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一扫

网站首页
协会简介
诗坛讯息
诗词速递
经典博览
诗教在线
赛事纵横
诗书画苑
协会期刊
网站互联
皖风徽韵
江淮耕韵
女工委风采
时代之声
山水田园
红韵流长
现代诗歌
楹联大观
辞赋天地
八皖声韵
唱酬雅和
诗论诗评
安徽诗路
徽商诗会
九华采玉
诗韵枞川
市县巡礼
精品推介
伟人诗词研学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新田园诗创作取向刍议 [诗论]

作者:谷淮骏涛     发布时间: 2023/9/23 11:25:23     阅读:76次
分享到:0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新田园诗创作取向刍议

张玉东

摘要:新田园诗是承接古代田园诗文脉,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角度、新的手法,深刻反映当今广袤乡村改革振兴历史进程的诗体。新田园诗的独特选材映照乡土中国的鲜明底色,新田园诗的艺术特质彰显厚重的文化自信,新田园诗创作趋向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新田园诗的创作应心系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新征程壮阔史诗;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新田园诗至臻境界的基本取向。

关键词:新田园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土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田园诗的文化内核新田园诗的文脉基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传统诗歌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众多流派,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继承了古代农事诗的基础上开创的田园诗,以歌咏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大大扩大了诗歌的艺术空间。“田园诗”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中唐诗僧皎然在《讲古文联句》提出:“陶令田园,匠意真直。春柳寒松,不凋不饰。”作为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艺术上独树一帜,从《归园田居》等系列作品中我们能读出他书写田园风光歌颂劳动生活,自比为“羁鸟”“池鱼”逃脱“尘网”“樊笼”,表达重返“自然”的高远理想和志趣,且不回避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陶渊明批判性地提出了一个“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桃花源”的社会理想。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歌传统,被后代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关于新田园诗众说纷纭,在2013年吴洪激主编的《新田园诗三百首》(作家出版社)中有过这样的界定,所谓新田园诗,即承接古代田园诗文脉,在汲取古代田园诗丰富滋养的基础上,运用新的思想、新的角度、新的手法,深刻反映当今广袤乡村改革振兴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事件、新风尚、新景观,从内容形式上焕然一新、在思想艺术上闪耀着时代光芒的田园诗体。有鉴于此,中华诗词学会驻会顾问罗辉基于“一‘言’三‘缘’”的传统诗学命题,较为系统阐述了“新田园诗”的文脉基因。《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传统诗学的开山纲领,抒情言志便构成中国诗学精神的原核,也是田园诗的生命之要。新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循政理”“咏农事”,“以‘大我’观物”“创‘大我’境界”,实现“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主观”与“客观”、“有会而作”与“有会而作”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伟大号召下,引领“以‘大我’观物”,促进“情景交融”,实现与诗人的心灵契合,进而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大我’境界”,追求“诗意栖居”的美丽中国,构筑丰富多彩的“共有”精神家园。

二、新田园诗的独特选材映照乡土中国的鲜明底色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体到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来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田园诗在传统文学流派中异军突起自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魏晋时期,封建制度的地主庄园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田园诗的出现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有一些文人士大夫不满现实的社会现状,深感仕途黑暗,于是便弃官归隐,躬耕自食,以此去探索人生的真谛,渐渐远离统治集团,深入走进普通劳苦大众。另外,如陶渊明这样出身于没落士族地主家庭的诗人,少年就生活在农村环境中,仕宦沉浮归来,后半生植根于百里之内的农家乡村,每天接触的多是山野村夫,议论的也都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田园生活实践,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总论中言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因为传统社会中人们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离不了泥土”,靠农业谋生的人安土重迁,是“粘在土地上的”,乡村生活聚村而居,终老是乡,很富于“地方性”特点,也就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因此,以歌咏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映照出了乡土中国的鲜明底色。

三、新田园诗的艺术特质彰显厚重文化自信

植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浑融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系列作品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等最平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 ……这样朴素的白描,让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开创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也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孟浩然则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诗歌艺术的基础,开启了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先声。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不事雕饰,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王维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助推山水田园诗成就高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王维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观览万物,使其诗歌清净静谧,禅韵盎然,往往能够荡涤读者胸襟,给人以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以田园诗为代表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升华,是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精神命脉,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土壤。

新田园诗创作趋向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把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有机统一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都是关键的基础,三农工作任务艰巨。这是对全党的号召,也是赋予新时代诗词工作者的任务。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旗,大力振兴新田园诗,繁荣新田园诗,探索发展新田园诗的路子,促进新田园诗出精品、出人才,逐步形成一支当代新田园诗派,为乡村振兴书写华章,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想照进现实,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的新田园诗创作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因此,新时代诗词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1. 心系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恢宏气象。“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新田园诗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聚焦乡村振兴,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诗弘业、以诗立心、以诗铸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把新田园诗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2.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新征程壮阔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人民至上是诗歌艺术的根本立场,也是新田园诗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要坚守为人民书写壮阔史诗。新时代诗词工作者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新田园诗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让诗歌艺术永远为人民绽放。

3. 坚持守正创新,开拓新田园诗至臻境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新田园诗歌艺术的根基和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新时代诗词工作者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坚持守正创新,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新时代诗词工作者要怀抱天下情怀,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诗意表现,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在世界诗歌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开拓新田园诗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基于传统诗学命题认识与界定新田园诗[J].罗辉.心潮诗词.2022(2).

[2]田园诗与新田园诗[J].编辑部.东坡赤壁诗词.2013(2).

[3]陶潜田园诗与王维田园诗比较[J].申东城.巢湖学院学报.2003(6).

[4]新田园诗写作初探[J].陈惟林.吟苑纵横.2017 (4). 

[5]田园无处不新诗——序《新田园诗词三百首》[M]杨金.2017(3).

点赞
收藏
推荐
<<  上一篇: 秋分咏
下一篇: 秋分  >>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仁和大厦906室

邮编:100007邮箱:ahshici@163.com联系电话:苏ICP备12063804号-2

技术支持: 江苏书妙翰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诗词云

诗词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