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论诗评>> 作品详情
诗豪刘禹锡意境美学与雅俗之道 [诗论]

作者:李超     发布时间: 2025/5/22 8:13:34     阅读:89次
分享到:0

关键字
意境美学
诗豪刘禹锡意境美学与雅俗之道

前两日我们分别刊出了两期文坛大咖的诗论——《赵翼诗论》《元好问诗论》,引起了诗友广泛好评。今天我们继续了解诗豪刘禹锡的诗论,为诗友创作诗词提供营养,感谢诗友持续关注!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其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的诗论虽未形成系统的专著,但散见于其诗文、序跋和与友人的书信中,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境生于象外”的意境论

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纪》)的著名观点,强调诗歌创作应超越具体物象的局限,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无限的审美空间。他认为诗人需通过精心锤炼语言,使读者通过“象”(具体意象)的感知,进入“境”(整体意境)的体悟,最终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其《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鹤飞云天之象,传达出昂扬超脱的生命境界,正是“境生于象外”的典型实践。


二、强调“新词丽句”的创作观

刘禹锡主张诗歌创作应“以才丽为主,气韵为高”,既重视对传统诗艺的继承,又强调突破陈规、自创新境。他在《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中批评当时诗坛“拘于声病”“泥于章句”的僵化风气,提倡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真挚情感。  

其《竹枝词》系列吸收巴蜀民歌的鲜活语言与韵律,将俚俗题材升华为文人诗的雅致,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以谐音双关打破雅俗界限,既具民歌的质朴,又含文人的巧思。


三、融儒道哲思的诗歌功能论

刘禹锡深受儒家“诗教”传统影响,认为诗歌应“以讽喻为工,以忠愤为志”(《上淮南李相公启》),主张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抒发理想。同时,他亦受道家自然观和佛教禅理熏陶,常在诗中表现对人生际遇的豁达与超然。  

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既暗含对政治挫折的讽喻,又以自然意象寄托新陈代谢的哲理,体现儒道思想的交融。


四、雅俗共济的诗学视野

刘禹锡长期贬谪巴楚、岭南等地,主动吸收民歌养分,主张“观民风,采歌谣”(《采菱行并引》),认为民间歌谣的天然情韵可为文人诗注入活力。其《竹枝词》《踏歌词》等作品以清新明快的节奏和贴近生活的题材,开创了文人拟民歌创作的新风,影响了后世对民间文学价值的认知。


五、诗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1、意境理论的深化: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上承殷璠“兴象”、皎然“取境”理论,下启司空图“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成为唐代意境论发展的重要一环。  

2、中唐诗歌革新的推动:其重创新、融雅俗的实践,与韩愈、白居易等人共同构成中唐诗歌多元化探索的潮流。  

3、文人诗与民歌融合的典范:其《竹枝词》为宋词、元曲吸收民间元素提供了路径,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论以“意境”为核心,兼具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思维,融合儒道思想与民间智慧,既关注诗歌的社会功能,又追求艺术境界的超越性。其理论与实践为唐诗的多元发展注入活力,亦为后世诗学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微信公众号《诗词文艺》以诗词创作与诗教诗研相结合,打造纯文学平台,欢迎广大诗友投稿,感谢批评指正!谢谢关注!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十咏中国科学家
下一篇: 吟中村道任村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