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感怀》诗评如下:
	一、张德松这首诗原文“辽馆苔封秋色濛,朱扉半掩旧离宫。山楂泣露胭脂泪,铜像披霞岁月虹。
	
		
			铁券浮沉湮草棘,金陵魂梦付霜风。云摇塔铎惊寒夜,一院残红祭雪衷”。
		
	 
	该诗以辽阳曹雪芹纪念馆为背景,通过秋景意象抒发怀古之情,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悟和细腻的抒情风格。全诗紧扣“感怀”主题,采用平水韵押东韵,韵脚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诗中“辽馆苔封秋色濛,朱扉半掩旧离宫”开篇即营造萧瑟氛围,以“苔封”“半掩”暗示纪念馆的沧桑与寂寥,隐喻曹雪芹家族的兴衰变迁。
	二、意象运用尤为出色:“山楂泣露胭脂泪”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山楂滴露如泪,暗合曹雪芹笔下的女性悲剧(如林黛玉),情感凄婉动人;“铜像披霞岁月虹”则借霞光渲染铜像的庄严,象征岁月流转中的永恒敬意。后两联“铁券浮沉湮草棘,金陵魂梦付霜风”深化历史厚重感,“铁券”指曹家旧日荣华湮灭草莽,“金陵”呼应曹雪芹南京出身,凸显命运无常的唏嘘。结尾“云摇塔铎惊寒夜,一院残红祭雪衷”以塔铃声惊破寒夜、残红落花祭奠曹雪芹(“雪衷”谐音“雪芹衷肠”),收束于悲悯与崇敬,余韵悠长。
	三、从艺术风格看,张德松继承了传统七律的严谨结构,却融入个人创新——颔联对仗工稳(“泣露”对“披霞”),颈联虚实相生,情感层层递进,从景入情、由史及人,体现其对古典诗词的娴熟驾驭。参考张德松其他作品(如秋叶诗),其诗常以自然意象承载人生哲思,此诗亦延续此特点:秋叶的凋零与山楂的泣露呼应其“暮年更懂叶归家”的圆融观感,而“祭雪衷”的结句更显超脱,彰显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共情深度。
	总体而言,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成功将纪念馆的实物细节转化为情感载体,既是对曹雪芹的文学致敬,也是对辽阳文脉的生动续写。张德松作为辽宁盖州诗人,其作品扎根地域文化,此诗延续了辽海诗坛“考鉴史实、探寻文脉”的传统,堪称一首融合地域性与艺术性的怀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