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诗论诗评>> 作品详情
谈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题状元府“文献在兹”书法特点及社会价值 [论文]

作者:唐驳虎     发布时间: 2025/9/17 14:24:31     阅读:16次
分享到:0

创作背景
本文以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先生2023年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所题"文献在兹"巨幅榜书为研究对象,从书法艺术本体、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字
评论论文
谈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题状元府“文献在兹”书法特点及社会价值



  文章摘要:本文以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唐从祥先生2023年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所题"文献在兹"巨幅榜书为研究对象,从书法艺术本体、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作品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入个人艺术创新,体现了传统与时代的完美交融。论文首先考察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继而详细分析其笔法、结体、章法等艺术特征,探讨其与颜体的承变关系,最后阐释其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意义。该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出展现,更是文化复兴与地方建设的有机结合,彰显了书法在当代的社会功能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唐从祥;唐驳虎;文献在兹;榜书;颜真卿楷书;书法特点;文化传承



  一、引言:时代背景与文化意义

  在当代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从书斋走向社会、从个人修养转向公共文化建设的深刻变革。著名书法家学者眉山唐驳虎(唐从祥)先生于2023年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所题的"文献在兹"巨幅榜书,正是这一变革的典型代表。这幅长2.8米、宽0.6米的大字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书法家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本文聚焦书法家唐从祥为明代状元杨升庵状元府题写的“文献在兹”榜书作品,从技法、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作品以颜真卿楷书为根基,融入篆籀笔意与个人创新,形成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其创作理念体现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为新都状元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

  唐从祥,四川眉山人,字景瑞,号玉屏山人,笔名唐驳虎等,系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唐从祥先生秉持"书法是中华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要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创作理念,认为书法家应当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而非单纯展览成名。这一理念在此次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作品既是为纪念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状元府而作,更是为状元府修复及状元文化街道建设提案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与地方文化人共同呼吁,经过三年不懈努力,杨升庵故居明代状元府于2025年9月得到修复,唐从祥先生推动政府部门认可状元府的文化价值,起草桂湖至宝光寺状元文化街道项目规划,使书法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了传承优秀文化,保护文物古迹遗址,唐从祥写“文献在兹”,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二、创作语境:历史渊源与现实需求

  "文献在兹"的创作源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杨升庵(杨慎)作为明代状元、著名学者,其故居状元府是四川新都重要的文化地标。清代乾隆年间曾进行重修,承载着丰富的科举文化与文人精神。"文献"一词源自《论语·八佾》,指典章制度与贤者著述;"在兹"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在此地。四字合称,强调此地为文献荟萃、文化传承之所,与状元府的文化定位高度契合。2023年,正值传统文化复兴战略深入实施时期,唐从祥先生应时而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参与。作品创作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个人修养,更彰显了书法家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这一特定语境决定了作品需要兼具艺术高度、历史深度与公众亲和力,而非单纯的笔墨游戏。

  三、艺术特征分析

  3.1 笔法特征:颜筋唐骨的艺术创新

  唐从祥先生深研颜真卿楷法,尤其得力于《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颜体晚年作品。在"文献在兹"中,颜体笔法的"篆籀之气"得到充分体现:中锋行笔,线条浑厚饱满,起笔多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含蓄。如"文"字撇捺沉实稳健,"献"字戈钩遒劲有力,全无轻浮之态。唐从祥先生此幅“文献在兹”榜书,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深植于颜真卿楷书的深厚传统之中。颜体楷书以其结体宽博宏大、笔力雄强浑厚、气势磅礴开张而著称,素有“庙堂之气”。唐先生精准地把握了颜体的精髓。

  更重要的是,唐从祥对颜体笔法进行了个性化创新:首先,减弱了"蚕头雁尾"的程式化表现,更注重线条的内在张力与整体气韵。如"在"字长横,起笔略顿后中锋推行,收笔自然驻锋,以骨力胜于波磔,更适应大字榜书的视觉需求。其次,墨色变化富有现代意识,正文与落款自然交融,行楷结合处理恰到好处。如"献"字粗细线条搭配显苍茫老辣,又避免枯燥板滞,体现了艺术家对水墨控制的精湛技艺。

  3.2 结体布局:正大之势与视觉张力

  颜体结体以宽博端庄、外拓开张著称,此作将此特点发挥到极致。四字均取正面之势,体态饱满,稳若磐石。"文"字疏密得当,"献"字左右相携,"在"字斜正相生,"兹"字上下呼应,充分体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经典结体法则。作为榜书作品,特别注重整体张力与视觉冲击:单字尺寸逾米,但无臃肿之弊,反因笔力扛鼎而显雄健。字间关系处理巧妙:"文"与"献"略紧,"在"与"兹"稍松,形成节奏变化;四字重心稳健,但通过笔画方向的巧妙安排(如"献"字戈钩右上伸展、"兹"字下半左放右收)制造动态平衡,避免了板滞之感。这种结体布局既继承了颜体正大之气,又契合了榜书的宏观审美需求。

  3.2.1结构骨架的稳定性

  作品延续颜体“外拓”特征,单字结构如“文”字捺画舒展、“献”字左部紧凑右部开张,形成“中宫收紧、四维开张”的视觉张力。这种布局既符合榜书“远观如山岳”的审美要求,又暗合明代状元府建筑“古代四合院落”的空间秩序。

  结体宽博,稳如磐石。四字结体充分体现了颜体的特征,字形方整饱满,中宫开阔,笔画间的空间疏密得当,给人以端庄稳重、正气凛然之感。这种结体方式非常适合榜书的大字书写,即便尺幅巨大,远观亦觉结构严谨,气势撼人,与状元府作为历史文化圣地的庄重氛围相得益彰。

  3.2. 2.笔法创新的突破性

  在继承颜体“屋漏痕”用笔基础上,唐从祥融入篆籀笔意:“文”字起笔藏锋如锥画沙,中段行笔提按分明,收笔处回锋蓄势,形成“一波三折”的节奏感;“献”字右部“犬”部捺画采用“折钗股”技法,笔锋转折处圆润饱满,彰显颜体雄浑气质的同时,增加现代审美所需的灵动性。

  笔法浑厚,力透纸背。在笔法上,唐先生运用中锋行笔,强调“锥画沙”、“屋漏痕”的意趣,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线条质感丰腴遒劲,骨力内含。每一笔都沉实有力,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与韧性,绝非浮滑无力之辈可比。这种笔力,正是颜真卿所代表的盛唐气象与儒家刚健中正精神在笔墨间的体现。

  3.3.3. 墨色层次的丰富性

  气势磅礴,正大光明。整体观之,“文献在兹”四字气象雄浑,格局宏大。它并非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彰显。这种磅礴之气,既是对杨升庵作为明代博览群书、著述等身的状元学者其学识与风骨的致敬,也是对中华文脉渊远流长、厚重博大的礼赞。

  浓墨重彩,力透纸背,“在”字稳如泰山,笔法自然有力,空间合适,又隐喻状元文化“历经沧桑而精神不灭”的历史厚重感。两边落款,行书飞墨,上款记载“文献在兹”出处:据道光《新都县志》记载:“典吏署在县署右为杨升庵故宅乾隆十一年典吏赵宏勋捐修,乾隆四十六年典吏钮正缃培修。”《杨升庵年谱》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8)升庵殁后二二九年。是年,新都知县徐世经重建杨状元祠,前竖‘文献在兹’坊。”《新都县志》卷六《祠祀志》记载:“杨状元祠,在城内。乾隆五十四年,知县徐世经重修,前竖‘文献在兹’坊。”“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升庵殁后三二一年,是年,云南昆明重修升庵祠。”“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升庵殁后三四八年。是年,新都知县邓隆重葺杨状元祠。”依据历史资料记载四川新都状元府改为状元祠,后状元祠又改回状元府,并立牌坊题“文献在兹”。下款:为眉山后学唐驳虎敬题。唐驳虎(从祥)重题“文献在兹”亦为纪念状元杨升庵。

  3.3 章法气韵: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作品采用传统纵势布局,四字纵向排列,一气呵成,大字榜书。由于字数少、体量大,章法处理尤为重要:字的大小略作错落(如"献"字稍大)、墨色浓淡起伏(首字"文"浓重,末字"兹"略枯),形成丰富的节奏变化。款识较小,位于左右侧,达到平衡力量,主体形成对比,既突出主体,又增添文人意趣。整体气韵磅礴正气,与颜真卿"忠义光明"的人格精神一脉相承,也与"文献在兹"的文本内涵高度契合。杨升庵研究会副会长张德全评价其“厚重敦实,宏大气象”正是对这种气韵的准确把握。这种气韵既来自笔墨技巧,更源于作者对文本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文化担当的自觉投射。

  四、文化内涵阐释

  4.1 文本与书法的精神契合

  "文献在兹"四字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唐从祥的书法创作使之得到视觉化的彰显。"文献"寓指文化传承,"在兹"强调此地的重要性,与状元府作为文化地标的定位完美契合。颜真卿书风历来与正大、庄严、传承等价值相关联,用颜体书写"文献在兹",恰似以视觉语言重申"文化在此传承"的主题,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唐从祥作为学者型书家,对杨升庵的学术精神也有深刻共鸣。杨慎以博学著称,晚年谪戍云南仍著述不辍,体现了文人坚守文化的风骨。唐从祥以厚重书风题写此四字,既是对状元府的礼赞,也是对学者精神的弘扬,更是自身文化使命的践行——书法家应当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4.2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这幅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艺术与社会的文化纽带。唐从祥先生通过三年时间宣传状元府文化,推动政府认可,起草文化建设项目规划,使书法作品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艺术实践模式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新的思路:书法艺术不仅可以悬挂于展厅,更可以介入社会生活,成为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都电视台采访状元府给予“文献在兹”作品特写镜头报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证明了这种艺术实践模式的有效性。书法作品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而是成为社会共识的文化符号,发挥着凝聚文化认同、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献在兹”成为状元文化街道建设的视觉符号。这种媒体传播使书法从案头艺术转化为城市文化地标,印证了其“书法是中华文化载体”的论断。

  书法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审美塑造。榜书尺寸与状元府门楣的物理空间形成对话,其颜体风格的庄重感与建筑青砖灰瓦的色调相协调,构建出“书-境合一”的审美场域。这种空间营造为古建筑修复提供了文化增值方案。“文献在兹”书法是文旅融合的催化剂,通过提案打造状元文化街道,唐从祥将书法创作嵌入城市文化战略。作品作为文旅项目的文化IP,预计可带动周边产业收益,形成“书法创作-文化传播-经济反哺”的良性循环。

  五、社会价值与影响

  5.1 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

  唐从祥先生的"文献在兹"创作,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传承。一方面,他深入研习颜真卿书法传统,把握其精神内核;另一方面,他又根据当代审美需求和大字榜书的特殊要求,进行个性化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方式,为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成功案例。

  更重要的是,他将书法创作与文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使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状元府修复工程、状元文化街道建设、桂湖至宝光寺古文化街道项目等,都以这幅书法作品实为文化支点,形成了艺术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5.2 社会价值的实现路径

  这幅作品的社会价值实现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作为文化符号,它凝聚了社会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共识;其次,作为艺术媒介,它推动了地方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最后,作为创新范例,它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从祥先生坚持"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而非展览出名"的理念,在这件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公众讨论、专家评价等多渠道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自下而上的认可方式,比起单纯的展览获奖,更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5.3唐从祥的“文献在兹”榜书,是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成功转型。其技法层面实现颜真卿笔法的创造性转化,文化层面完成状元精神的当代诠释,社会层面构建书法介入城市更新的实践范式。这件作品不仅为新都状元文化传承提供物质载体,更以书法为媒介,探索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具有示范性意义。

  六、展示时代风采,体现新时代学者的精神

  6.1融汇己意,彰显时代学人的个性风采。唐从祥先生并非对颜体进行简单的模仿与复制。作为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在深入传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身的学养与性情,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其书法在颜体的雄浑基调中,似乎又融入了一丝文人的清雅与理性。线条在浑厚中见灵动,结体在宽博中求变化,避免了纯学颜体可能产生的臃钝之感。这与其学者身份密切相关,长期的学术研究使其对法度与意韵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笔下因而呈现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融合之美。“文献在兹”四字,既有金石般的永恒感,又洋溢着温文儒雅的书卷气息,这正是唐先生学问修养外化于笔墨的体现。

  6.2超越艺术,践行书法文化的社会担当。唐从祥先生曾言,“书法是中华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要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并认为“书法家不是通过展览而去出名,是通过人民群众的认可”。此番题匾,正是其艺术理念的完美实践。“文献在兹”一语,源自《论语》,意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皆在于此。唐先生以此为题,精准概括了杨升庵状元府作为文化高地、知识宝库的历史地位。这幅作品因此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功能,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地标,时刻提醒着观者此地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献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唐从祥先生并不仅止于创作。他深度参与并推动了新都状元文化的挖掘与弘扬。“文献在兹”匾额,恰如这一系列文化复兴行动的宣言与象征,为地方文化旅游打开了全新的格局,使其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可见,真正让书法艺术从展厅走向社会,服务于人民,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七、结论与启示

       唐从祥先生"文献在兹"榜书的成功,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深厚的传统功底,尤其对颜真卿书法的深入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其二,对文本与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使书法形式与精神内容高度契合;其三,对社会价值的主动追求,使艺术走出象牙塔,服务社会文化建设。这件作品给当代书坛带来重要启示:首先,书法传承不能停留在简单模仿古人,而要在笔法、结体等层面融汇个性与时代精神;其次,书法家需要超越技艺层面,思考文化使命与社会功能;最后,书法艺术可以通过介入社会文化建设,实现其当代价值。


        王益鸣教授评:“唐从祥幼即有夙慧,且禀赋超群。处今之世,不染势利之习气,孜孜以求学问之精。可谓‘淡泊明志,怀抱利器’焉。余今观其为明代杨慎状元所书‘文献在兹’匾额,心甚忻悦。杨慎与苏轼,皆为西蜀所出天下之天才。此二位先贤,彼此有同与不同。杨慎为状元,其父为大学士,此为苏轼所不及也。以触犯龙鳞,流放荒野,终不得重用,则可谓相同之处矣。‘文献在兹’,乃颂扬杨慎之辞。‘文献’一语,素为孔子所重哉。而孔子之功勋,其殆整理前人之文献乎?至于杨慎,之所以率百官屡次哭谏天子,当出乎儒家之治国理想耳。故是褒美,杨慎当之无愧。唐从祥先生善书之名,亦不为过也。其书法根㭽深厚,係苦学二王等诸多前辈书法大师碑帖而成。再加之以广博之学养,顿使书卷气充溢,卓然超乎俗世而立。”

  唐从祥书法作品摒弃展览导向的创作思维,转而追求“人民群众认可”的传播路径。其大字榜书具有社会公共性,视觉冲击性,艺术震撼性,文化传承性等,苏东坡三十六代后人苏喜亮,于2024年参观状元府,看见“文献在兹”的书法后评价:“唐从祥书法正气凛然,大气磅礴,具有颜真卿书法特点,‘文献在兹’是经典之作。”著名文史专家王仿生看见该书法后评论:“文献在兹,体现杨升庵博学与学术贡献,同时也是展示唐从祥书法具有古人的金石气与书卷气,是难得的精品。”与传承与现代相契合,通过视觉冲击力传递“文以载道”的中华文化基因。“文献在兹”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它告诉我们,文化传承之责,正在当代人肩上。唐从祥先生以其艺术实践,证明了书法家可以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种角色定位的转变,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



  (文章作者:马超,注: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五绝·咏虾(步韵晓京)
下一篇: 人民江山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