 (即吟诗),讲究音乐美。传统诗词的音乐美,根源于汉字五声 (阴阳上去入) !而今的新韵四声 (阴阳上去),手头作诗实际上只用了三声 (平上去,阴平阳平都是平声,写诗没必要区分开来) 。从效果与美感来视听,新韵三声作诗,怎么也比不上古韵四声 (平上去入) 作诗。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手头作诗还是口头作诗,新韵没有“短促急收”的入声,明显就是瘸腿和缺美!因此,呼唤诗坛废止新韵和通韵,是正当的求美与求全,是为了补救音乐美这个短板。何况,弘扬诗国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党中央的战略决策。
       时至今日,请问新声新韵践行者:像柳宗元《江雪》那样的入声韵佳品和众多专用入声韵的古诗,能用新声新韵再写吗?像《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等一大批独用入声韵的词作,能用新声新韵填写吗?像明清以来保留了入声的南曲 (南散曲) ,目前已在诗国复苏,能用新声新韵撰写吗?至于古来吟诗 (口头作诗和品诗) ,则更少不了入声“短促急收”的乐音美。盛唐元兢的“四声配五音”和晚唐徐景安的“五声对五音”,其吟诗之法皆已复活于当下。包含入声的现代国语 (五声) 这一共同语吟诵法式,也已活跃于传统诗词界和吟诵界。总之,古来五声的阴阳上去入,同古来五音的宫(1)商(2)角(3)徵(5)羽(6),两者配对歌吟 (或称吟咏) ,乃诗界和吟界的天然美事。关于这一点,读者诸君可搜看网上相关视频,亦可查看近年黄莽先生的公众号文章:《诗词音律及五行对应表》。
       古人今人的探艺实践一再表明:诗词的音乐美非常重要!对此,新韵四声 (阴阳上去) 根本没法胜任,怎么也摆脱不了“五音不全”的尴尬。举个实例,唐代王湾的诗句“海日生残夜”,按古韵体系,声调依次为:上入阴阳去。该句五声俱全,歌吟时依次可配古来五音:5 (中音徵) 3 (中音短音角) 2 (中音商) 1 (中音长音宫) ⑥ (低音羽) 。如此歌吟,乐音丰富,听来颇具美感。若按新声新韵,声调则为:上去阴阳去。歌吟时五声缺一,只有四个声调,依次配不了古来五音。也就是说,由于缺乏入声这个短音急音,导致五音中的角这个美感独特的短音没法配对。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缺陷,新韵和通韵确实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如果放任它继续行世甚至演变为潮流,那么,原本生意盎然的诗坛、词苑和曲林,在瘸腿和缺美的褪变之中,势必转向萎缩和肃杀!终有一天,我们这一代人对诗国文化的失责和问责,将会提上历史日程。
       去年秋天,习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讲话提到:“文化强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目前的新韵和通韵,正与古之平水韵体系双轨并行。听起来,“双轨并行”的宣讲和做法似乎不错。但,如前所述,新韵只用了平上去三声而“瘸腿和缺美”,明显就是当下诗坛的“短板和不足”。 有鉴于此,窃以为还是用“平水韵”四声 (平上去入) 写诗更加稳妥,更具音乐美!
       再说,新声新韵的倡导者们往往将毛伟人的诗词创作视为现当代典范。然而,毛诗与毛词,却始终坚守传统的入声和入声韵。作为政治家诗人,他坚信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故而才会这般践行,这般维护古来四声 (平上去入) 这个优良传统吧。据此而言之,还有必要推行新韵和通韵吗?当代诗词创作,内容上继雅开新,形式上法古守正,何乐而不为?行文到此,意觉未尽,乃将近稿绝句二首附后,以作貂尾 (韵取平水八庚和五歌) :
                  嗟叹于新声新韵写诗                 
       入声裁后等三声,美逊诗唐瘸腿行。
       江雪钓寒终羡柳,可怜新韵莫相赓。
                  题古韵今韵双轨并行                  
       诗超欧美古今歌,平水功高感戴多。
       二轨休谈新更好,谁能再写忆秦娥。
                   
                               (2025年春夏)




[作者介绍]

    陈中寅,字孟晨,湖南祁东人。雁城退休教师,高级职称。1977级本科,新中国实行学位制以来首批历史学学士。诗词写家,吟诵研习者,有专集《待笛轩吟稿》和专著《诗国吟诵存谱》行世。吟诵法式复古开新,计有:国语五声吟诵(民初以来),四声配五音吟诵(盛唐以来),文人昆腔吟诵(明朝以来),湘南祁语吟诵(古今),普通话四声吟诵(现今)。个人吟诵作品,可搜看微信视频号,百度查“国诗吟诵馆”亦可听。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是瞻园
下一篇: 赏太平镇五星村油菜花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