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安有关的历史文化之十四——
《信安,多种文化的碰撞》
刘建祥
西汉建村,大唐设关,两宋置军,元初升府,明清改镇,至今千余年,古老的信安镇,因地处隋唐大运河与古拒马河十字交汇处,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属军事重镇。平原立关,以水为塞,在华夏史册里也并不多见,因而铸就了这里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结构以及多种文明并存。
首先是边关文化。先是燕赵边关。战国初期,燕国与赵国的分界线大致在今天的易水以南附近,后来常常把宋辽对峙的分界线——大茂山、白沟河、子牙河当做燕南赵北儿分界线。西段以保定府南门外黑色陨石为界,这块石头有一条裂缝,被称为大裂瓜。中线以白洋淀(附近有赵北口)为界,东段以子牙河为界。子牙河——海河支流,又称盐河、沿河,位于大清河与漳卫南运河之间,流经献县、河间、大城至天津西青区第六埠与大清河汇流后入海河。换言之,如今的子牙河就是当年的燕赵分界线,距离我们信安不过几十里地,所以我们也深受燕南赵北边关文化的影响。
第二就是宋辽边关。大宋以白沟河为界,固守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以御辽敌。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经过长达20年的拉锯式征战,皆有精疲力尽之感,终于在今河南濮阳订立了“澶渊之盟”,确定以后双方以白沟河(三关)为界,和平发展,互不侵扰。宋真宗与辽圣宗互以兄弟相称,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母,每年给予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设立榷场,相互贸易,迎来长达120年的和平发展时期。由此,在咱们脚下这片土地上便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即宋辽边关文化。
这里的边关文化体现于:多民族、多语言、多服饰、多民俗、多宗教等等内容。
历史上,霸州做为三关之二(包括霸州益津关和信安淤口关),是个多民族地区。截至2005年,域内共有少数民族29个,其中回族、满族、蒙族计11000人左右,其余少数民族共计一千多人,这种现象在中国其他地区恐不多见,全国一共56个民族,一个华北平原的县级市就占了一半以上,之所以有这么多民族,笔者认为,跟这里独特的交通优势和边关所在是分不开的。四通八达的交通,南来北往的宾客,多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不难擦出更多新的火花,才造就了这里文化的多元。各种语言、各种服饰、各种民俗在此互相借鉴,互相弥补,互相衬托,互相影响,成为这里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东西南北的民俗、礼仪、民歌、号子、舞蹈、花会在此汇集、竞技,形成灿烂夺目的文化亮点(晚清时期,每逢二月庙、五月庙、十月庙,这里说书唱戏的、拉洋片的以及二十多道花会精彩纷呈),从而生发并带动了其它地方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就是这里的宗教文化、榷场文化、洼淀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花会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友盟文化等等,之后我们会一一探讨。文中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24.3.11